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扁担精神。修建黄石水库,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不行的。要想将白洋河拦腰截断,需要将周边山上的土移过来几百万方,这是一件非常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一是当时财力不足,二是技术力量不雄厚,三是没有机械工具,完全要靠人力肩挑手背,原始操作。自古说人心齐,泰山移,从县委、区、乡以及到参加修建的民工,大家没有被各方困难所吓倒,而是怀着一颗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誓要建好黄石水库,为子孙后代造福。 上堤的民工大家都自带扁担、锄头、勾索、簸箕、铁锤、铁锹等农用工具,自带被子、粮油、餐具,住的是搭建的简易工棚,一个工棚要住100多人,其中还要设一间用作食堂。每个工棚长约20多米、宽7米左右,工棚以木架为主搭成,四周用竹片围起,棚顶盖上茅草,再用绳子扎紧。棚内用简易木桩、竹竿、树枝固定搭着对面床,一排排紧紧挨在一起,晚上偌大的工棚仅有2盏马灯照明。工棚四面漏风,到了冬天,人们睡觉时都穿上棉衣,戴着棉帽,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一整晚身上都是冰凉冰凉的,生活环境、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动摇桃源人民修建黄石水库的决心和雄心。 9月底开始,7千多人一边开始对水库大堤底部清基下脚,一边在周边山头取土筑堤。由于经验不足,工程进展很顺利但很缓慢。进入冬季后,民工们开始冒着刺骨的寒风作业。此时副坝也开始动工,为了尽快完成第一期施工,1959年1月,县委又从三望坡磷矿抽调3000多人参加黄石水库建设,组建成黄石水库工程指挥部直属营。直属营的加入,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致59年2月下旬,共完成大坝高6.5米,土方8万方,副坝土方2.4万方。因怕影响春耕生产,大部分修堤民工回家,只留下少部分民工,第一期工程结束。 1959年的6月29日,因整个白洋河流域下起暴雨,引发巨大山洪。到7月1日,刚修建的大坝受到了严重冲洗影响,县委一边急调600多民工支援抢险,采取了加高围堰和抛块石、沉船以及投砂石袋等措施,但仍然把刚刚修筑的大坝土石方冲走了3万方,导流槽冲走200米,部分施工器材也被洪水冲走,致使导流围堰与基础处理工程遭到了重大破坏,给主坝工程带来了巨大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工程指挥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原因,对设计施工方案和坝体建筑材料重新进行了补充调查。 大坝最初是按“砂壳心墙坝”方案进行施工的,调查发现工地附近粘土多而近,余量很大。而下游砂壳远而少,缺量达8.73万方。上游砂壳虽略有余量,但高程较低,大坝合拢后有被淹没的危险,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随后,根据上述问题,工程指挥部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本着工期短、工程量少、造价低、安全稳固的原则,对坝型进行了再选择。坝型分为三种,一是砂壳心墙坝,二是砂土混合坝,三是大心墙混合坝。工程指挥部通过全盘考虑,科学比较,决定采用三号方案暨大心墙混合坝型进行施工。 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1959年10月7日,黄石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大会战这才真正开始了。这次修堤规模更加宏大,在全县抽调5万民工云集黄石水库,各方物资也陆续到位,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由于人多,抽调民工全部按军事化编制,工程指挥部下设团、营、连、排建制。全县分成8个团61个营,区主要领导任团长,各公社主要领导担任营长。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管理。同时开展“六比六看”(即比领导看指挥、比干劲看经常、比功效看质量、比出工看上工率、比生活看吃住、比安全看有无事故)为内容的群众运动。一时,工地上出现你追我赶、捷报频传的建设热潮。 工地上,“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奋战!”、“为胜利完成黄石水库建设而奋斗!”、“领导带头打头阵,工地战场炼红心”、“群英会战修水库,战天斗地创奇迹”等横幅标语铺天盖地,毛主席画像也高高悬挂在各个工地上,整个工地满山遍野插满旗帜,五万多人的庞大队伍一起“愚公移山”。 主坝副坝同时动工,在方圆不到3公里的建设工地上,到处人山人海,旌旗招展,那景象,气势雄壮,热闹非凡,远看就像放大版的蚂蚁搬家。在山边挖土的、往堤上挑土的、用鸡公车推土的、河内有用船运土的连成一片。堤上清基背泥的、夯坝拉碾打硪的、检查工程质量的汇聚一起,大家各司其职,火热的劳动场面鼓舞激励着每一个修坝人。 那个冬天,在黄石水库的上空,每到早上和晚上,都会响起嘹亮的上下工的军号声,广播喇叭声,把这一片原来寂寥山塆渲染得像一个巨大战场,气势十分雄壮。民工们不分日夜,雨天照样穿的蓑衣出工。大部分民工是以撮箕挑土为主,活儿并不轻松,每担一百多斤,重的达二百多斤,一个来回几里路,有些青年突击队员还挑双担子,就是一次挑4撮箕土达300斤重。一根根竹、木做成的扁担在民工们肩上随着奔跑的步伐有节奏的悠悠颤动,那劳动场景动人极了。挑土也是有任务的,记工员用黄豆或者棉籽计数,每挑一担就发一粒。各团营都组织了突击队做表率,一个突击队5人或10人,看谁跑得快,挑得多。一般一个星期下来,一个10人的突击队要得一担黄豆。对表现好的获奖,奖品都是毛巾、奖状之类。为了争当先进,大家都不愿落后,很多人肩上的皮磨掉一层又一层,到晚上下工腰都直不起来,但大家都不说苦叫累,歇一晚第二天又意气风发出现在了挑土的队伍中。因此,许多参战民工、技术革新能手、劳动竞赛中有突出贡献,有突出表现的,只要符合入党条件,经过一定手续,都在建修大坝工地中火线光荣入团、入党,赢得荣誉。 据已80多岁的参加修建水库的民工杨华清(后转为水库职工)回忆:鸡公车(独轮架子车)运土的工作是很辛苦的,车队像一支支长蛇阵,逶迤在新开的条条山路上。一人推一辆鸡公车,装满土约500-600斤,下六七十度的陡坡,非得把辕扛住,双肩搭上拉带,一步一步挪。空车回转时是上坡,更是艰难,头低下都快挨地了,几百米的陡坡,推车上来,浑身湿透,非瘫坐地上歇十来八分钟才能缓过劲来。运一车土来回得半小时,一个上午要连续推十多车,大家都不敢多歇,一路小跑,要不就完不成任务。推车过程中,为了抢速度赶时间,往往后面人的推车会有意无意戳到前面人的屁股,前面人骂骂咧咧,引起周围一片哄笑声。 也有女民工推鸡公车的,现已82岁的姜南娇就是其中一个。59年8月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没等孩子断奶,11月份就上了水库工地。那时她才十九岁,把刚出生的儿子寄养在邻居家里照看,坚决要求参加修堤队伍,她一上堤就成为了女子突击组的主力人员。女组员的加盟更有积极和鼓动性,特别是女组员的鸡公车上插着红旗,单薄的身体奋力推车上堤坝,累得满头大汗。拉拉队在旁边敲锣打鼓给她们鼓劲,一个突击组,一二十台车,20面小红旗在运土的队伍中格外显眼,成了庞大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格外让人漾慕和佩服。 而令杨华清印象最深刻的是清基工作。在寒冷的冬天,民工们打着赤脚,身着单衣甚至赤膊短裤呆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干活,挖出的泥土只能用肩扛或用头顶上来,连续干一个上午,午餐上岸后全身被冻僵了,颤抖如筛糠,脚下一时都迈不开步。而大家却从不叫苦喊累,看着对方满头满脸全身泥水怪模怪样的样子,都认不出谁是谁,还互相取笑开起玩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工地上盛行。大家谁也不愿意思想落后,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劳动积极性非常高。 团、营、连、排之间以及各自内部,每天都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间或摆擂台相互挑战。比赛以精神奖励为主,集体争夺流动红旗,个人分发奖章、奖状。杨华清获得一枚国家水利部颁发的奖章,这是当时的最高荣誉。偶尔也有物质奖励,譬如连队内部奖半钵饭、几个菜、几根烟等,在艰苦岁月里,是实惠也是乐呵。 冬天寒风凌厉,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0点。天黑没有电,就用柴油机发电,探照灯照明。工地上,取土场,运土路上都灯火通明,车连车,人挨人,整个工地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到处是紧张劳动的人们,凡是工地上就没见过穿棉袄的,大多穿单衣,有些甚至赤膊上阵,许多人手上磨起了血泡,肩膀压肿脱皮了,都不愿休息。完不成任务不收工,加班加点是常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先恐后争先进。工地上提出的口号是:睛天一天当二天,麻风细雨当好天,刮风下雨加油干。所以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歇人不歇工地。热火朝天的场面感染着每一个人,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收工到工棚,吃过饭,人乏得倒头就睡,天天如此。 干这么重的活,吃的怎么样呢,每人每餐定量供应一份4两大米的钵子饭,6人一桌,也没有桌子,蹲在地上围成一圈,中间放两钵菜,一般是白菜、萝卜、南瓜轮换着吃。当然也偶尔杀猪改善伙食,但是因为人多,菜里几乎见不到肉。连队的青年突击队员劳动强度大,干的事也多,伙食标准就高些,他们每人每餐可以吃一钵半饭,一桌6人有4到6钵菜。若是打擂台获胜,桌上就能看到肉炖萝卜等好一点的菜了,这也算是最好的奖励。在物资紧张缺乏的年代,人们的思想纯粹,没有多少欲望,有吃有喝有活干就是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