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文白对照(2) (宋)邵雍
邵雍邵雍(1012—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 相州林县上杆庄人, 祖籍范阳。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8、【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 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译文】 渔者问:“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变化的方法吗?” 樵者:“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说:“要想了解事物的变化,单纯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因为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所以还要用内心来感受;不光是用内心来感受,还要体察其中的规律。 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所以用规律看待事物,悟透就会看到本质;以本性看待事物,尽善尽美可以接近真相;以生命看待事物,经历多了以后也可以明白。 此三知,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终极方法,就连圣人也不得不用。如果不用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悟道”,就不能称为圣人而是称“神”了。 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是因为能够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虽然能够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却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得道”之人能够体察万物的性情;“得道”之人所以能够体察万物的性情,在于他能反观事物(打破认知局限)。 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不把自己独立于万物之外)。不以我观物,就是以物观物(从本质上说,我与物是一样的)。 既然以物观物,我在俩者之间又是什么角色呢?(我是谁?谁是我?只是思维的意识而已。) 因为我是人,人也是我,而我与人都是物。以这样的认知面对事物就是用天下人的眼为我的眼,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我的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是为知彼知己) 如此观天下,可见事物本质!可闻深远的道理!可论高知见解!可在谈笑中运筹帷幄! 如此一来,人生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而这其中却没有一项是刻意为之的,这种状态不是至神至圣是什么?并非我一人把这种状态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这样的人为至神至圣。也并非在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而是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然把这种人称为至神至圣。 以此面对人生,便不会有想不通的问题。” 9、【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译文】樵者问渔者:“ 你用什么方法钓到鱼?” 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问:“六物具备,就能钓到鱼吗?” 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可以做到的。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却不是人能左右的。” 樵者不明白,请问其中的道理。 渔者说:“六物,指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就不容易钓到鱼。然而在六物具备却钓不上鱼的时候,这就不是人的原因了。 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却没有六物不具备而钓上鱼的时候。因此具备六物,是人力所能及的,钓上钓不上鱼,则是天意。六物不具备而钓不上鱼,则不是天意而是人为的。(条件成熟了,成不成功还要看天意;条件不成熟还想成功,是你想多了。)” 10、【原文】 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曰:“何谓分?何谓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 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 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译文】樵者问:“常人喜欢通过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吗?” 答:“言行善恶,是人为的因素;福报灾祸,是上天对人的行为做出的回应。 天的规律是以福临善,以祸临恶,鬼神岂能违背?自己做的坏事,早晚一天会得到报应。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做人做事尽到本分,哪里还需要做这些虚头巴脑的事!” 问:“世间常有行善的遇祸,行恶的获福这种现象,为什么?” 答:“这是有幸与不幸的区别。幸与不幸,是命。遇与不遇,是分。命与分都是一种规律,人无法逃避?”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分应该指报应;命应该指注定) 答:“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祸是分不是命;善人遇祸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如果坏人遇福好人遇祸,那都是命中注定的;坏人遇祸好人遇福,则是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导致的。这个观点或许给人狡辩的感觉,如果把目光放长远,就会知道善恶终会有报的)” 渔者对樵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莫过于父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莫过于路人,如果在心里重视利益,父子之间也会变得像路人一样疏远。父子之间的亲情,本属于人的天性,因为利益都可能瓦解,更何况其它疏远的关系呢?利益产生的祸害如此之深,不能不谨慎啊! 路人相遇一过了之,并无相害之心,是因为没有产生利益纠纷的原因。若有利益纠纷,路人也好,父子之间也罢,还能和谐相处吗?反之,路人都可以以义相交,又何况父子血脉之亲呢! 所谓义,是谦让之本;利则是争执的开始。谦让则生仁义,争夺则生祸端。仁义与祸端带来的结果相去甚远。 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他们本质上都一样,却因为崇尚仁义与贪图利益而产生不同的表现。 仁慈因义气而起,祸端因利益而生。因利忘义,就会有臣杀君、子杀父这种违背天理的事发生。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只因为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而一见如故。”
渔樵问对 王家模绘 题记:渔樵问对 天地合阴阳,人间藏万象。 鱼樵之问对,玄机细端祥。
11、【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 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译文】 樵者问渔者:“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这是为什么?” 渔者答:“砍柴的事我不清楚,不能以此来论断,就以我钓鱼之事论证吧,因为天下之事蕴含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我经常钓到大鱼,鱼在水中与我较量。因为鱼的力气太大,我想放弃又不舍得,想得到它又不容易。用了很长时间把它钓上来之后,中途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这与你遇到的问题有区别吗? 钓大鱼和多扛柴,内容不一样,却都是因为贪心而导致危险的出现。 扛一百斤柴,是你力所能及的,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况十斤!我贪鱼与你贪柴有本质的区别吗?” 樵者感叹道:“从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会借力发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12、【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曰:“无为之本也。”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曰:“谓乾、坤、离、坎、兑、良、震、巽之谓也。迭相盛衰终始于其间矣。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始备矣。” 【译文】樵者问:“你是知易理的人。请问易有太极,太极是何物?” 答:“无为之本。”(‘道’的形态) 问:“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天地的称呼吗?” 答:“两仪,天地之祖,并非单指天地。太极一分为二,先得到的一为一,后得到的一为二,一与二叫做两仪。” 问:“两仪生四象,四象为何物?” 答:“四象就是阴阳刚柔。阴阳可以生天,刚柔可以生地。一切事物的根本,都来源于此。” 问:“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答:“八卦就是乾、坤、离、坎、兑、艮、震、巽。是事物发展终始、盛衰的表现。两两相重,则六十四卦生出,易学之道就具备了。” 13【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复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先阳已尽,后阳始生,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署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樵者谓渔者曰:“无妄,灾也。敢问何故?” 曰:“妄则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稿者,其荒也,不亦祸乎?农有勤稼穑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樵者问曰:“姤,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刚也,与夬正反。夬始逼壮,姤始遇壮,阴始遇阳,故称姤焉。观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见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诰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译文】 樵者问渔者:“如何见到天地的本性呢?” 答:“先阳耗尽,后阳出生(类似现在的奇点大爆炸假说)。然后天地开始出现,变化到中期日月开始周行,变化到末期星辰显现。万物死生,寒暑代谢,昼夜变迁,无不遵循这个规律。 当天地运行到终点必然要发生变化,变则通,通则久。(不得不感叹,我们现在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采到的果实)所以《易》中象说:‘先王到最后一日闭关,哪儿也不去’,就是在顺应天地的规律。” 问:“无妄(卦名),属于灾,是什么原因?” 答:“妄是欺骗,得之必有祸,因此称妄。顺天意而行动,有祸秧及也不叫祸而叫灾。就像农民想着丰收而不去护理庄稼,其结果荒芜,不是祸是什么?农民勤劳治理庄稼而遭水涝或干旱,其结果荒芜,不是灾是什么?所以《易》中象言‘先王以诚对万物’,贵在实事求是。” 问:“姤(卦名),是什么?” 答:“姤是相遇。以柔遇刚。与夬卦相反。夬始强壮,姤由弱遇壮,由阴遇阳。故称为姤。观姤,可见天地哺养万物之心。得道之人用德化解,其中的危险便不会继续发展。 所以在《易》中象说:‘后来的国君要适时施命于天下,引导修正民众言行’。霜雪到了就要做好应对寒冬的准备,就是这个道理” 渔者接着说:“春天是阳气的开始,夏天是阳气的极限;秋天是阴气的开始,冬天是阴气的极限。阳气开始则天气温暖,阳气极限则天气暑热;阴气开始则天气凉爽,阴气极限则天气寒冷。温暖产生万物,暑热成长万物;凉爽收藏万物,寒冷肃杀万物。 这只是天气的四种变化。生于其中的万物同样也在这种变化中循环往复。” 14、【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何以知其然耶?” 渔者对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岂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当兆人之人,岂非圣乎!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 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人物者焉。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 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 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译文】 樵着问渔者:“人比其它生物更具灵性,为什么?” 渔者回答:“因为人的眼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万物之本,目耳鼻口,人人皆用。 物体本无固定的作用,而是通过不同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作用;作用也并不是只体现在一个物体上,而是与不同的物体产生联系就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的变化因为人的意识参与而发生,于是在我们眼中变化多姿的世界就诞生了。 然而人也是物,圣人也是人。有一物、百物、千物、万物、亿物、兆物。同样是“道”生的其中一物,却可以分出万物的,只有人。 有一人、百人、千人、万人、亿人、兆人。同样是“道”生的其中一人,预测未知警示他人的,只有圣人。 因此知道人是物的定义者;圣人是人的“得道”者。 了解事物的最高境界是以物观物,我们可以定义万物,却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得道”,得道的人虽然德行深厚,却仍然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人。 所以,把自己与万物同等对待就是至物,把自己视为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此一来,就能够以一物知万物、以一人知万人,这个境界除了圣人是做不到的。 有人说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圣人,我不信服。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又能上识天时,下晓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又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如一。 唉! 圣人的品德这么高尚,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效仿的,至少我没有亲眼见过。但我通过观察其心迹,探访其行踪,研究其表现,体会其意义,却能感受到这种人散发出“道”的气息。 有人告诉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外的天地万物,和此刻的天地万物不一样。 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我不得而知。并非只有我不得而知,就连圣人也不得而知。 因为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必是感同身受由心而发。张口就来的,只不过是道听途说信口雌黄罢了。 自己内心都弄不明白,嘴里又能说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自己还没弄明白的事就乱下结论的,叫做妄知。 说都说不明白的,叫做妄言。 我怎么会被妄人的妄知和妄言改变自己的原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