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4-10-5 08:38 编辑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对策 当前,中央对加强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各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持久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出谋划策,助力使劲,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依靠国家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还要立足本地,强化农村自我发展。只有农民富足了,农村有实力了,广大乡村和农民,才会有更充足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1.加强优势农业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水稻、茶叶、牲猪等是我县农业的传统强项。因而要立足本地,放眼世界,开发和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高产绿色新产品作为本地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并且还要把本地的农业特色产品介绍宣传出去,发展订单农业,使广大农民放心种,种后销售不用愁。 2. 正确的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也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大量中青年人外出务工经商,将家中的田地和其它事务交给父母。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也老了,从事不了体力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了,因而就出现了大量的荒芜田,这既浪费了国家土地资源,也对田土拥有户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笔者认为:应该将农民手中富余农田和抛荒田,通过合理合规的土地流转手续,由有实力的种植大户通过集合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开始对现有农业实现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加强本地品牌开发。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本地品牌建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要树立品牌就是经济,品牌就是效率的共识,树立一批本地农产品品牌。桃源是农产品大县,在很多产品上有知名强项,例如大叶茶、桃源红茶、桃源黑猪、富硒食品等。对这些已经有一些知名度的产品,既要大力宣传,又要进一步提高品牌质量,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沉心聚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在村容村貌、交通、水电方面努力建设外,还应该大力发展以下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 1、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被无数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因此,在现有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还要高质量的完善农村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2、进一步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经过多年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基层医疗院所建设,农村医疗水平已大幅度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各级合力,提质升级医疗卫生站所建设,完善新农合制度,特别是加强基层医疗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以进一步优质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 3、进一步抓好农村文化和体育活动。随着基层村居“为民服务中心”大规模推广,我县所有村(居)都已建设或完善高规格的“为民服务中心”,也附带建设了很多体育设施。但是笔者发现,相当多的村(居)没有把这些文化体育设施利用起来,也就是偶尔村民来此办事,有兴趣的玩几下。特别是村图书室,各级下了很大的决心,每个村(居)的图书室都建了起来,各相关部门都为其添置了数百本各式各样的书籍,特别是农村科技方面的书籍,但笔者发现,村图书室的借阅率不高,马石村一年中也就3个人借阅,更有部分村一年中一个借阅的都没有,很多书籍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看到这些现象甚是惋惜。笔者建议: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在村(居),要把其列入村(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列入村(居)工作范畴,有人专管,且有必要的制度。做到年初有规划,年内有活动,年终有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有序运行和发展。 (三)沉心聚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 1、平衡资源推进各村组之间的平衡发展。现在的村(居),大多都以合并村为主,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村民小组数量也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光关注路边、条件好的、领导熟悉的地方,而要资源均等,全面推进。特别是道路、饮水、电力通讯等,一定要齐头并进。而且对较为贫困的地方,还要实行分类帮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衡发展。 2、大力加强民生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关乎农村村民最直接的就是道路、饮水、通讯设施、沼气等。这些必备的基础建设,有的地方健全了,有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还在起步或部分健全。这就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审时度势,将有限的资金花在群众普遍需要的农村人饮、道路、沼气建设、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系统造福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美好的目标。但是经过马石村及周围村(居)走访的结果,新闻媒体上公布的数据,这项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沉心聚力,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