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0-28 13:00 编辑
读书《西汉孤魂》(一) 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
甲辰年中秋节(2024年9月17日)在湘江风光带留影
2024年9月17日,甲辰年中秋节,儿子、媳妇到亲家家里过节,我们夫妻得闲逛街,我提议到湘江风光带看看。乘3路公共汽车,太平街有站,我们下车,先游太平街,尽头后右转弯再游湘江风光带,参观杜甫阁。在太平街,参观贾谊故居,想会会点校《贾太傅集》的吴先生,我曾被岳麓书社聘任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是朋友。但工作人员告诉我已经退休了,我们通了电话。吴先生说他住南门口,有工作室,邀我去“玩”。出故居,附近有一个书店,我习惯进去翻书,选中了岳南著的《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国庆节前后,抓紧阅读,今天(2024年10月14日)终于读完了。
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意外发现”的导语:“随着林彪发出的第一个战争号令,解放军三六六医院全体官兵紧急疏散。战备风潮再度升温。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行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p11)1971年12月30日,窜出火苗的事情转到省博物馆,与考古联系起来了。1972年元旦刚过,博物馆革委会副主任(副馆长)侯良带上5名工作人员来到马王堆准备做一次全面调查。三六六医院附近两个相连的大土堆,为什么叫“马王堆”,“主要是同唐末五代时期两个声名煊赫的人物有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殷父子。”(p26)长沙旧志有“马王疑冢,在县东五里,楚王马殷筑。”或,“五代楚王疑冢在省城东北”的记载。“但自1951年始,此说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及其弟子推翻,从而留下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p28) “1971年1月16日上午8时,参加马王堆发掘的人员,全部来到博物馆集合,根据事前的安排,发掘人员各有分工,由第一副馆长崔志刚负责全面统筹,副馆长侯良负责业务,熊传薪负责考古组,杜丁华负责文管组,蓝庆祥负责保管组,杨森、张欣如负责文物修复组,石明初负责总务,女讲解员陈美如、向利群和16名同行的姐妹协助各组工作。”(p34)“1月16日上午10点32分,随着侯良挥动铁锨,迎着寒风,在这凄凄旷野、荒草飘零之地,对准一号墓掘下的第一铲土,一个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了帷幕。”(p36)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现场(1972年1月16日至4月27日)
从地面到墓底有16米深。棺椁外层是厚达1·3米的白膏泥,接着是40—50厘米乌黑的木炭,据估算有一万多斤。接着是覆盖在墓室之中的那个庞然大物上的竹席,共26张,每张长2米。“当最后一张竹席被揭开时,大家梦寐以求的巨大棺椁终于全部暴漏出来。经测量,这个棺椁安放在距墓口16米的深处,其外部长6.67米,宽4.88米,从上层外椁盖顶至棺椁的垫木底,通高2.8米。由于在棺椁的四周都填白膏泥和木炭,故整个墓室要比棺椁大得多。”(p56)1971年4月27日凌晨4点,古墓发掘人员把目光转向内棺,“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将棺盖打开了。谁知盖板刚一掀起,就有一股令人难闻的酸臭味冲将出来,使在场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但此时发掘者却喜从中来,因为这股臭味就是一种报喜的信号,它意味着棺内很可能还保存着尚未完全腐朽的墓主的尸体。只见棺內盛装着约有半棺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在这神秘的棺液之中,停放着一堆外表被捆成长条的丝制品。从外表看去,丝织品被腐蚀的程度不大,墓主人的尸身或好或朽都应该在这一堆被捆成长条的丝织品之中。”(p90) “由于棺中液体太多,文物多半浸泡在液体中,现场清理极其困难,经考古专家王㐨提议,现场的发掘主持者决定将内三层木棺整体取出,运往博物馆再进行清理。”(p90)。1972年4月27日,下午7点前内棺被抬上汽车送往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