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不辱使命 ——供销社创新(5)
所谓中心工作,就是各级党政组织为落实重要工作或开展重大活动,临时组织的一部分机关干部,组队分别深入基层,集中实施并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时间十天半月、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不等。
我在1985年9月至1993年3月七年半时间里,参加中心工作和省委党校学习共三年多时间。1986年春,带队和刘启胜等四位同志在安乡县三岔河镇,参加财办组织的农副产品流通调查半个月。1986年12月,带队和黄士南等五位同志在津市参加常德市委组织的宣讲团,也是半个月。1987年3月至8月,在桃源县陬市镇参加常德地区简政放权试点半年。1990年10月至1991年12月,带领15位干部在石门县二都乡参加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1992年1月至1992年12月,在市社教办工作。
在这些中心工作中,农村社教、部门放权试点这两项工作,极具时代特色,我仅简单追记一下。
陬市镇放权试点:按经济区划组建陬溪供销社
1987年上半年,我们地直九个部门(财贸办、商业局、供销社、粮食局、工商局、农业银行、税务局等)的负责同志,由地委书记陈彰嘉同志带队,在桃源县陬市镇进行小城镇改革试点,目的是部门放权给乡镇。我负责陬市地区供销社体制改革,和桃源县供销办公室主任文世中同志,在陬溪区供销社同住一室,从3月至8月,前后集散了半年。那时就有市区3号公交陬市镇。在工作中,自己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政策精神,深入地、大量地调查研究,按照合作社原则和农民群众的要求地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坚持按经济区划建社,使工作队撤销了原先将基层社下放乡镇的意见,对稳定全区(市)基层社建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工作中主持撰写了《关于陬市地区供销社体制的调查》(7000字)、《关于基层供销合作社隶属关系问题》(8500字),向地委书记和工作队的全体同志口头,书面多次汇报,据理力争。反复讲党和国家关于供销社体制改革,特别是供销社不能下放乡镇的政策精神,反复讲供销社原则、性质、职能决定了供销社不能下放乡镇政府;反复讲供销社下放乡镇的沉痛教训、等等,并同时提出按经济区划设置的意见,获得了工作队的认可和支持,包括地委书记陈彰嘉同志也放弃了将供销社下放乡镇的主张,同意按我们的方案实行。
第二件是同县社的同志一起制订了陬溪供销社改革试行方案,包括《关于组织陬溪供销社管理委员会的试行方案》、《桃源县陬溪供销合作社章程》《陬溪供销社主任负责制实行方案》《关于扩股集资、按农副产品交售量分红的试行方法》《陬溪供销社租赁经营试行办法》《陬溪供销社联合乡镇企业试行方案》,并付诸实施。将同一地区的两个供销社(陬市社和陬溪区社)按经济区划合并为陬溪供销社,成立了社务委员会,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参加管理。同时实行了主任招聘制和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
参加农村社教,在二都乡和市社教办工作两年多时间
1990年7月从省委党校学习回单位工作刚3个月,又安排我去农村参加为期一年的社教工作。我思想准备不足。既业务荒芜了单位业务工作,又没有照顾孩子。爱人在落路口上班,在育英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往返学校全靠自己。,
1990年10语月初至1991年12月底,我率领15名队员在石门县二都乡开展社教15个月。
1990年至1992年,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农村开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派出干部14090名,布点到9个区县市的3586个村(占总村数的8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项任务一起抓,巩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消除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欢迎。我有幸参加的第二批社教,抽调255名市直机关干部,其中处级干部68名。从1990年10月初至1991年12月底,我们15名队员在石门县二都乡开展社教15个月。
我们是二都乡的第二届市委社教工作队,市委组织部分管党建工作的副部长易湘域同志任队长,因工作忙不过来,入队后责成我代队长。10月12日至16日,在易湘域同志带领下,我和团市委副书记陈建军同志在二都乡开展调研、选点、规划等驻队筹备工作。将镇龙村、卫星村、花桥村选为社教驻点村。12月上中旬,我们又先后参观学习了灌溪、涔南、石板滩、王家厂、新安五个市委工作队。12月26日上午全体队员培训。1991年元月初入队。团市委副书记陈建军同志、市国土局科长杨启英同志、市公安局干警裴泽文同志进驻镇龙村,组长陈建军同志。市政府办科长高守勤同志、市供销社科长涂传勇同志、市国土局杨文平同志进驻卫星村,组长高守勤同志。市人防办副主任孙维忠同志、团市委部长钟建国同志、市棉麻公司科长饶建伟同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曾令海同志进驻花桥村,组长孙维忠同志,市建设银行科长聂刚同志、市人事局科长张跃华同志、市烟草公司朱海标同志进驻企业办,组长聂刚同志。我和市委党校科长肖兴明同志驻乡机关(不久肖兴明同志去津市市委工作,钟建国同志接替资料员工作住乡机关)。这支精干队伍共15名队员全由易湘域同志亲自挑选。队员中,孙维忠同志49岁,肖兴明同志41岁,饶建伟同志和我38岁,高守勤同志36岁,涂传勇同志34岁,毕业上岗不久的三位大学生即杨文平同志、曾令海同志和裴泽文同志仅22岁。 当时二都乡党委书记是姚景平同志,乡长是唐儒新同志。也还记得分管农业的岳乡长和分管企业的于乡长。
这一年,在二都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社教工作的基本任务,结合二都乡实际,密切配合乡村党政组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真抓实干,成绩可圈可点。我们始终与思想教育为主线,逐步增强了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村级配套组织的整体功能。乡村企业快速发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本完善,科技兴农蔚然成风。
我至今保存着两份资料。一份是我用文稿纸撰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成果汇报提纲》手稿,从社教任务的五个方面列出了25大项81项成绩,这是我在社教办开会汇报用的。另一份是由钟建国同志撰写的并上报市委社教办的《一九九一年二都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总结》,是社教队集体成果。《总结》分为”贯穿主线求深化、坚持中心求发展、突出重点求特色、强化自身求一流“四个方面,没有空话套话假话,全是干货。
更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是,为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共办实事81件。尤其是队员单位全力支持工作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了社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市供销社、市建设银行、市团委、市政府办、市国土局、市烟草公司、市人防办、市棉麻公司、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林科所、市委党校等队员单位的领导不仅关心本单位队员,还从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队组两级共组织资金近50万元,捐粮7000公斤,捐物21000多件,捐尿素4吨,捐水泥15吨,组织计内化肥指针385吨,柴、汽油8吨,钢材指标15吨等等。我至今为省供销社积极支持我的工作而感动,省社常务副主任段梦毫拨给化肥指标50吨,省社科教处王处长(桃源人)一次拨给化肥指标100吨,更让我喜出望外。这些钱物现在看起来算不了什么,但那时很珍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二都社教结束后,直接去市社教办担任副主任。1989年末冬成立社教办,设在市委机关院内,主任由市委常委、秘书长何星浦兼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是原政研室主任王顶定甲同志,他已经退休,原副主任、市档案局副局长邢祈同志主持工作,我协助他工作,除日常工作外,侧重于后勤保障工作。另外有游志雄、龙泽巨、孙冠华、张兵、龚金安,农机校一位老师和市园林局一位女干部一下记不住姓名了。那年记得有21个社教工作队,年中检查和年终验收,我先后到过汉寿县崔家桥乡工作队、军山铺乡工作队,桃源县八字路乡工作队,鼎城区灌溪工作队、石门桥乡工作队、安乡县的两个工作队,石门县袁公渡乡工作队、南北镇工作队等县工作队。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一部分《涔北故土》点击标题可阅读
我从哪里来 家住石公桥 涔阳中武乡 涔澧大堰垱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五部分《服务三局》点击标题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