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的误会 ——乡企局挥斧(2)
只要忆想服务乡镇企业的那些辛勤而尴尬岁月,2002年1月18日晚上央视《焦点访谈》总会影浮声响。 感觉自己历来是一个务实的人。那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不以数字论功过。 由于历年采用数量速度型办法考核乡镇企业,难免数字比拼,致使镇企业产值增幅越攀越高,数字越滚越大,不仅业内议论、社会责难,而且严重影响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抓准了在考核办法上引导、在数据上核实两个关键环节。从1998年开始,三次调整乡镇企业考核奖励办法,大幅度调低产值和增幅指标分值的比例,提高效益和质量指标分值的比例。 同时,核实了近几年的乡镇企业产值。 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初,市、县两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按照省乡镇企业局的统一部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00至1996年5年间的年报数字,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进行了逐年调减,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调减40.4%,2000年调减后的总产值比1996年仅增长0.8%。其中武陵区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由47.1亿调减为15.8亿,调减66.5%,比1996年的20.7亿还下降23.7%。 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既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也受到社会的赞许,我们也如释重负,顿感一身轻松。但是,此时却突发一件我们怎么也不会料到的负面舆情。
观看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是我每天必须的新闻大餐。 1月18日晚上同往常一样,看完《新闻联播》后,继续观看《焦点访谈》,不经意中突然被主题震惊:武陵区乡镇企业局虚报2000年乡镇企业产值33亿。事发突然,没有任何预告。《焦点访谈》还没有结束,手机和座机铃声此起彼伏。市委副书记戴军勇、省乡镇企业局局长刘学文等领导询问原委。
此事非同小可,我们也感觉非常冤枉。情急中当晚办了四件事:当即向武陵区乡镇企业局了解情况:即刻去戴书记办公室汇报;连夜召开有武陵区参加的专题局务会:深夜亲自撰写汇报材料。19日上午,我和分管副局长范贤宏同志、财务统计科长王成英同志、统计员肖正达同志赶到长沙给省乡镇企业局汇报。
下面是市乡镇企业局1月19日给市委市政府、省乡镇企业局和央视《焦点访谈》的汇报材料原文:
关于我市乡镇企业统计数字有关问题的汇报
1月18日晚中央一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对我市武陵区乡镇企业统计数字不实的问题进行了披露。现就武陵区以及全市乡镇企业统计数字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武陵区乡镇企业统计数字的问题。
《焦点访谈》称武陵区乡镇企业虚报2000产值33亿元,是根据区统计局设置的两套报表数据计算出来的。2000年武陵区统计年鉴中,列出乡镇企业局统计上报产值数和乡街直接上报统计局产值数(武陵区统计局自己设制),乡镇直接上报数为13.8亿元,乡镇企业局很据乡街汇总后上报为47.1亿元,两者相差33亿元,由此认定虚报33亿元。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1、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数据相差较大。武陵区乡企业局因归口管理城乡个私经济和街道企业,而统计了城乡个体经营户的总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乡个体经营户全部由市工商局统计后,再由统计局年底切块返回给武陵区。2000年统计局返回给武陵区乡企局个体私营经济产值10.56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零售额8.6459亿元,折合商业产值约3亿元;私营企业产值6.8333亿元;个体工业产值7235万元)。这笔数字,区统计局没有计入,而区乡企局计入了,两者就相差10.56亿元。统计口径出现偏差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武陵区有很大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两个置换”变成了民营企业,其产值也纳入乡镇企业局的统计范围,而区统计局并未将其归口到乡镇产值内,据初步统计,其差异至少在5个亿以上。按以上口径计算,两者只相差16亿元,而不是33亿元。
2、这相差16个亿的原因是历史形成的。由于武陵区乡街企业产值基数起点比较高,特别是“八五”至1998年,出现产值数字的比拼现象,至使增幅攀高,基数越累越大,数字越统越多。
3、对基层统计质量把关不严。基层有些同志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工作责任感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简单地把年度计划分解到基层,无形中给基层形成压力,而作为主管部门区乡企业局又把关不严,造成基层报表严重不实。
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早在《焦点访谈》采访前三个月的2001年9月开始,常德市按照省乡企局的统一部署,经过市区两级乡企局的抽样调查,武陵区乡企局和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一样,对近几年的统计数字进行了合理调减。2000年武陵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由47.1亿调已经减为15.8亿,调减66.5%,比1996年的20.7亿还下降了23.7%。这个重要情况在《焦点访谈》栏目记者采访时,武陵区乡企局局长作了具体汇报,记者还对调整数字的表格录了相,但不知什么原因,播出的《焦点访谈》却只字未提,连表格也被删除,只是在采访东郊乡党委书记时提到了压缩水份问题。
二、关于全市乡镇企业统计数字及调减的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乡镇企业局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对乡镇企业工作目标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建立健全了以质量效益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奖励办法,并在连续四年减速的基础上对原来五年的数据,经调查后大幅度进行了调整。结果是:
1、增速大幅度下降。“八五”时期,我市乡镇企业高速增长,1996年仍增长54%,调整后,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1997年增长16.93%,1998年增长15.42%,1999年增长12.83%,2000年增长11.33%,调整后2000年,常德市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由第三位下降到第四位。
2.数字大幅度调减。根据省乡企局2001年初的统一部署,2001年下半年,市、县两级乡镇企业局对2000年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抽样结果进行了调减。其中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698亿调减为416亿,调减40.4%,调减后的总产值只比1996年增长0.8%,乡镇企业增加值则由180亿调减为124亿,调减31.2%。
3、不搞指令性计划。尽管市乡镇企业局每年向各区县(市)局下达经济增长的指导性计划,但这只是对各区县(市)提出的工作目标,并不是要求各区县(市)年终按计划上报数据。例如:没有调减的1997年和1998年的数字中,武陵区分别以23.6%、40.03%的速度增长,而安乡县却以-1.63%、-3.65%的速度回落。
三、关于武陵区问题披露后市局所做的工作。
18日晚《焦点访谈》播出后,立即召开了局务会议,局领导和财务统计科、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会议针对《焦点访谈》披露的武陵区乡镇企业统计数据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全市乡镇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一是对武陵区暴露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客观上是统计口径不一,乡镇(街道)直接上报数和乡企局上报数不一致,导致简单地认为相差的33亿元就是统计“水分”。主观上讲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态度不认真,统计人员素质低,乡镇间相互攀比。
二是要认真落实省局2001年8月份召开的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客观如实地反映乡镇企业发展状况,在做好2001年统计年报的同时,将1995年以来的各项数据调整到位,并逐项逐步核对到乡镇、村和企业。
三是机构改革期间,乡镇企业统计工作只能加强。区县(市)局一把手要亲自抓统计工作,对上报数据负全责;要稳定统计人员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不要随意更换统计人员。要对各乡镇、村和企业的统计人员进行分期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统计水平,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四是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理直气壮地抓好乡镇企业工作。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旗帜鲜明地宣传乡镇企业,再造浓厚的乡镇企业发展氛围
从省局到县局,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自觉地科学有序地核减了近五年的统计数字,这种顶着压力、负重奋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本该受到新闻部门正面报道,即便诸多原因只能当个无名英雄就罢了,何曾想到邂逅《焦点访谈》,反而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好在这个材料,客观分析了武陵区乡镇企业统计数据失实的主客观原因,真实陈述了早在《焦点访谈》录播之前常德市就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挤掉了数字“水分”的务实行动,重点汇报了改进和加强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的可行办法。因此,《焦点访谈》问题,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乡镇企业局的充分谅解,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也再无话说。
但至今不解的是,2000年武陵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彻底核减这个重要情况,武陵区乡企局局长给《焦点访谈》栏目记者进行了具体汇报,记者还对调整数字的表格录了相,为何在节目中只字未提,甚至连表格也删除了。
现在看来,央视《焦点访谈》也有犯浑的时候,不见得一贯正确。
回忆录《边鼓重捶》(初稿)目录
第一部分《涔北故土》点击标题可阅读
我从哪里来 家住石公桥 涔阳中武乡 涔澧大堰垱
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第五部分《服务三局》点击标题可阅读: 【农场局呐喊】初识常德农垦 找准工作总抓手 力推农场体制改革
【乡企局挥斧】常德云集规模规格空前的省级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