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1|回复: 5

解读《阳山庙观赛神》 试探竹枝词诗体的创立之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5 0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4-10-8 07:27 编辑

解读《阳山庙观赛神》
试探竹枝词诗体的创立之地

汉家督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默默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
        刘禹锡,字梦得,“永贞革新”失败后于唐永贞元年(805)贬为朗州司马,至公元814年谪居朗州十年。这首七律《阳山庙观赛神》,是唐元和四年(809)十月十六日,刘禹锡在常德太阳山阳山庙参加《阳山修神祠碑》(董侹撰梦得书)立碑庆典和赛神庙会祭祀活动后挥就的。这首美律有几个关键词:“配此山”、“传神语”、“竹歌还”。
       所谓“配此山”,讲的是唐天宝六年(747),当地官府和民众奉朝廷之命,将“阳山庙”加称“梁王庙”,由东汉战将并驸马都尉梁松配享。理由是:梁松在湖广常武地区接替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收拾平蛮残局有功,可享受神一般的待遇。故唐元和四年十月的立碑庆典即赛神活动在此举行。
       所谓“传神语”,讲的是荆楚先民以战国时期流放沅水洞庭湖滨的屈原所作《九歌》为蓝本,用民间歌舞(包括傩戏等)形式迎神、送神、颂神、赛神的情景。标志庙会祭祀逐步从巫言走向俚语,从粗陋走向高雅,进而化野蛮为文明。相传,荆楚大地自《九歌》问世,先民便以“竹歌”等民歌形式在庙会、节庆期间进行民间娱乐活动,常德地区更为突出。“竹歌”源于《九歌》。
       所谓“竹歌还”,讲的是在赛神活动中和结束时,楚人以“竹歌”即“竹枝”或“竹枝子”格调载歌载舞“起醉颜”的热闹场面。这里的“竹歌”,就是“竹枝词”诗体的前身。也许正是刘禹锡这次阳山庙观赛神后,激发了以《九歌》风格创立“竹枝词”诗体的冲动,这时他来朗州已有四年。
       刘禹锡的这首七律,写的是“诗”,但同时也记载着“史”。不仅有很好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讲以上三个关键词的目的,是试图说明:荆楚大地是产生“竹枝词”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刘禹锡被眨期间的朗州是“竹枝词”创立的主要发明地之一;若干年以来,常德是“竹枝词”兴盛的发祥地之一。
       在诗词界包括文史界,“竹枝”源于巴蜀,“竹枝词”创立于蘷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史实,未免有些绝对。从解读刘郎的《阳山庙观赛神》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以“竹枝”为象征的民歌在常德兴起、流传是很早的:第一、屈原《九歌》创作大抵在楚怀王时期,距今2300年左右,民间以此改编为竹枝等民歌演唱形式可谓渊远流长。第二、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后赐封太阳山祭神,尔后修建了阳山庙,至刘禹锡此次阳山庙观赛神约有608年(据今约2200年左右)。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民以“竹枝”等民歌及其他形式参与赛神祭祀活动延绵不断。第三、梁松享配阳山庙是公元747年,此次观赛神是公元809年,距今分别为1269年和1207年,此时就有“几人连踏竹歌还”的描述,亦可见“竹枝”歌在常德兴起之早。第四、刘禹锡眨朗州是唐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公元805年,比他本人任蘷州刺史早了16年、多了3年。现存的刘禹锡竹枝词蘷州的多于朗州,可能与世事变迁或资料保管有关,或者说蘷州的勃发,是因为有朗州(含连州)竹枝词的创立与厚积。因而创作了“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
      《旧唐书·刘禹锡传》中说:“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偏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这段话使人不难看出:刘氏创立“竹枝词”这一新的诗体在朗州即常德。
       我们不排除蘷州说的可能,但对此说之完全的可信度值得商榷。人们在解读《阳山庙观赛神》关键词“传神语”时,认为一个在朗州与民间百姓广泛接触而生活了十年、喜爱民歌而且潜心诗歌创作、又在阳山庙观赛神时亲眼所见“几人连踏竹歌还”的刘禹锡,在屈原《九歌》的创作地不去学习研究,而要等16年后再去非荆楚大地的蘷州去学习借助楚风写竹枝,是不是不合情理?!
       在下认为,竹枝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闲职时创立,以后在连州(今广东)和蘷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时进一步确立的一种新的诗体 。
       为印证常德创立说,常德文史名家周询先生引经据典,所撰《漫谈竹枝词》一文、应国斌先生所著《刘禹锡常德十年》中“武陵夷俚歌《竹枝》”篇章、湖南文理学院梁颂成先生《刘禹锡与“竹枝词”的诞生》以及刘梦初、丁兴宇先生主编的《刘禹锡研究文集》和《刘禹緆朗州诗文辑注》以及夏应运先生的文章《浅谈竹枝词》,均阐明竹枝词的首创地是常德,朗州司马刘禹锡是发明竹枝词的诗祖。
       梁颂成先生考认后撰文说,刘禹锡在朗州(常德)十年,文学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受傩祭表演中唱词的启发,创制了“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在夔州任职之前,已经在朗州、连州(广东连县)盘桓17年之久,早已创作了许多竹枝词。常德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丁兴宇先生在考证观赛神与竹枝词关系时说了三点:“第一、《阳山庙观赛神》在元和四年十月作;第二、董侹《修阳山庙碑》里的意思是观赛神、并阳山庙(梁王宫)立碑同时进行;第三、《新唐书·刘禹锡传》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祀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佇。禹锡谓屈原居沅湘作《九歌》,使楚人送神,仍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刘禹锡意识到,他在朗州所了解的竹枝调,与当年屈原的祭祠竹歌,有同样的性质和功能,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像屈原作《九歌》那样,致力于竹枝调的加工创新,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风”。因此,说竹枝词产生于刘禹锡在夔州(重庆市奉节县)任职以后,既有悖史载,也与实际相差甚远。
       还有,鼎城区文史研究员、常德诗家周询先生在多年前、副研究员钟兴珉女士等在近年间,对刘郎创作较早的一首著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进行了考证:很早以前,在周家店、石公桥等滨湖乡村流传着“对面岗上跑马云,郎在屋里吹口琴。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民歌。据此,刘郎竹枝词乃是周家等地流传民歌的再创造。
       这首民歌常常在插秧时唱,你唱我和,此伏彼起,体现了农家阳春之乐。在这里,马云,即彩虹。口琴,则是用竹叶或稻叶卷成的一种能发出如琴弦般声音的似哨子一类的的土乐器。这首栽秧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很相似,特别是后两句只有一字不同。另据常德市竹枝词研究专家刘雷中、毛先金等学者考证,澧水流域石门、澧县也有类似民歌:“一阵日头一阵阴,好似有晴又无晴。有情无情妹开口,免费哥哥一片心。”安乡又及:“你看天上那朵云,又象落雨又象晴。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半天落雨半天晴,半天白云赶乌云。白鹤单赶长江水,姐儿只赶有情人”……
      有学者质疑,认为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在夔州成就后流传到常德、常德的百姓便把它改编成了民体山歌。这显然是带有偏见的武断之说。试问,你能在连州、夔州、和州找得出这样的民歌吗?退一步讲,即使是常德先民改编的,那也是刘禹锡在朗州创作并流传下这首所枝词之后,人民群众的一种再创造。
       终上,梦得先生《杨柳青青》竹枝词妥妥地写于朗州即常德并感怀于阳山庙观赛神:(一)竹枝词新词体灵感源于屈原《九歌》;(二)以《九歌》为蓝本的舞曲在赛神会上的表现形式为山歌亦即“竹歌”;(三)赛神会后梦得受太阳山立碑庆典赛神活动中竹歌表演的启发产生“竹枝词”创作冲动;(四)创作中在朗州民间考察吸取了周家店等地民歌《对门岗上》的营养;(四)《杨柳青青》的环境与武陵朗州风貌何其相似乃尔;(五)梦得被贬连州刺史于公元815年赴任,又于822年贬任夔州刺史,时间差分别是10年和16年。朗州十年期间对于诗文涌流且有民间情感的先生听竹歌看竹枝,不会不写竹枝;(六)诗家文史记有梦得于夔州的《竹枝词九首》,而偏偏没有《杨柳青青》,也是该词写于朗州的佐证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根就在朗州这方沃土中。他研究了屈原《九歌》的表现风格,吸收了武陵夷俚民歌以及傩戏的营养,成功地创立了一种既有文人气息更有民歌风味的新诗体:竹枝词。它是太阳山文化的派生。
       以上所说,并不是要争个发源、发明、发祥的归宿或定论,只是想说,看事物或作结论,切忌绝对化。其实,重要的不是评出谁正宗、谁偏房,而在于汲取双方或诸子百家的合理因素,博采众长,使我们能够更客观、更科学地把握竹枝词的具体面貌、内涵外延和发展趋势。在这里有一条应予肯定:刘郎推出竹枝词新诗体,其风格源于屈原《九歌》和民歌,其首创感怀于《阳山庙观赛神》。
              
                                                        (此文在2015年11月22~23日于广东连州召开的
                                                            “紀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5 11:17: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拜读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5 15: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赏此文观点,顺祝秋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7: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明艳 发表于 2024-10-5 11:17
学习拜读老师佳作点赞!

朱老师早好!谢谢你临屏鼓励。秋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启芳 发表于 2024-10-5 15:41
赞赏此文观点,顺祝秋祺

傅老早好!诚谢您临屏支持鼓励!您之《太阳殿“古三宝”与“新三奇”》,已编入《太阳山文化景区续建专辑》之《太阳之光》栏目。向您学习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6: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好!诚谢老干部加精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44 , Processed in 0.0333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