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1-16 09:51 编辑
读书《西汉孤魂》(二) 埋藏地下两千多年而不腐的女尸
1972年4月27日,马王堆一号墓的内棺运到博物馆
1972年4月27日,一号墓的内棺运到博物馆;28号晚上,“军区首长”命令开棺,考古专家王㐨、白荣金不能抗拒,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博物馆执行任务:“只见馆内最上部盖着两层丝织物,之后弄清楚了第一层是‘长寿绣’绛红绢绵袍,第二层是印花敷彩黄沙棉袍。掲完之后,开始漏出了丝绸单衣。单一的外部有八横一竖共九条丝绸编制的组带,将单衣连同尸体捆扎起来,看上去如同民间妇女在冬天怀抱的婴儿那样捆扎。”(p95)要想全部掲取并非易事,领导命令“开天窗”,就是对准头部移刀切下去,能看到人脸就行。“首长”不管是否违背考古程序,王、白无奈,切开一个30厘米的口子。“白荣金摘下手套,将一个手指悄悄地沿着缝隙伸了下去……凭着一种直觉,白荣金感到自己手指触摸的地方,就是女尸的脑门,且这个脑门没有腐烂,肌肉依然完好。”(p97)白荣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对正在绘图的王㐨说:“我的手有点发抖了,你再来一下吧。”王㐨愣了一下,抬头望白荣金,百荣紧却射来一个神秘的眼神,王㐨心领神会,白荣金向首长们说:“哎呀,实在太难搞了,现在已是凌晨4点多了……今晚是不是算了,明天再来看?”(p98)
1972年4月29日上午10时,王㐨、白荣金提着行李离开发掘现场,乘车来到博物馆暂时住下来,田野考古业已结束。由于包裹在尸身上的丝织品已黏在一起,很难整体取出,大家提建议,最后大家普遍认为侯亮提出的方法比较可行和符合实际,那就是找一块木板插入棺的内侧,然后以人力让木棺慢慢向插有木板的一方倾斜,直至完全倾倒放平后,再以人力将包裹丝织品的尸体移入木板之上。这样,丝织品的掲取完全可以在木板上进行了。(p103) “当这具女尸一丝不挂地展现出来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奇不已。只见女尸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状,看上去如同刚刚死去。伸展的双手各握一绣花香囊,内盛香草。考古人员用手指在她的脑门、胸部以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开,凹下去的肌肉和皮肤很快又弹起来恢复原状;掀动四肢,各关节可自由弯曲伸展。更令人惊奇的是,眼睑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薄薄鼓膜仍然完好无损,就连脚趾的指纹和皮毛也依然清晰可见。经过测量,女尸全长1.54米,重34.3公斤,脚掌长达25厘米,几乎和现代女性的双脚具有相同的长度。看来汉代的女人确实没有裹脚的习惯。耐人寻味的是,女士的头部长满了五黑而光亮的头发,头发的后半部精心梳理后,形成了一个置于脑后的盘髻,盘髻上插别着三支不同的类似别针一样的梳形笄。当白荣金清理这个盘髻的梳形笄时,一缕黑发竟脱落了,剩下的只是稀落而呈黄黑色的头发。开始以为是由于墓主头部遭到腐蚀才是头发自然脱落,但后来经过科学鉴定才知,脱落头发原来不是墓主头上生长,而是从什么人头上弄来的假发,可能墓主生前出于美容的的角度考虑,才精心用真假两种不同的头发,编制了脑后的那个漂亮的盘髻,因而证实了《周礼·追师》等史典中关于妇女戴假发的记载是可信的。”(p103—104) 女尸两千多年不腐朽的原因推测:研究者普遍认为,尸体的处理与葬仪,不会超凡脱俗地远离其生活时代,当时社会《周礼》《礼记》影响很大。因此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对照分析其防腐的有效措施。(p220)
1、香汤沐浴和穿戴包裹。女尸“脸部覆盖面罩,身上穿贴身衣,外面包裹各式衣着、衾被及麻织物共二十多层严密包扎。这种死后的穿戴和严密包裹的功能,除防止昆虫侵入尸体和口鼻外,还有助于阻隔空气,对阻止尸体的早期腐败具有一定的作用。” 2、采取降温措施。尸体沐浴后,为了防止腐败以应瞻仰,周代就以广泛应用了冰冻处理办法。马王堆出土的墓主,作为贵族夫人,死后用类似这种“寒尸”的降温方法是可能的。 3、及早入殓封棺。依照《礼记·王制》,作为軚侯的夫人,死后停尸的时间不会很久,殓应在死后五天之内。而在死后的第五天就应把棺封起来加以存放,然后择吉而葬。根据一号墓的工程和墓葬规模来看,估计入土以前至少需要有几个月准备时间,待葬时间很长。尸体封存在密闭性很好的棺材里很重要。一号墓棺材质量很好,是用梓属木材制成,棺壁和顶板均系整板;“当尸体入殓封棺后,就处于密闭的条件中,由于馆内空间为包裹着的尸体和殓装等塞满,故棺内留存的空气很少,尸体初期的腐败过程和棺内物质的氧化过程很快就耗掉棺内的氧气,从而形成了缺氧条件……”(p222) 4、汞、砷与酒精的应用。马王堆女尸墓在尸体处理上明显特点有二: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因为这座墓棺液沉淀物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而棺液中流化汞等在实体的防腐固定上的作用是明显的。(p222-223) 5、一号汉墓女尸是居于椁和四层套棺保护之中,棺内空间远比椁室空间为小。尤其内棺是密闭的,尸体又为棺液浸泡着,但保存尸体的这些特殊条件必须在保存整个墓葬的共同条件下才能长期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密闭的墓室,随葬品中大量有机物必然很快腐烂,棺木也会腐朽,最后尸体也难免烂掉。因此,尸体入土以后得长期保存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深埋于地下的密闭的墓室与密闭的棺具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使入土前保存在馆内的尸体,在入土后得以继续保存下去。(p223—224)“马王堆一号汉墓为竖穴土坑墓,从坑口到坑底深16米。如果加上坑口上面的封土,就深达20米。位于墓坑深处的墓室,其周壁(前、后、左、右、顶、底六个面)均用白膏泥筑成。……墓室周壁白膏泥厚度除底面为15厘米外,其余五面均厚达100—130厘米。在白膏泥的内面还衬有厚为40—50厘米木炭层,共约一万斤。”(p224) “由此可见,使用白膏泥密封,加上深埋和填土夯筑紧密,已保存好棺椁,这是保存好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女士历千年而不腐的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p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