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3|回复: 0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冬季养肾》(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5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冬季养肾》(8)
第二章  肾脏的保健法
冬季养身,重在养肾

1.肾与冬季相应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根据冬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要求人体适应机能与它相适应,否则就会生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肾伤,春为疾厥,奉生者少。”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季节正是人体休养的好时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使意志如伏似藏,要似有难以告人的阴私那样,又如获得心爱的东西一样愉快。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肾气,到了来年春天,就容易得接厥病了。如果冬季闭藏养生基础差了,人体适应春天升发之气的能力自然降低。
         “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之时,由于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亦即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伤阴精之气。但若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且不可贪冷贪凉。如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即以滋补肝肾,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是指肾。肾脏的生理功能有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这时草木凋零,大地封冻,万物蛰藏。因此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这时要顺应季节特点,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如果不注意调护,逆时令而为,就会使肾阴不能固藏,肾气亡失。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肾的机能旺盛,生命力也旺盛,肾机能衰弱,生命力也弱。如果在冬天能使肾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适应严冬季节的气候变化,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在四季,有春温、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人体,就表现为春夏阳气渐旺,秋冬阴气渐长的变化,具体到养肾,也就是春夏注意养肾阳,秋冬注意滋肾阴。
        冬天气候寒冷,特别要注意防止严寒侵袭,要养肾防寒。中医学把能够使人致病的寒冷候称为寒邪。寒邪是以温度较低或气温驿降为特点的,虽在其他季节也可以见到,但寒冷是冬天的主气,也就是主要见于冬天。
        寒邪侵犯人体有什么特点呢?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什么是阳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段经文可解释为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给大自然以温暖和光明,失去它,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就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因此阳气是人体的根本。
        人的阳气的盛衰,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的活跃程度。而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表现出一派寒象,常见有恶寒(即怕冷),脘腹冷痛,脉象迟、涩、沉、紧等出现。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冬季养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8:58 , Processed in 0.0311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