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56|回复: 2

白云山中心景区景点荟萃(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9 1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之梅 于 2024-12-25 10:16 编辑

白云山中心景区景点荟萃
(上/ 讨论修改稿)
周家店镇武岗寨村 周志
2024年11月24日

       常德白云山景区景点众多,在周家店镇域内主要的有20多处:白云观与三座天门、紫荆(金)古刹与洗墨池、莱公泉、九眼泉、嘉庆界碑、梦得祠、好汉坡与半山亭、红岩寨、凤凰山、妃子墓、文殊寺、武岗寨与大王庙、沉湖口、三渡水、挂蟒山与一坵田以及信号塔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白云观与三座天门

       古有传说,周士屠沽地区,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来白云山尝过百草。他在白云山峰南屏下搭有一茅棚(后为金顶庙址)留下了足迹。
       公元25年刘秀登帝位创东汉,登基之日,宣布:“不欲功臣,皇亲国戚拥众京师。凡功臣、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故此,其外公樊重潜来周士屠沽,建陂务农致富,后隐入白云山峰神农草堂,老死云山之内。
       刘秀忙活了多年后,想起外公了,几经周折,找来白云山,从云峰下天街坪建石舫,由下而上,筑四槰三间砖石木杉结构的四级天门。天街石舫联:白云悠悠春脉脉;玉屑纷纷冬皑皑(白云山得名之由)。以上是一天门名叫二郎神殿,对联:上联:无父无母无自己,鳌山鳌头赤子占;下联:有根有底有由缘,渡口渡罢白云深。横批:玉石俱焚。二天门叫兜率宫,对联:盘古开天地,千载景仰;老聃出函关,一举成名。三天门叫星斗宫,门联:斗转星移,剩却红颜(暗指红颜寨),万世娇滴滴;牛郎织女,留下白云,千载空悠悠。金顶叫祖师大殿,门联:左拥渡口,放眼世界,天低吴楚,湘资沅澧汇入洞庭,波涌连天雪;右抚鳌山,举足轻重,地陷东南,川鄂粤黔耸接朗州,人杰更地灵。
      总之,登此仙峰,令人感觉到:天街无雨酥润润,群峰迭迭地灵灵,白云悠悠拂身过,翠林森森气氲馨。

紫荆古刹与洗墨池

       鼎城区、津市市、临澧县三县市交界处,有座仙山叫白云山,南麓是鼎城周家店镇的武岗寨村,村内第二与第六居民组之间有一国营常德林场白云山林区即古刹所地在。古刹名紫荆寺,亦称紫金寺。
       县林场房址即古刹遗址的一部分。古刹一共四进,外砌15米高的封火墙,墙内四进巨木结构的青瓦大殿和九级灵塔。一门楼、二关公殿、三大雄宝殿、四观音大殿,宝塔在封火墙内门楼左角空间。
       该刹始建于唐贞观壬子年,由尉迟公兼修,此信息是大雄宝殿的房梁上所书。后各朝各代均有维修。
       门外墙上门楣有寇准(莱公)亲书贴金的四个大字:“紫荆古刹”。公元971年,十岁的寇准随寡母逃荒来古刹寄居七载,穿吃就读由庙产扶贫。准17岁考取进士。莱公在刹中就读。一群弟子在刹前小池中洗砚,宿墨流入池底泥中。一天莱公砚落池中,师兄弟浇干小池,发现池泥已入墨三分,将此信息报知教师,师尊说:“染泥三分,何足挂齿,染泥三尺方可言功。”严师出高徒,七年苦读,寇准一举成名,后两次拜相。
       寇准感恩,来古刹建一雨楼(下雨可唱戏的楼),题联:抱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禁晓风残月,迎紫气东来。(按:原“紫气西来”,意指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从西域传佛至此。)
       楼外他又植方竹,以表自己方正无私,坚持原则。后人称这竹林叫莱公竹。

莱 公 泉

       白云山峰与狮子脑主峰交界处,有一山堆,内有一井,俗名叫螺丝井。井面向井内壁作旋转型小道,向下十米可见井水,故名螺丝井。
       井中之水,碧清莹莹,清澈甘甜,长年不干不溢,取之不尽,不见减少。传说长年饮此井水,可黑发白肤,延年益寿。自古相传,是寇准登狮子脑登与白云山山峰时,因渴欲饮,拜山为井,后人为纪念寇准遂称此井为莱公泉。
       往年朝山者过此井,用三柱香别三页钱纸,插井堤边,一年累计这香与钱纸可过百斤,以表对莱公敬仰。
       青山常在,此井尚存,泉水如故,令人温馨。

九 眼 泉

       九眼泉位于周家店镇武岗寨村第六居民组内。北是白云山南麓,西是从国营常德林场白云山林区上狮子脑的巡山公路,南是罗氏禁山,东是毗临朱梁冲的西山壁。其间,在大自然造山运动中,悬起了一块坐东朝西约一亩面积大小的岩壁,这壁上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石眼,其中最大的有九个直径约八十公分、深度不等的石潭。每逢春天,潭中有水,清澈温纯,潭口溢着晶莹的水珠,一颗一颗地滚落在潭下碧绿的草毯上,人称此景叫九眼泉,引起了热爱青山绿水的先贤们亲睐。唐代翰林李憨驼,宋代名相寇准,元代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白(朴),明代翰林杨鹤父子,清代的老残,近代的翦伯赞、周扬、周立波、丁玲与周家店文人墨客中的皎皎者“三山四于”将其精心雕琢,把九眼泉引出闺房了。

嘉庆界碑

       界碑的由来。1796年的上元日,邓法官(药山寺人)与武岗寨美宝德家挑起祸端,次日又去白云山北麓的贺家坪,唆使贺八爷与美保德火拼,目的是争夺白云观与紫荆古刹的庙产。于是两寺庙的道士、和尚大斗了好几次,紫荆古刹头门殿被毁了近一半,贺八爷一方的武士贺黄牯、美保德一方的武主子王歪五受伤接近死亡。
       第二年开春,此案闹到了常德府。太守亲来勘查后,呈报清王室。几经审核,划定白云观金顶属澧县,以下属常德县,立界碑两座,一座置白云山金顶大殿前壁,一座置紫荆古刹观音大殿东壁下。碑文内容主要是划定白云山山权分界线,以及对邓法官、贺八爷、美保德的判刑。从此,佛道两家并于一山,和好如初。碑立于嘉庆年间,故又称“嘉庆界碑”。紫荆古刹殿堂已成了林场房基,而此碑巍然屹立在原处,至今犹存,可观可查。白云山金顶界碑,解放前便不翼而飞,悄悄然无息可查。

梦 得 祠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籍,又名“二八”,21岁中进士,人称他为“诗豪”。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公元805年被贬为朗州(常德)司马。多次来白云山、紫荆古刹巡狩。
       公元811年重阳节,他来紫荆古刹见了大不眛和尚。
       大不眛原籍洛阳白马寺,与梦得是忘年交,加上第十一世小不眛是梦得的堂兄刘十九的小儿子,故梦得来寺,宾至如归。
       公元820年,梦得结束了不幸生涯,被召入京。第十世大不眛在座化前一年,吩咐第十一师小不眛(梦得堂侄)在白云山主峰狮子脑顶上,建一青破小庙,称“神顶庙”,又称“梦得祠”。以祭祀诗豪,缅怀“二八”郎。大不眛亲撰庙门对联:
        顶天立地书今古;鬼斧神工写春秋。
        大不眛又从古刹田产中拿出七十多亩水田,一栋瓦屋(土改时分给了贫农周祖祠(现武村一组周梅初的祖父)),记在刘锡公名下。梦得祠现存砖石祠基可查。
      (详情请阅读《樊溪》第二十辑第124页《云山长缅二八郎》一文。)

好汉坡与半山亭

       白云山南麓,左有大学儿弯,右有碑弯,中间一岭,岭脊上有大道,大道中段约两千米长的陡坡叫“好汉坡”,不汉是登山者挑战自然自我、考验游客体力勇气的绝佳之地,也是欣赏白云山美景的绝佳位置。过好汉坡,便到了上横路,在水平形的上横路上右拐弯再右拐弯,便登上了半山亭。
       半山亭,自汉唐以来,由紫荆古刹维修保护,亭状一直良好。亭顶冲天,六方六棱,棱脊向上翘起,捧向中央亭顶,绿瓦红柱,亭旁一墓,传说墓主是貂蝉。
亭上前柱对联:聊用青灯朝佛祖,且看靓女赛须眉【又及:聊用青灯伴古佛;且看玉女奕荒丘】。横批:半山亭。连对边左有签名:(唐代翰林)李憨驼书。
       亭北两柱上悬一黄花梨木大匾,上有明代杨鹤柳筋颜骨的楷书《鹧鸪天》题词:一箭双雕不等闲,佳人盖世数貂蝉。追魂索命施金剑,结扣连环斩巨顽。  情动地,义超天,青灯古佛伴长眠。残棋留此谁能改,也问苍天也问贤。一一杨鹤  丙午清明题
       此词匾下有一石桌,桌面上摆一围棋残局。
       此亭毁于1949年春夏之交,凶手马匪帮。

红 岩 寨

       红岩寨海拔高出狮子脑峰,与云山峰隔风车口相连,云峰居东,岩峰居西,均是坐北朝南。此寨处于鼎城、津市、临澧三县市交界处,北至药山寺,西达鳌山,东北连棠华镇,南是武岗寨村。
       公元1360年的前几年,陈友谅、陈友杰兄弟派兵占此山扎寨。
       1360年,朱元璋去征两广,令常遇春、郭芙两将来围攻此寨。连攻数月,非常失利,常遇春右腿被枪刺,残瘫。后有人献计用火攻。常派郭搜买山羊数百只,羊尾缠棉浸油。燥秋9月夜黑天,驱羊上寨中岭,点燃羊尾油棉,羊护痛向岭上疾奔。陈军据险,放下滚木擂石,灭掉了来犯羊群于中岭(从此,这中岭获得新名,沿用至今,叫“火龙包”)。寨中以为万事大吉,麻痹大意失荆州。常郭两人领队,沿火龙包直上寨中,寨内因滚木擂石已用完,没法抗敌,逃之夭夭,留下了用砖石垒起的大本营、龙宫、演武厅、军用厨房土灶。到而今,只有胭脂井尚在淌血。
       注:胭脂井底有胭脂色泥,井水清澈,照映井面呈血红色。

凤 凰 山

       凤凰山坐落在红岩寨主峰南麓下,有一山岭,形似一鸟展翅,而尾开屏的是红岩主峰那扇形之景。
       传说明代有一王妃死后,为了落叶归根,瘗玉故里,风水先生遵嘱,在她故乡选了这个山岭为墓地。
       风水先生在这山岭中段选了一石壁,叫金刚凿石井落棺。为了麻痹忽悠人,留下了偈语:戴铁帽子和马骑的人过身时,便可炸井落棺。
       这天正逢药山寺墟场集市,人来人往,不见铁帽和马骑人。到下午未时,井已凿成长两米多,宽一米半,深一米二左右了(此井犹存,可巡可观)。金刚中有个刘大嘴的忽说:快放鞭炮炸井,王大娘赶场买新锅顶着,春木匠背木马上山伐木多时了。
       鞭炮一响,草丛中一群五颜六色的野鸡飞走了。从此,人们误认为野鸡是凤凰,此地因此叫凤凰山了。

妃 子 墓

       这座妃子墓坐落在现武岗寨村第五居民组内,村民罗新民住宅西边山麓下。
       解放初期,这里一片樟木林。林前立有政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碑一块。
       这墓高约数十米,呈长圆形,大小约一两亩面积。在数尺厚的泥土掩盖下,用长约1米、宽约40公分、厚约30公分的青碑石灰浆砌成。墓门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大开高约2米、宽1米半左右的大洞。
       第一进长约8米,宽约5米,顶呈拱形,中央高约4米。市中心置一见方米的独脚石桌,四方各置一鼓形石凳,这桌、凳不可移动,余无他物。
       第二进,要从第一进北壁砖墙脚下的扁形洞口爬入。先向上爬约3米,再入下滑落约3米。成人赤体方可入扁形洞中。第二室内添置规模与第一室相同,室北墙边有一墨玉碑,高约1.5米,宽约2米,厚约30公分。碑文篆体,我们只拓出了三个字,找古儒先生认后说是“明王妃”三字。碑后一木门通第三室,至今无人破门而入,不知内情。
       解放后,周家店由县第二区改为第三区,又从第三区内内划去大龙站为第四区。原第三区区长齐保通(大麻子,北方人)调大龙站任书记。大龙站无区房屋,他便集合大龙站的青、壮、中年前来拆妃子墓,搬走青砖,墓毁。墓穴空着,罗超轩老师立即将他祖、父几代尸骨投入墓穴掩土了事。

文 殊 寺

       文殊寺位于现武岗寨村杉树湾居民组内。靠宝鼎山(即挂蟒山东麓),是凤岭由东而西的第五山(三渡水水库南解口前),南是一条沿山公路通瓦屋垱墟场。
       此寺建于唐代中叶,属紫荆古刹管辖的药山寺和尚、尼姑混居的一庙。当时发生了和尚、尼姑有风花雪月的绯闻,大不眛知情后,决心找一绝密之地建一戒律院,去纪检那些歪风。便使紫荆古刹内的文殊院去办此事。
       文殊院内的小不眛奉佛旨去凤岭东找一隐蔽圣地。见宝鼎山似一尊大佛,伸出双臂拥抱一块平地,坐北朝南,周围崇山峻岭,又无人烟,封闭性极强,于是建文殊寺于此。
       文殊寺分正副两殿。
       正殿南北长71步,东西宽35步。四周青砖封火墙,墙高15米。正南开双合大门,东西侧有侧门通副殿。正殿供丈六金身大佛。正殿下南墙供一观音坐像,两侧立十八罗汉。封火墙的砖烧制有罗汉像,一砖一像。
       过门入侧殿即副殿,规模与正殿大小一致。此上供一文殊菩萨。解放前,副殿前门贴有清末秀才罗箫舫撰写的对联:桌上木鱼南享客;门非金马也骄人。
副殿中间设戒律堂,供佛教特有的稀奇更是残酷无比的各种“家法”。南端是厨房。
       副殿西北角有一七级不眛塔。规定凡六花、七花顶的和尚尼姑骨灰盒可入宝塔内逐级排放。不及六顶花的死后骨灰抛洒在青狮山上,贬为下界与兽牲为伍。
     (详情见《寒残拾轶》第九页《文殊寺的传说》一文,据说民间还有此寺的手抄文本实为万幸)

武岗寨与大王庙

     “武岗远眺”是周士老八景之一,坐落在武陵山脉尾端的一个圆顶三包,海拔240米。它是1400年前,中国南北朝时期刘裕后裔刘承裕(后周静王)、和五代十国时期周行逢(晋王)周双保夫子训兵练武的基地,故名武岗、寨王。周静王三代扎寨于此,故名沿用至今。
       静王并之后的晋王为了加强防卫,把周围基地农村进行了强化。步兵基地称拖枪峪(现九岭、年丰),骑兵基地称走马岗(现闵家桥),水兵基地八宝湖打鼓台(现大砖桥村),建十二外要塞:先锋峪、风车口、马颈上、花生寨、亮甲岭、木头坝、火烧岗……,周边还有十二烽烟烽火台报警。以后军事据点建设不断完善。
       公元六世纪后期,隋王朝派大将麻叔谋领兵三万,围剿武岗寨。周静王与隋兵肉搏失败,弃掉蟒袍,抛出玉玺,隐入了现在的白鹤寺村上刘家居民组内的行宫中。此处是周静王的后院,传出流言,说周静王骑白鹤神鸟西去了。
       几年后,静王在上刘家行宫坐化。行宫之南墙上挂上了“大王庙”的牌子。
此后“上刘家”就冠名“大王庙刘家”了。
     [按]晋王的晋是从白鹤寺正殿《晋王祠》所得。建白鹤寺中心小学时我之所见。同时有张国强,邬登高,李毓华,鲁观华,韩芳泽,熊承尧几位先生可证。另有白鹤寺村孙子文、刘天然、罗振兴等先生专记可鉴。

沉 湖 口

       南宋初,杨么农民起义,重兵来到了西洞庭。沉湖口在西洞庭西汊尾端北崖、涔泹大道的要隘上(现属大砖桥村),是起义军重要哨所。
       南宋王朝派岳飞、岳云父子前来围剿起义军。杨么率部,英勇异常,杀得岳家军狼狈逃窜,先锋岳云几乎亡命,登船逃至余家垱(现西洞庭农场原纸厂处),被农民起义军杀得船翻人落水,岳云九死一生。
       公元1954年治理洞庭湖,常德县第三总队第五大队民工治理余家垱一段,清障去淤时,从泥中挖出了岳云的先锋铜质大印,继又拾到了岳云的玉质私章(此二物已上交治湖总部)。
       此两物证明了历史,后岳家军使阴谋,牛皋收买了起义军二把手杨再兴,杨么兵败,船沉八百里洞庭的一个船埠,即现在的沉湖口水库水厂处,后杨么英勇就义。
       在以后们时代变迁中,当地村民鉴于此处以往多次驻军,也曾热闹如一座小山城,遂将“沉湖口”改称“城湖口”。
       注:我是常德县治湖第三总队办公室工作人员之一。三总队政委兼总指挥是县委书记李新革,办公室主任欧阳智卿,副主任张华志,秘书长龚超。

三 渡 水

       三渡水的故事宣扬了八仙中吕洞宾三系白牡丹的绯闻,不值得一提。现实中的三渡水,是指三渡水水库大坝起,过腰坝至堤下新石(后“石”改“时”)堰村一组的那段三起三迭的溪沟。
       现在走访三渡水,己被水库大堤和拦腰坝大堤压去了两渡水,腰坝蓄水又把中间一渡湮没,地势不那么明显了。
       古老的三渡水,是凤凰山人去瓦屋垱的必经要道,大道边左有一条山溪,水势每隔半华里远有一两米的落差,故称三渡水。而两岸群山连壁,几起几落直到利(洩)陂堰北岸(以前地名新石堰村)。
        三渡水,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形景可观,但无船可渡!

信 号 塔

       信号塔缘起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刘裕的后人来武岗寨扎寨,称周静王,设有风车口、马颈上、沉湖口、关上、先锋峪、金盆岗、打鼓台……等几十个烽烟报警塔,以烟火直柱报警。三渡水上挂蟒山中的信号塔即烽火台,始建于周静王扎武岗寨时四周,在布哨设点所建。1传说陈友谅据红岩寨,见寨下要隘馬颈上十分重要,便在静王原建基础上加大规模。原形是四四方方十多个平方米为底高十多米的石头七迭八垒中心七弯八拐的烟火炉,中放草木点火只放高大冲天的烟柱,而不生明火的,以烟为号,故叫信号塔。虽毁,现有跡可访。再有一考如下:
       红岩寨下马星光岭交连处,两山夹一岔,形似马颈,当地人就叫这处为“马颈上”。
       马颈上靠药山寺那头,武岗寨小型水库清水堰北山的上横路处即红岩寨山峰下,路下有一径,静王、晋王、陈友谅几代起义者经营的,用石头垒起20米大小见方,约20米高的一个平顶的石头塔,顶中设烟火炉。报警时点火腾起冲天烟柱,用以报警。人们称此塔叫雷打岩。这塔上石头,在历史性的垦山者手中,开山砌梯田镶边、搭桥,用去了不少。现在尚有巨大一堆残石柱,约几百、千把立方的残存可观。
       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常德分公司的网络运营商,在挂蟒山北面山顶上联合建起了一座高35米的无线信号发射装置,亦是一种公用的无线电台形式,称5G“信号塔”,主要意义在于支持无线电系统通信定位系统(如GPS)的正常运行,确保信号覆盖与通信质量。此地高峻开阔,便于无线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进而服务于社会各类活动与人民群众生活。其覆盖面“一塔盖四县”(鼎城、临澧、津市、澧县),对提高这一中心四围通信的高速性、稳定性以及多功能化作用明显。至此,古代信号塔的作用已被当代信号塔之意义全新诠释,而且为白云山景区增添了一道新时亮丽的风景线。

                                                  (有待修改完善,供周家店镇镇志编修等方面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3 16:1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2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舒老师鼓励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3 , Processed in 0.0371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