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4|回复: 3

抗日战争时期津市人民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1 16:4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4-11-11 16:42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津市人民的贡献

mmexport1731313969116.jpg

          一、怒吼歌咏队
        1938年,因故乡陷而流亡长沙的青年韦来宽,考入五十二军一九五师政治部,后转入五十三军政治部政治队。在南县期间,韦来宽秘密加入共产党,属中共南县中心县委领导。1939年底,经南县中心县委同意,韦来宽随五十三军政治部来到津市,并与津市五十三军内的中共组织接上关系。韦来宽能歌善舞,富有艺术才华,尤以演讲和指挥见长,经常带五十三军政治队在城乡演出。1940年夏,韦来宽有意识地结识休学在家的青年学生李西原、宋叔铭、陈克强等人,根据中共湘鄂边特委的指示,为使党的抗日救亡方针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经与党组织负责人刘玉舫商量,多次争取后,得到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军政治部主任杨竹野的同意,组织近10名青年,成立歌咏队,建立起一支党领导的抗日宣传队伍。为慎重起见,韦来宽谢绝队长之职,推荐李西原任队长,自己任歌咏队指导员兼指挥。每天下午三点,队员相聚在宋叔铭家练唱,但韦来宽总是提前到,利用唱歌前的时间,给队员谈形势,宣传革命道理,有意识地培养活动骨干,然后教唱《东北流亡曲》、《义勇军进行曲》、《淡淡江南月》、《松花江上》。不久,各校放暑假,在外求学的津市青年纷纷返津。韦来宽提议扩大队伍,歌咏队吸收了贺肯堂、徐小蔓、贺家乐、周学铨、黄敬等20余名青年学生和小学教师,在津市长郡、豫章、汤石学校轮流练唱抗日歌曲。
        1940年7月7日,津市各界联合在万寿宫后坪举行隆重的抗战三周年纪念活动,歌咏队演出大合唱,由韦来宽指挥,一曲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感染了集会的市民,赢得长时间的掌声。
首次演出成功,队员们受到极大鼓舞。韦来宽及时找到李西原、宋叔铭,提议正式成立歌咏队,开展经常性的抗日救亡宣传演出活动。大家给歌咏队取名“津市怒吼歌咏队”,表达队员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威武不屈,抗战到底的决心,还设计了队徽,徽章正面是一个引吭高歌的青年头像,背面刻“津市怒吼歌咏队”文字及队员号码。
        怒吼歌咏队成立后,一面继续练唱,一面在津市城乡开展救亡宣传活动。他们自费买来油印机、油墨、纸张和其他用品,刻印抗战歌曲和宣传品,在津市城乡广泛张贴、散发。歌咏队经常在街头、码头、学校演出,吸引了许多爱国青年。他们纷纷要求参加歌咏队,队伍很快发展到40多人。
        为了扩大救亡宣传范围,韦来宽提议组织了一支20余名队员的下乡巡回演出小分队,由韦来宽、李西原带领,举着旗帜,先后来到陈古垱、大堰垱、张家厂、孟溪市、新洲等地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津市四周近百里之地。在下乡义演期间,队员们自带资金,自理食宿,而将义演的收入全部捐献给出征抗日的军人家属。
        开展演唱活动外,怒吼歌咏队还利用其他形式,开展抗战宣传。一是安排具有绘画才能的队员在大街小巷绘制宣传画,韦来宽还请来五十三军政治部的美术人员共同创作。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共在街巷墙壁上绘制了大小32幅宣传壁画,其中,绘制在新码头谦裕盐行墙壁上的一幅最引人注目。这幅画高4米、宽10米,以《工农兵学商大家来救亡》为题,画面有工农兵头像,抗日将士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情景。整幅作品场面壮阔,气势宏大,震撼力强。二是借《津市铎报》副刊,开辟“怒吼”周刊。周刊前后共出8期,每期以整版版面发表抗战文章。文章以杂文、散文、小品文为主。韦来宽不仅自己撰写大量的文章,还动员、鼓励队员们写文章,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表达青年抗战到底的决心。
怒吼歌咏队的抗日宣传活动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也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和仇视。三青团区分队长彭仲仁,就歌咏队的宣传活动,当面训斥李西原。军警、特务也加强了对歌咏队的密切监视。
        此时,正值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国民党“防共、限共”面目已暴露无遗。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对国共合作后形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韦来宽在组织、领导歌咏队开展活动时没有很好地注意策略,为了给党培养一支抗日宣传队伍,歌咏队发展过快,因而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怀疑和监视。
        1940年8月,与韦来宽一同来津的五十三军政治部女队员冯素梅,向五十三军政治部秘书甘圣哲泄漏了韦来宽地下党员的身份。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立即下令抓捕韦来宽和歌咏队队员以及与其有牵连的人员。除少部分人闻风避走外,韦来宽及歌咏队和《津市铎报》社编辑记者共11人被捕。韦来宽、王正德(中共党员)、彭仲(记者)系狱18天,受尽了老虎凳、灌辣椒水、鞭抽、火烙、扛碾、反吊等酷刑,被得皮开肉绽,腿折骨碎仍坚贞不屈。9月2日,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接第九战区司令部“宁杀勿纵”的命令,下令特务营将韦来宽、王正德、彭仲3人枪杀于皇姑山的“不二庵”。临刑之际,而对阴森的枪口,韦来宽、王正德、彭仲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同时,五十三军以“共党掩护机关”之罪名查封了《津市锋报》、解散了津市怒吼歌咏队。
             二、各团体抗日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作为大后方的津市,先后成立了“津市抗敌后援会”、“津市抗日动员会”、“战时第三服务大队”、“津市各界战时服务团”等团体组织。在全民团结抗战的统一战线中,中共津市地方组织,共产党员积极鼓动并带头参加这些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募款募粮,慰问抗日军人家属,救治过境伤员,训练民众防空袭等活动。
1938年7月7日,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津市各界群众在“抗敌后援会”号召下,开展献金活动。是日,在闹市新码头设献金台,群众络绎不绝争相登台捐款,音乐队奏乐欢迎,围观者热烈鼓掌,高呼口号。除各殷实铺户慷慨解囊外,许多家庭妇女也登台献出私房钱和金银首饰,小学生抱着“扑满”(储零钱的容器)上台,当场敲破,献出日积月累的零食钱,许多工农群众踊跃上台,献出节衣缩食省下来的血汗钱,不少妓女也献出自己的首饰,甚至有些难民、乞丐也献出了仅有的一点生活费。献金活动开展三天,总计捐献钞币、金银首饰、珠宝等折银元30000余元。
1939年4月成立津市社会服务处,开办图书室和诊所,救助过境病、伤军人。不久,武汉、长沙相继沦陷,长江以北大批难民流入津市。社会服务处给难民登记造册,发给救济费,联系临时住宿处,并介绍适当工作。为筹募经费,发起春筵代金救济难民活动,倡导将春节宴请宾客费用,捐献出来用作救济难民之费。各大商铺响应,筹得大量资金救济难民。
        1939年6月,抗敌后援会对各商家所存日货清点查封,共查抄出怡和、声大、大纶、大福、纬纶、和记等六家绸布店贩运日货,然后公开拍卖,共计条花府绸、各色哔叽58件(匹),得钱款2088.45元全部充作抗日军人家属委员会基金,用于救济贫困抗日军人家属。
        从1938年起,在黄姑山不二庵设有“抗日伤兵医院”,津市大同医院及各家诊所为其捐款捐药及医疗器械,并常派医生、护士协助治疗伤兵。青年团体和各学校亦组织学生经常慰问服务伤兵活动,为伤兵演出文艺节目,送生活用品,写家信,帮助伤兵清洗衣服床单等。1940年,大同医院院长余赉周还担任第五十三军军医院军医训练班讲师,培养下级军医官百余人。
        1941年,适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津市民众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踊跃参加“献粮”活动。7月7日,开展以金代粮活动,民众共捐献法币22.65万元,可买稻谷1.5万担。此款交由驻军五十三军迳汇中央财政部核收。1942年,又掀献金热潮,抗日动员会和社会服务处于7月7日设献金台,津市男女老幼皆慷慨解囊,共捐献法币11.9579万元。《大公报》载文称:“窃津市人口之少,而献金如此之多,足证津市民众之踊跃输将。”1943年,长江以北侵华日军企图南犯,津市成立澧县战时服务大队第三大队,教育民众防空知识,训练民众防空袭疏散,轻伤自救等,开展伤患救护。在日军飞机轰炸后,出动担架队救护受伤人员。


源自:  津市史志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1 2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0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衷心点赞支持!

史料珍贵,整理不易,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8 09: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衷心点赞支持!

史料珍贵,整理不易,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09:39 , Processed in 0.0359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