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灌区建设。黄石水库大坝建成后,拦截了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蓄水总库容六点六亿立方,有效库容四点五八亿立方,初步起到了防洪和改善航运的作用。但修建黄石水库初衷是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性项目。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工程不得不停工。虽然从1964年冬起,桃源县委做出决定,在全县抽调7千人进行配套工程建设,但因工程大,加上全县各个水利工程任务重,抽不出更多人来,到1966年的2年间里只修成14公里总干渠和附属建筑物。 1966年,桃源县委认真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指示精神,在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农业生产运动,全县人民要求尽快修好黄石灌区工程,从根本上摆脱干旱的威胁,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打下可靠基础。同时将许多荒山草地开垦为水田或水浇地,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和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把这个历史上多灾害的地区,变成粮食稳产高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根据群众要求,遵照省委和地委指示精神,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完成黄石灌区的主要骨干工程任务。 1966年,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黄石灌区配套工程被再次提上桃源县委议事日程。7月,桃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修建黄石水库灌区工程的决定》。9月由县委书记杨汇泉带领6万劳动大军,大打黄石水库配套工程建设大会战。成立“桃源县黄石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指挥部和政治部”,同样进行军事化管理。由县委书记杨汇泉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吴愈俊任指挥长,县委委员顾维生任副指挥长,全县抽调870名国家干部充实机构。下设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办公室、工程科、财务科、生活科、器材科、卫生科、移民安置科、绿化科等十一个科室。以区为单位(当时县下设区、区下设公社)成立8个民工团,以公社为单位成立52个民工营,327个连,1346个排,3865个班达6万余人。共有连排班三级不脱产干部8428人。上到工地干部817人,其中科局长及公社党委以上干部174人。建立工地食堂330个。 黄石渠区整个配套工程主要有3大项。一是渠道工程,总干渠一条,南北干渠2条,全长116公里,一级支渠19条,全长114公里,二级支渠48条,全长225公里,电灌渠27条,103公里。渠道建筑物有渡槽17处,2104米,隧洞17处,2069米,其它附建工程268处。二是枢纽工程:水库溢洪道开挖、坝后电站建设,大坝培厚加固。三是提灌工程:35千伏线路50公里。10千伏线路147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处,机埠27处,需装机39台,容量2860千瓦。 由于工程大,器材、物资、资金缺口大,各团营坚持勤俭办水利,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克服多方困难,不当伸手派,采取“带、巧、节、代、管”的五字措施。开工之初,据不完全统计,各团营从本地就自带木材108个立方米,楠竹6130根,土撮箕48380担,白蔑5000余斤,锄头把33802根。上山砍土荆条90537斤,野藤条55090斤,杂竹68534斤,自制炸药2090斤用于渠道建修。 灌区建设还专门抽调有木匠、铁匠、蔑匠、岩匠等专业队人员。工具由他们自己带。参加冬修的民工还要进行选拔,要思想好、身体好的青壮年,体弱多病的、地富反坏右分子不准参加。同时,建设民工同样必须自带生产工具和日用品,如雨衣、斗笠,碗筷。本着大寨精神,都要自力更生。有资料显示,当时每人每月还需带大米45斤,食油半斤,其中民工本人交大米30斤、食油半斤,其余15斤大米由生产队解决。每月由国家补贴菜金,工地民工实行评工记分,转回生产队参加分配。 浩浩荡荡6万民工大军带着各类修渠工具,分赴各自的战场,在整个灌区摆开了战场。各民工团、营按照工程指挥部统一分配的渠段任务,每天带领群众在陡峭的山崖上抡锤打钎,开山放炮,取石筑渠。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人与人之间“比、学、赶、超”,火热的劳动竞赛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工程指挥部还提出了“人人献计动脑筋,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口号,号召大家发扬“三敢”精神,掀起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一是进行工具改革。龙潭团自制一种土车子运输土石材料,被工程指挥部在全灌区推广,结果全灌区一下就制做了790辆,极大提高了工程进度。还有团营发明一种溜土石的滑道,这种滑道减轻民工体力,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有六处符合条件的工地便都使用了这种滑道,节省相当的劳动力。二是提合理化的建议,修改原设计。在整个渠道建设中,共修改原设计的渠线8处,隧洞5处,小型建筑物7处。九溪营在修建余家堉涵洞时,改钢筋混凝土为砂浆块石,未用一米钢材、一根木料,只花24天就修建好,节约木材31个立方米,钢材7.5吨,马钉800斤,资金6330元。全灌区最长的劲松遂洞,位于双溪口乡一字山村境内,原设计是准备开挖一座山,暨朝天洞,但后来发现开挖朝天洞土石方多、占地占田多,工程量极大,很不划算。负责修建的牛车河营于是提出了建议,改为穿山遂洞,这样即不损毁土地又节约了工期,指挥部通过调研很快采用了这个方案,修改了原设计,直接节约上千个劳动日上百亩土地。黄石灌区渠系建筑物很多,有渡槽、隧洞、行人桥、倒洪提灌等,标准质量一个样,建设工程量巨大,尤其以渡槽建修最为困难。钢材水泥缺乏,修建难度大,高空作业危险,技术力量也不雄厚。大家迎难而上,钢材缺乏就在不重要的渠段部位用竹片筋代替,水泥不够就用粘土三和泥垫底层,外面再水泥包整,效果也非常好,也节约了钢材、水泥。有位民工还以藤条代撮箕,在山上砍来大土荆条和各种棉藤,制成抬岩用的土荆条圈,这种荆条圈结实耐用,即安全又节约成本,后来在工地进行大力推广。三是科技研发。各个工地上大量开石方需要大批炸药,当时国家缺乏炸药供应,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有的施工单位不得以停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制炸药、雷管、导火索。谁来自制炸药呢?工地民工郑义成,主动积极要求投入自制炸药工作。在工程指挥部的领导支持下,迅速成立了自办的炸药厂。由郑义成及4个民工担任自制炸药的任务,他们背着一袋硝,端着一瓢硫磺,找到一座土地庙就办起了炸药厂。他们简单的用石头凿了一个槽子,当起了实验工具,就开始了紧张的实验工作。他们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民工,只能土法上马,请教原来有经验的乡村师傅,按着古老办法进行研究实验。从早到晚,从黑夜到天亮,郑义成没有离开土地庙一步,经过230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生产出爆炸力强、成本很低的高效炸药,创造出又一个科学的神话。炸药厂迅速组织民工大量生产自制炸药,他们赶进度、比速度,第一批炸药很快生产出来,并迅速投放到工地,极大地满足了工地炸岩的需要,提高各工地工程进度。 据不完全统计,在技术革新活动中,为整个灌区工地建设共节约劳动日85200个,钢材35.5吨,木材89个立方米,人民币60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