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9|回复: 0

《渔樵问对》文白对照(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0 12: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0-10 13:06 编辑

《渔樵问对》文白对照(3
(宋)邵雍

殷因于周礼.jpg
渔者谓樵者曰:“仲尼有言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15【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仲尼有言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欤?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谓与?” 渔者谓樵者曰:“大哉!权之与变乎?非圣人无以尽之。变然后知天地之消长,权然后知天下之轻重。消长,时也;轻重,事也。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时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是知权之与变,圣人之一道耳。”
【译文】渔者继续对樵者说:“仲尼(孔子)说的好:‘殷(商)继承了夏礼,从他的变故中便可看出缘由;周继承于殷礼,从他的变故中也可以看出缘由。以后继承周礼的,即便是我不在了也可知道结局。’如此,何止百世而已!亿千万世,都可以知道。(不知变通,背道而为,结局不会有太大不同)人都知道仲尼叫仲尼,却不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不想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也就罢了,若想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有这闲工夫为何不去思考一下为什么天地可以长久呢? 人都知道天地为天地,却不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不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也就罢了,若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动静变化中的规律呢?一动一静之间,有着天地人的玄妙变化。因此,仲尼之所以能悟透三才之道(天道阴阳变化、地道刚柔并济、人道仁义道德),并不是因为刻意为之,只是顺从道法自然而已。 所以有人说:‘仲尼什么也没说。’又说:‘天什么也没说!但依然四时运行,百物出生。’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吗?”(可以说出的真理已经偏离真理的本意了,更何况听的人因为认知和理解角度不同,怎能仅仅通过文字语言就可以认出真理呢?指向月亮的手只是路标,而不是月亮。) 渔者接着说:“世间万物的变化多么神奇啊!国家强盛与衰退的变化,并非圣人不能讲清楚(因为讲清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通过权力交替可知天地的变化,掌权之后可知百姓的轻重。变化是需要时机的,轻重则是对待事物以及所处环境的态度。时机同时蕴含着机遇和风险,而事物和环境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 圣人若不知随机应变之道,又怎知变化中隐藏的机会呢?圣人若不知得失之道,又怎知权力交替的原因呢? 时运顺逆是正常的变化,分出轻重的是无法控制的欲望。 因此权力的交替,与圣人的修行是同一种道理,但却不是一样的选择。”(失权是背道而驰,得道是顺道而为,同为道的衍生物,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老子.jpg
老子:遇到人生低谷,学会像水一样生活,活出真我实现自由人生


16【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人谓死而有知,有诸?” 曰:“有之。”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 曰:“何者谓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谓之人。心之灵曰神,胆之灵曰魄,脾之灵曰魂,肾之灵曰精。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八者具备,然后谓之人。 夫人也者,天地万物之秀气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类也。若全得人类,则谓之曰全人之人。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仁人之谓也。唯全人,然后能当之。 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 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译文】 樵者问渔者:“都说人死后有灵魂存在,有这种事么?” 答:“有。” 问:“你从何而知?” 答:“从人的视角知道的。” 问:“什么是人?” 答:“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的叫人。 心的灵魂称神, 胆的灵魂称魄, 脾的灵魂称魂, 肾的灵魂称精。 (中医认为:心之灵称神,肝之灵称魂,脾之灵称意,肺之灵称魄,肾之灵称精。这里有不同的见解,不知原文有误?还是有此深意?) 心之神表现在目,称为视; 肾之精表现在耳,称为听; 脾之魂表现在鼻,称为臭; 胆之魄表现在口,称为言。 八者具备,才可称之为人。 人,禀天地万物之秀气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只能各归其类。神精魂魄都齐全的人,则称为全人。全人能得万物中和之气,则称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可称之为仁人。只有全人,才能得到仁人之称。 人之生,在于气血运行。人之死,则是形体返还。气血运行则神魂相交,形返则神魄相分,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称之为阳行,返于地,称之为阴返。 阳行于白天而夜间潜伏,阴返于夜间而白天潜伏。 所以知道了太阳就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因为月亮是太阳的影子;阳者是阴者的形状,阴者是阳者的影子,人是灵魂的形状,灵魂是人的影子。 有人说,灵魂看不见所以就不存在,我不相信。”(此认知可生敬畏之心,非迷信之意。)
17【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小人可绝乎?” 曰: “不可。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 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阳阴相半,则各五分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时有盛衰也。治世则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则小人四分,小人固不能胜君子矣。乱世,则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谓各安其分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谓各失其分也。此则由世治世乱使之然也。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笃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成多国兴,败多国亡。家亦由是而兴亡也。夫兴家与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去一何远哉!”
【译文】樵者问渔者:“小人能灭绝吗?” 答:“不能。君子是禀呈阳刚正气而生的,小人则是禀呈阴晦邪气而生的。无阴则阳不生,无小人则君子不生,君子和小人只区别在盛衰变化的时机不同。(与善恶同理) 世道运行阳六分时,则阴占四分;阴六分时,则阳占四分。阴阳各半,则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与小人各有盛衰之时。 太平盛世时期,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不能战胜君子。所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能够各安其道相敬如宾。 天下大乱时期正好与之相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皆失道德伦理。 这两种不同的结果都是由国家得到治理或国家动荡所造成的。 君子行事以身作则不会空话连篇,小人言行空话连篇却看不到实际行动。 所以盛世时期诚实守信的人多,乱世时期背信弃义的人多。 诚实守信的人很少有做不成的事,背信弃义的人早晚有败露那天。诚实守信的人多了国家就会昌盛,背信弃义的人多了国家就会衰败。 一个家庭也如此。 兴家、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大君有命.jpg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18【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人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渔者曰:“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曰:“不正,则安得谓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谓之才?圣人所以惜乎才之难者,谓其能成天下之事而归之正者寡也。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 譬犹药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平药则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如是,则小人亦有时而用之。时平治定,用之则否。《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译文】樵者问:“有才华的人,有的有益社会,有的有害社会,为什么?” 答:“才华为一,有益与有害为二、才华有正才、歪才之分。才正的人,通过造福他人来成就自己;才不正的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 问:“不正之才为什么也称之为才呢?” 答:“他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不叫人才叫什么? 圣人之所以感叹成才难,是因为能成天下事而恪守正道的人很少。要是不依正道,即使有才,也难称有仁义。 比如吃药治病,毒药也有有用的时候,但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病愈要立即停止,否则就会危及生命。 平常药物日常皆可服用,但遇到重病则没有明显疗效。只要把握好药量就能驱除重病而又不害人的毒药,古今都称为良药。 《易》说:‘开国承家,用君子不用小人。’如此可知,小人也有有用的时候。天下得到治理的时候,小人也可以选择性的利用。《诗》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借用小人之才。”
19【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国家之兴亡,与夫才之邪正,则固得闻命矣。然则何不择其人而用之?” 渔者曰:“择臣者,君也;择君者,臣也。贤愚各从其类而为。 奈何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而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乎桀纣之世,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虽欲为祸为福,其能行乎? 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待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 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 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
【译文】问:“国家兴亡,与人才的正邪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为什么不选择正直的人才用呢?” 答:“择臣者,是君王的事,择君者,是臣民的事,贤愚各从其类。世上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臣。 尧舜之臣,生于桀纣之世,则不会成为桀纣之臣;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也不会成为尧舜之臣。正直的人才不会为桀纣这样的君王服务,尧舜这样的君主也不会使用心术不正的人才。在任何环境下,走正道还是邪道都只是一种选择。 国君的言行,往往会被百姓效仿,他的影响力远比强制民众的言行效果明显。 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的人就会远离; 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而不好利的人就会远离。 好利者多,则天下日渐消亡;好义者众,则天下日渐兴旺。 日盛则昌,日消则亡。昌盛与衰亡,难道距离很远吗?就取决于执政者的喜好。 天下太平之时何尝无小人,乱世之际又何尝无君子,知人善用,善恶便会各行其道。”

渔樵问对,无法超越的奇文.jpg
渔樵问对,无法超越的奇文。

20【原文】 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 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 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 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
【译文】 樵者问:“善人少见,小人常见;盛世善人少,乱世小人多。为什么会这样?” 答:“从事物中观察道理,都是大同小异的。比如种庄稼,耕种之后有长不出来的很正常,而野草蓬蒿不用耕种就能长出来。播种之后想要每一颗种子都能收获,是不可能的! 由此而知君子与小人之道,都是自然而生的。 君子见善事则欢喜,见不善事则远离;小人见善事则闪身,见不善事则靠近,善恶各从其类。君子见善事则去做,见不善事则拒绝;小人见善事则拒绝,见不善事则去做;君子见义会对照修正自己,见利则止步不前;小人见义止步不前,见利则欣然向往。(盛世,善行是一种常态,所以就显得不那么明显) 逐义则有利他人,逐利则危害他人;益人与害人的结果,差距太远了。 齐家与治国是一样的道理,兴旺则君子常多,小人常少;消亡则小人常多君子常少。 君子多了小人就没有立足之地,小人多了君子就会远离。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治国安民,好杀则祸国殃民。 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国安民则好义,祸国殃民则好利。其道理是一样的。” 渔者说完,樵者感慨万分:“我听说上古有伏羲,今日好像一睹其面。” 对渔者再三拜谢,相别而去。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47 , Processed in 0.0356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