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0|回复: 1

奋斗黄石湖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2 18: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移民工程。根据水库的设计,黄石库区移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水库建成后,淹没耕地3.64万亩,整个库区包括慈利县(当时系常德行署管辖)、需移民3万多人,桃源县就达1.17万人。
除了就近移民到当地乡镇外,大部分要求移民到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当时系常德行署管辖)。而当时的钱粮湖农场是洞庭湖的腹地,到处是一片漫无边际芦苇荡,芦苇洲,当时国家提出了“围湖造田”的口号,把黄石库区群众移民到那里是最好的选择。有资料显示,黄石库区桃源县的移民就达5400多人。1958年,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资金、粮食十分匮乏,资源都非常紧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库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政府提出“为国家而舍小家”的口号下,库区群众毅然放弃世世代代家园,顾全大局,拉家带口去到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艰苦创业,遇到困难可想而知。
根据政府安排,库区移民群众没有任何补偿,家园无偿贡献给国家,每人只发5元钱路费,一家大小只挑着一担棉被和衣物就上路了。当时从黄石到钱粮湖农场根本就没有公路,要靠两脚行走,300多公里路要走4天4夜才能到达,没有钱住旅社,天黑了就近找一处避风的地方胡乱睡一晚,天亮了再接着赶路,大人叹气小孩哭,场景非常凄凉。而到了农场后,等待他们的更是一段艰苦的奋斗岁月——
从山区到湖区,许多移民是根本不习惯的,环境、生活习俗都不同,很难适应。加上移民过去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更谈不上家具等生活用品,吃的是食堂,大家要亲自动手用芦苇芦竹搭棚居住,湖区潮湿的气候让山区移民吃尽了苦头。为了了解当时移民群众情况,2022年11月7日,调研组一行去了钱粮湖农场采访。从桃源出发,全程高速,到华容县东下,仅花2个多小时就到了。沿途一马平川,风景秀丽,高楼大夏尽收眼底,阡陌农田留下丰收后的余韵,广袤宽阔的湖区平原让人赏心悦目。试想当年要4天4夜的行走,如今却只要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当年芦苇森森的水乡泽国再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昔日的荒滩芦塘一去不返。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让人惊叹,同样让人发出无限感慨。
接待我们的是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人大的罗主任。原来,昔日的钱粮湖农场已不存在,改为钱粮湖镇,行政区划也由原来的华容县管辖改为岳阳市君山区管辖。钱粮湖镇象一座小县城一样繁华热闹,当年的农场总部就是如今的镇政府,农场分场也改为村或社区,老一辈的农场职工现按政策国家发退休工资,后一辈农场子女性质已改为农村户口。据罗主任介绍,当年黄石水库移民5400多人还剩下1411人,他们的后代不在统计之列。而整个钱粮湖镇有一半人都是各地水库的移民或后代。
在罗主任的带路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张继文、曾凤香夫妇家,老俩口现已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精神很好,听说娘家人来了,显得非常热情,张老还自豪的拿出50年党龄纪念章给我们看,说他就是在钱粮湖农场入的党。他俩都是原黄石公社竹岩(如今的金洪村)大队人,来到钱粮湖农场后才结的婚。谈到那一段艰苦岁月,张老似乎记忆犹新:1958年9月,21岁的他随父母七个兄弟姐妹来到农场,当时还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到农场属于招工,从农民一下变成了工人,而地富反坏右分子还没有资格移民。他记得,他挑着一担被子和用品就和家人上路了,走桃源的漆河、陬市到达常德的下南门,再乘船到南县的茅草街上岸,继续行走,直走了4天4夜才到达钱粮湖农场。他们一家被分到二分场,可那里是什么农场,什么也没有,只是大片大片的芦苇洲,根本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只好把芦苇竹砍来,用芦竹搭成工棚,每家一小格住下,可苦了许多妇女、老人、小孩。每天的工作就是砍芦苇竹,围垦开荒造田,吃的是大食堂,伙食以红薯、米糠、杂粮为主,根本没有菜,只好挖来野芹菜等。当时的湖水根本不能喝,要下明凡澄清。大家一下从山区到湖区,环境不适用,水土不服,住的是芦苇棚,喝的是混浊的湖水,吃的靠分配来的红薯、蚕豆等杂粮,且没有工资,许多人都生病了,还有许多人悄悄跑回老家,再也不愿来农场。这样的情况直到1961年才有所改善,开始拿少量工资,修建住房。不过他们一家都坚持了下来。如今,父母老后都安葬在这里,他4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住上了楼房,生活得很幸福。如今,他俩老都已退休,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从2017年,国家还给当年移民人员进行了每月600元补偿补助,他们晚年生活非常幸福。
我们在钱粮湖镇的街道上穿行,遍访当年健在移民人员。在大街上遇到了刘小春老人,他听说家乡来人了,赶过来和我们亲热。他随家人来钱粮湖时还只有7岁,长大后学开车,如今在钱粮湖汽运公司退休,儿子也在汽运公司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刘小春老人还带我们来到围堤外看洞庭湖,由于今年大旱,洞庭湖水位下降,裸露的湖洲上能看到成片的芦苇,它们在秋风吹拂下向我们频频点头,别有一番风情。远处的堤岸有成排的绿树挺立,更增添了湖区的美丽。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人如织,一派祥和,湖区人民的的生活是这样美好,让人漾慕。付出总有回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换来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八百里洞庭湖,昔日水乡泽国,荒芜湖洲,经过一代人围垦造田,一代人穷则思变,改天换地,已把这里改变成一个幸福家园,这里,当然也有黄石库区移民群众的功劳。他们舍小家为国家,为黄石水库的建修永离故土,做出巨大的的牺牲,这份情怀,值得我们歌颂,这份精神,值得我们赞美。当然,如今富强起来的国家也并没有忘记他们,给予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黄石水库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三边”工程,对库区淹没损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仔细调查研究,缺乏全面系统分析,存在一定的遗留问题。据资料显示,1958年第一批移民后,有部分移民到华容县钱粮湖农场的因为不习惯当地的生活和环境,回转了一部分。1958年设计的正常高水位为88.7米,到1960年电机试表准备时相应将正常高水位改为91米,畜水位增高,库区的农田、居民的房屋又会将淹没,就又要新增移民。1965年,“县、社水库联合工作组”开展了深入调查,写出了《黄石水库淹没区新老移民情况调查报告》,报告中发现许多从钱粮湖农场跑回来的移民都是搭建简易棚、草棚在库区居住,有的住在亲戚家里,新移民中三代同住一间屋的有很多,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当时国家也很穷,一下安置这么多移民困难很大。而根据调查,水库蓄水后,库区移民每人平均只剩农田0.3亩,不能维持生活的移民还有889户3399人。而附近的社队也是人多田少安置不了多少,大部分需安置到几十里外的盘塘、马鬃岭乡一带。况且故土难离,大部分人虽然住草棚、住破房也根本不想外出。经过做思想工作,1966年完成1553人安置,1967年余下的2941人全部安置到位。
黄石库区的移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决策下,举家搬迁,重建家园,保证了黄石水库大坝按时关闸蓄水,保证了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他们演绎了“舍小家为国家”奉献精神。采访中,张继文、曾凤香夫妇谈到家乡时,留下了依恋不舍的泪水,他们说隔过几年就要回家乡一次。昔日的故园乡情是库区移民人永远的记忆,弯弯曲曲的白洋河水,重重叠叠的峻岭青山是他们的汩汩乡愁,白洋河,桃源人民的母亲河,黄石湖留下了库区移民无限的依恋和汩汩浓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6 11: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徐老师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6 16:04 , Processed in 0.0307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