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36|回复: 3

从龙阳典史青文胜的为民殉节看屈原精神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9 1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10-19 10:30 编辑

从龙阳典史青文胜的为民殉节看屈原精神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青义学何胄斌张应荣


       1. 青文胜为民殉节,德润龙阳,芳泽千古

   汉寿县城东宝塔河畔,有一座明代古墓,为青惠烈公墓。曾有民国初年国务总理熊希龄撰文的墓表:“表曰:余读明史烈传,於典史中得二人焉,嘉定阎典史,抗命于改革之际,力守孤城四十余日,卒杀身以报国。龙阳青典史,自缢於登闻鼓之旁,减免赋税二万余石(音担),亦杀身以成仁:呜乎,官不在卑,而在能称其职,人谁不死,而在死得其所,是皆可以风矣”墓侧有当时湖南财税厅长,汉寿人刘棣芬撰联,联曰:惠烈溥千秋,侠骨慈肠;光争日月,烈名垂百世;岷山楚水,功炳旗常(墓表原载青氏四修族谱)。
     青惠烈公,姓青名文胜,字质夫,为四川夔州府大宁县人(今四川巫溪县)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以贡生起用为龙阳典史,律己公勤,体恤百姓疾苦。明朝初年,承袭元代苛政,田赋税多繁重,龙阳地处洞庭湖滨,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有近108座大小障垸,田废赋存,总额浮至三万七千石(担),百姓负重,苦不堪言。郡县长官,不但不加体恤,反而加紧勒索,凶恶税吏,窜扰四乡,乘机抢劫,百姓无以纳税,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青文胜痛心疾首,他不忍坐视民困,慨然到达京师,这本不是他的职责与义务,甘冒越级呈诉罪名向洪武皇帝朱元璋,连上三疏,为民请命,疏中,他大声疾呼“地本弹丸、赋同大邑、民命难堪,天鉴唯聪”。可是三道本疏上去,都如石沉大海,青文胜想见驾,但因官卑职小,被挡于殿外,并施以五十鞭刑,他又趁早朝之机,跪禀于大官轿马前,请为代奏,也遭拒绝,二次又惨遭二百杖刑。于是决心舍生为民,于洪武廿四年五月初一日将疏系于发髻内,自缢于登闻鼓下,时年32岁。当天事情传开,轰动满朝文武,皇帝即命钦差赶赴龙阳,只见洪水滔滔,漫无边际,田园房屋一片汪洋,朱元墇闻后,感悯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三分之二,年纳稻谷一万三千石,永为定额,并为其授田修祠於城东。钦谥青文胜《一点丹心全赤子》谥誉,文胜后人将此谥誉立于祠堂门首。不知情者以为是上楹联,无人敢对!三十三年后的永乐二十二年,明朝监察御史莫抑(吉亭人)巡视至龙阳(龙阳县志有载)船泊县城北门码头梦祖请对,悯其忠烈,再为其祠巧题下楹联:“九重红日照青祠”(据《惠烈录》、龙阳县志、青氏历修族谱记载),对联更好地说明青文胜的死是为民殉节,芳泽千古,赤子丹心,永放光芒。

       2. 青文胜为民殉节与屈原民本思想一脉传承

  青文胜的死不但泽及龙阳,而且誉满朝庭,明史烈卷二十八载有青文胜公传略,万历十四年设有司春秋主祭,名其曰惠烈公,从此,人们便以青文胜的死和三闾大夫屈原毕命清流相提并论。明文人郭子丰,江西秦和人,隆庆进士,官贵州巡抚曾有诗题惠烈祠云:“屈子沉江日,犹称悟主难,何如青尉死,能搏楚人安,精可连红日,心为捧日丹,官卑名更重,千载蔚香兰”。这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青文胜为民殉节,是源于屈原为官者的民本思想,屈原为国捐躯,企图唤醒楚国的王室及黎民,挽救楚国危亡,然而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当屈原沉于汩罗江时节,怀王及其后的顷襄王仍然对他们奉行的错误路线,未曾醒悟,导致怀王客死于秦。公元前278年,顷襄王兵败郢都亡命陈城,故人称之为“悟主难” 。在屈原沉江前的一月,曾写有《怀沙》一文,惊呼道:“玄鸟处幽兮,朦叟谓之不章,离娄(视力最好的神)微涕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指出黑色的花纹暗处放,瞎子说,它不漂亮,离娄眯眼来端详,盲人说她眼无光,忠臣贤士被压抑,黑白混淆,上下颠倒,凤凰囚禁在竹笼,鸡鸭却能自由舞蹈。郑袖子、兰子椒等人,曾经蒙闭了君主眼睛,致楚国败绩,郢都陷落,王陵被毁,使祖宗遭到羞辱,他不忍见国之危亡,只能怀志报情,定心广志。明知殉节而不退让,决不吝惜生命,丢掉幻想。而青文胜的死却在元末明初,朱明王朝上升时节,朱元璋清明正直,敢作敢为,知道民为邦本,民穷可怜,特别自己也曾为贫苦农民,朱元璋惊叹道:“如此忠烈之人,出之我朝,安爱钦、高爱钦你们都没有看错人嘞,他英年早逝,太可惜哪,是我朝的损失,帝怜之,遂允奏!”
  当着满朝文武百官们说:“为稳定新政根基,我们要‘宽以待民’,体恤百姓的艰苦,‘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在收到来龙阳勘察的钦差带回京城的报告及水淹腐稻后,便立即下令减免龙阳赋税的三分之二,并对青文胜进行抚悯,嘉其忠烈,明史载“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石”,“永为定额,邑人建祠以祀之”。达到了“何如青慰死,能搏楚人安”的目的,但剖析屈原民本思想与青文胜为民请命,其伦理道德及精神闪光点都是一致的。
对比两人的殉节均蕴含着强烈民本思想,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美政理想,忠于事业。屈诗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他所指的美政最核心的是“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即定法度,循纲纪,按章办事,亲贤臣,远小人,要举贤授能,必需削减特权阶级官位,法度严则要求限制特权阶级利益,此,也会遭到疯狂的反对,最后导致“王怒而疏屈平”。诗人屈原以失败而告终,“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本既覆而马颠兮,独怀此异路”。屈原叹息,自己的异路走不通,导致车覆马颠。而青文胜则同样要忠于自己理想,忠于事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上本朱元璋的疏中说:“窃以身卑言高,罪有唯逭,代疱越俎,咎亦匪轻”,他明知自己官小职微,要把一个小县情况向上直陈,理当获罪,但还是基于事业心的驱使,直担责任和风险,承担了本不属他的责任与义务,说了直话。“欲于小邑试以牛刀,堪笑大道用为鸡割,上冀皇恩之大沛,下恤庶民之多艰,敢献鄙言钦邀圣听”。希望得到皇帝的垂怜,在连上三疏失败后,他仍不气馁,又跪于高官车马前,想请为代陈,但都遭拒绝,最后只得将疏系于发髻内,以自尽于登闻鼓下,视死如归,将自己宝贵生命付出。前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称:“官不在卑,而在能称其职,人谁无死,而在于死得其所”。称赞了他的献身理想和为民分忧的精神。
  (2热爱乡土,心系乡民。屈原“东迁南楚”、“落帆沧浪之浦”时,他写道:“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生犹以自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说:“他曾经想到离楚他适,可看到人民的痛苦,想到自己是高阳的子孙,只得又停了下来,和楚国人民共度难关”。为解民于倒悬,拯救楚国生灵于水火,虽九死而犹未悔。而青文胜当时所处龙阳正是“登金牛山一望,则巨麓千层,辟岩谷以成田,明月五更愁天旱;北陟洞庭一望,则波涛万顷,筑泥沙而作障,雨落三朝怕水淹,惨景悽然,人多鹄面,民尽鸠形。饥馑屡生,囹圄中尽皆饿殍,纳税者并非富户,赋大于税,不堪负担,时有畏罪之人自毙。作为一名地方官,他有责任向上直陈,故不顾一切“诚恐诚惶,请以上闻。”
  (3特立独行,勇往直前。屈原早年曾作《桔颂》以明其志,诗曰:“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苏世独立”、“独立不迁”、“特立独行”是极其个性行为的表达,感受到他的高洁行为及热恋乡土浓浓气息,他直面人生风雨廓其无求,对着既定目标,斩荆披棘,勇于探求,他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据青冥而摅虹兮,逐悠忽而扪天《悲回风》”,站在高山之颠挥舞彩虹,抚摸苍天,无所畏惧,他要进一步开拓向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青文胜因此日夜兼程,直奔南京(洪武时帝都即古金陵)到京后官卑职小,准备面奏皇上,被挡于殿外,当他三道本疏上奏,恍如石沉大海时,除身背五十鞭刑外,还遭受二百庭杖之刑。他不忍坐视民困,慨然指阙,他叹道,“半途而废有何面貌归见龙阳父老”。最后他决心勇敢前进舍生以活民,于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初一)疏系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终于感动朱明王朝皇帝,达到既定目标,真是“惠泽溥黎民,烈名垂宇宙。”
  (4廉洁正直,坚持美德。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贵族集团内部斗争最为激烈时代,屈原家族的黄金时代,是春秋中期或晚期,战国时期则是昭氏掌权,先后有昭鱼、昭雕、昭常、昭鼠、昭献等,立于楚王朝,他们先后为令尹或为大夫,曾对楚威王或楚怀王施加影响,反对变法革新,楚怀王时更迫于贵族集团内部压力,只好疏远屈原,在贵族集团中,没有人支持屈原改革。屈氏集团在春秋时享有的特权,到屈原战国中期已所剩无几。故屈原在《惜诵》中曾反复吟咏“忽忘身之贱贫”,虽家族已衰败,但他还是“参天地兮,善恶分明,富于理想”。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惜诵》),他曾想自己不走正道,而自己坚守忠真高洁的心胸又不忍;我的前胸后背就要分裂,我心头郁结,常常绞痛,世界混浊,没有人了解我,但我仍然要高飞远走,义无反顾。他在《卜居》一文中谓:“谗人高涨,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无吾之廉贞”。唉,不说了吧,谁又了解我的廉洁和忠贞,在《渔父》一文中,更是大声疾呼“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尘埃乎。他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借用沧浪水濯缨洗足,保持自己高洁行为。
  而青文胜在龙阳为官,更是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直到殉职时,仍无以积蓄,龙阳县志载青文胜死时,时公年32岁,一仆裹尸而还,子幼妇寡,贫不能归,没有盘缠不能回四川老家。当时知县国泰,应当地士民请求,度地立祠,授公田百亩,以资助其遗霜及子女安家在宝塔河村青家湾,是全县青姓授姓之祖。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诏命有司(地方祭祀官),春秋设祭,名其祠惠烈,清文人王世元题惠烈祠云:生死自取义,非关后世名,壮烈捐生去,沧溪水更清,青祠映红日,丹心万古明,瞻言环万里,乔木听嘤嘤。沧溪水,昔年曾是屈子遇渔父处,今日青文胜捐生,使洞庭水滨又增添了一缕殉道忠魂,像这样不惜以身殉节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正是鲁迅先生所赞的是中国的脊梁,是屈原精神最好的继承者。

  第一作者:青义学,字云轩,教授级高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青文胜民间故事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程专家;青文胜廉政文化研究会会长;汉寿县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会员。

                                   ( 2016年08月-1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0 15: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青老师佳作,受益匪浅。文章资料整理不易,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0 15: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溪水,昔年曾是屈子遇渔父处,今日青文胜捐生,使洞庭水滨又增添了一缕殉道忠魂,像这样不惜以身殉节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正是鲁迅先生所赞的是中国的脊梁,是屈原精神最好的继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5 14: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14:29 , Processed in 0.0344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