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一月,刚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二月攻占了意义重大的娄山关,词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毫泼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再少再穷的兵,只要信念不倒,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一群有信仰的人,就没有打不赢的战争; 《十六字令·三首》,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间。当红军将士越过千山万水,以举世罕见的牺牲战胜了强敌,战胜了大自然灾难性的地貌,战胜了貌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完成了长征这一举世瞩目、举世惊叹地壮举,毛泽东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途中写下的。“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无不具有奇特的想象; 《七律·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蒋介石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到一九三五年九月,基本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始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定稿于十月。举世闻名的长征,也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诗作。全诗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整首诗充满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情绪; 《念奴娇·昆仑》,创作于一九三五年,红军走完了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全词词语雄浑,气势磅礴。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清平乐·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八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粉碎了张国焘分裂行径。九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十月七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屈指”而数看似的轻松随意,却隐隐蕴含着所有的惊心动魄。一群衣衫褴褛的军队,刚刚翻过人迹罕至的六盘山,除了怀揣着信仰、信念,身无长物,面对凛冽的寒风,毛泽东豪情万丈地吟咏出“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金一南将军感叹,这一颗心该有多大呀!全词隽异挺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一九三六年二月所作,他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毛泽东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词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蒋介石文胆陈布雷评价:“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百万雄师过大江”,全诗开头异峰突起,雷霆万钧。“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反《孙子》“穷寇勿追”的旧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巧用典故。郭沫若点评“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刘白羽评说:“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诗篇”;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夜晚,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国民党混乱现状,想回家乡隐居。主席规劝柳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手便是金句,没有网络也“网红”。试问,哪句毛诗不气概,哪篇毛词不经典?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与前诗不同,词人以新旧中国的强烈对比,讴歌了解放后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欢天喜地的心情; 《浪淘沙·北戴河》。新中国成立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地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一九五四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住下的日子里填了此词;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一九五四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继一九五五年毛泽东视察全部工程,一九五六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六月一日、三日、四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先来两段“广告”,“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接着就是雄文“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种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淡定与从容,跃然纸上; 《蝶恋花·答李淑一》,它原本是一首“悼亡”词,词人却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开慧,柳直荀,作者取其姓 “杨”、“柳”,堪称天造地设,奇妙异常,而且天然产生双关意思,杨柳的忠魂和杨花柳絮轻盈飘飞的样子。而“重霄九”有烈士浩气长存之感,也有诗人一贯的雄姿英发的特征。这首词既是怀念杨开慧,又是兼怀贺子珍。贺子珍生于桂花飘香时,小名叫桂花。一个是他的初恋,一个是陪伴他走过10年最艰苦岁月的人生伴侣,是写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所以写成了一首绝唱。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独特、完美。想象力极为丰富、奇异、巧妙。从烈士的姓氏到飘飞的杨柳之花,再到月宫,受到吴刚的桂花酒及嫦娥舞蹈的欢迎,然后是热泪飞洒大地的宏大场面,浪漫的精神、优美的神话揉合得天衣无缝,真正做到了天上、地下任诗人翱翔的局面; 《七律·送瘟神》,作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一边重新拜读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一边倾听徐涛饱含着感情的朗诵,肆虐千年的血吸虫被“尽舜尧”的“六亿神洲”正在消灭,而最为惨烈的余江县的血吸虫形将消灭殆尽,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作为一名出身于农民、心系天下、日夜关心、关注百姓安危的毛泽东,怎么能不心潮起伏,一夜无眠呢?但他什么时候都忘不了幽他一默,“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面对新冠抗疫,这时候再诵此诗,是否又有着崭新的意义? 《七律·到韶山》,这是诗人一九五九年第三次回故乡韶山而写。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 《七律·登庐山》,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十分重视民兵建设。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这首诗是毛泽东题赠给当年在身边工作的一位女机要员的民兵题照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高度概括,也是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更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七律·答友人》,成于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底,这首诗在诗人所有诗作中最为绚丽飘逸,工艺上也最为讲究;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在一九六零年七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一九六一年十月,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二十二大。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便写下了这首七律。他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零年六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虽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再续一首词风不同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七律·冬云》,毛主席写这首诗时正好是他的生日,这一天他刚满69岁。这一年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一面是严寒的冬天在姿意横行,一面是国际上各种反动派在咆哮反华。一九六二年冬,中国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国外正鼓噪着一片反华的叫嚣。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两个意象指敌人,仅用“梅花”一个形象指革命者。另外整首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又一次体现了诗作大气壮阔的特征。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本来郭词写的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抬高了些。诗人高昂着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蚍蜉”,投以蔑视的目光;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必胜的信心。本诗写于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之后的一段时间,只要有空闲,本人是一边抄录,一边朗诵,一边沉浸其中,一边领略伟人的雄奇和伟岸,抱负和志向,极致的大无畏气概和浪漫主义情怀!总共三十七首诗词,经历了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六三年三十八年的时间跨度,概括了作者从一九二五年回韶山开办农民夜校,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到一九六三年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从初始建立军队到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丢失根据地到进行史无前例的史诗般长征,从陕北窑洞到北京天安门,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到抗击超级大国外来压力的革命历程,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一切都是从艰难险阻中杀出一条血路。从来没有什么鲜花、掌声和红地毯在等着你,除了硝烟、战火和牺牲。如果没有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深刻了解,没有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大家,政治家,军事家,诸如:周恩来,朱德,林彪,贺龙,刘伯承,彭德怀,邓小平,徐海东,粟裕等,那么多理论家,康生,陈伯达,吴晗等,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却独服润之先生——毛泽东主席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