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变“新”的老农民 “我算不上新农人,充其量是一个正在变新的老农民。”采访农业大户谭宏军时,他憨厚地自我解释道。 今年58岁的谭宏军是桃源县枫树乡白洋河村人,2013年他成立丰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在本村流转500多亩水田种双季稻,还在木塘垸镇流转了200亩种油菜和中稻。 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天气炎热,我预约来到白洋河村,计划对谭宏军做个详细采访。 从柳叶大道下来进入村道时,远远看见一个头戴草帽、光着上身的男子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小路上行驶,靠近一看,正是谭宏军。只见他肩上搭着一条灰色毛巾,下穿一条西短裤,脚上穿着一双拖鞋,摩托车上还带了一把铁锹,汗水在他油黑发亮的胸前流成行。他说,这一向干旱少雨,晚稻到了生长关键期,天天要浇水,为管好水,只好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巡查。说话间用毛巾擦了擦汗,那样子活脱脱一个上世纪老农民。 沿着一条硬化的高标准村道来到谭宏军家,只见院门边挂着一块“丰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通透式的院墙用圆柱围栏。院子中间是一栋两层小洋楼,楼的右边车库停放了一辆红旗牌小轿车,楼房左边是一大片空地,谭宏军说准备做个小花园,挖一个水塘,做个喷泉、假山、凉亭,栽一些花草树木,楼房左后方大棚里停放着一些农业机械,楼房后面是菜园,整齐的菜垄间用砖隔开,劳作起来可以做到脚不沾泥。 走进客厅,见沿墙摆着的沙发、座椅古色古香,用手掂量一下,感觉挺沉。他那下学期要上一年级的小儿子成成在聚精会神看电视动画片。他走过去把音量调小后从冰箱里拿出两罐冰镇王老吉,给我一罐,他自己打开一罐,说农村没有什么好招待。寒暄举之后,我们转入正题。 谭宏军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务农,从小不安分的他赶上南下打工的浪潮。由于没有文化,他只能做一些力气活儿,空闲时和工友打牌混时间而染上赌瘾,打工多年也没有什么积蓄,为此前妻离他而去。他破罐子破摔几年后,望着破碎的家和空空的双手幡然醒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决定换一个环境,从头开始。 2013年,他带着妻子回到老家做农业。他流转了村里200亩水田,妻子拿出自己打工多年积蓄帮他交了流转金、买来旋耕机。由于不懂技术,头两年净亏5万多元。他的亲友都劝他放弃,妻子也认为他没文化,吃不了现代农业这碗饭。可他不信邪,执意要增加投入,购买优质种子、化肥,还要添置一台收割机。他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投入小,舍不得买优质种,以至于产量低管理成本高,且经营方式太传统甚至是蛮干。他给妻子算账说,买优质种子,减少自己育种成本,还能提高产量,是件合算的事,买收割机后,割自己的稻子就不必再请工花钱了,也不会让谷因为收割不及时烂在田里,还可以帮助别人收割,收取劳务费。 妻子工作做通了,但此时家里已经拿不出钱了。关键时刻,妻子娘家人给予了相极大的帮助,纷纷借钱帮他交流转资金,买种子、农药、化肥,买收割机。他自己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从播种、育秧到培管、收割,从农机设备的使用到维修,他都认真地听,不缺一次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实现了盈利。 尝到了科技和机械化的甜头后,谭宏军的干劲儿更足了,他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还把土地流转到木塘垸镇,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考了一个无人机驾驶证,几年内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将自家打造成别墅一样,并添置更换了2台收割机、2台旋耕机和插秧机,一台无人机。 他拿出一个无人机驾驶证感慨的说:以前喷洒农药化肥,请10个人几天做的事,现在一个人一天就可以搞定,效果比人工强多了。他还拿出手机神秘的说,我还有个贴身的小秘书呢。 原来,因为交通及环境等多方原因,他所流转的稻田,作为有关部门新农业的实验田,除了在田间安装自动灌溉系统外,还有智能监测系统,稻田出现病虫害后,就会通过手机APP告知给业主如何防范,根本不需要人工在田间观察病虫害。 说罢,谭宏军把我带到田间。他指着绿油油的稻田中一个白色的圆柱说:这个圆柱神奇得很,所有病虫害他都知道,还不用接电,旁边的太阳能板就是它的电源。来到不远处一个小房子,只见大量的从里面出来流入沟渠到远处的稻田。他说,这就是政府为他修建的自动灌溉系统,他流转的500亩水田抗旱不成问题,且系统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说罢就准备试一下,被我制止了。 他滔滔不绝的说现在当农民,没有知识还真不行,年纪大了记不住,他就逼着自己学,学到新知识后,干起农活儿来也就轻松多了,今后还要不断加强学习。 回来的路上,看着他的背影,总觉得和新农人形象对不上,而他的观念和取得的成绩又符合新农人的标准,我把我的看法对他一说,他憨厚地笑了笑,说出了本文开头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