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玄著 沉思翰藻 ——读刘明四言诗有感
(张志平)
“超超玄著,沉思翰藻”是两个不太常用的成语,前者是形容言辞或文辞的高妙和明切;后者是说诗文构思深刻和行文用词的华美。我用这两个成语做发言的标题,不是为了炫耀或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成语是最经典的四言体,非但如此,不足以表达我读刘明四言的感想,所以我用了,但愿不是很牵强附会。 初次接触刘明先生的四言诗,大约是在2016年左右。彼时,我得到他一本《爱从心窝溢出来》的儿歌集子,那是他含饴弄孙的心得体会,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作为同是爷爷辈的我,打开书页,立马共鸣,一口气就读了下去。集子里的体裁多样,有常德人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有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随感而发的自由诗,还有音韵玄美的四言体。就这样,我与刘明先生的四言诗结了缘。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至此以后他四言诗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的诗风不饰雕琢,简约朴拙,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表现手法排比对偶,联想通感,无所不用;赋、比、兴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读后只觉过瘾。就这样我成了刘明四言的忠实粉丝。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四言强迫症,就是对于刘明四言每天必看,无论多晚都要等到朋友圈里刘明四言的出现,而且还要给他和一个四言八句,否则就难以就寝。正是由于这样,也就对刘明四言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沙成塔,步月登云。 自《爱从心窝溢出来》的儿歌集子之后,刘明先生的诗歌创作体裁完全放在了四言体。尽管如此,其四言创作路径也历经了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大约是2017年底,他在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网名“艺林”的朋友发了一张富有诗意的照片,一时兴起,就用四言体配上了一首诗,接下来就是每天都盯着“艺林”的朋友圈,只要是看到有照片,必然就给其写上一首四言诗。一来二往,很快就有了100多首写景言志,锦上添花的四言诗。当“艺林”把这100多首四言诗发给他时,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由此他也深受启发,何不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来开始一次说走就走的四言诗之旅呢。就这样,他的四言创作实现了从自为到自觉的跃升。他还给自己明确了一个创作目标,就是有感而发,每天一篇,据统计,刘明先生至今为止,其四言诗创作量高达3500余首20多万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显示,距今3000多年前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词歌谣,全面展示了西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所以梁启超先生对《诗经》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我想即便如此,《诗经》全书也只有诗305篇,俗称“诗三百”,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四言诗140篇。窃以为,刘明先生只用7年之功,有四言3000多首,带动四言创作群体百余人广泛参与,还举起了“四言研究会”的大旗,并启动了全国性的常德首届四言征文大赛活动。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聚沙成塔,步月登云。 二、踵事增华,笃行致远。 四言诗是有年份的宝贝。如上所说,《诗经》可以称之为四言诗歌有记载的源头,自此八百年之后,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操,又将四言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经典流芳,脍炙人口。在这以后得时日子里,四言诗虽然没有断流,并且一些诗歌大咖还常有作品问世,如陶渊明、李白、韩愈、柳宗元、苏轼都有四言佳作流传至今,但总的来说,后来的日子里,四言诗沉寂了。 四言诗尽管沉寂了,四言的经典和魅力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四言两拍的成语,可以说只要稍微有一点文化的人每天都盱眙不离,而七律、五言等诗歌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另外四言的庄重和仪式之美,更是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替代,所以在重大庆典、祭祀活动,纪念碑文等场景,四言体乃不二之选。近现代和当代比较经典的有毛泽东的《轩辕黄帝祭文》、2024年11月29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祭文》等。 当然,四言一句,表达局促,也是四言诗沉寂的自身原因。面对这个窘境,刘明先生不是知难而退,反而是知难而上。他紧扣适时代主题,不断拓宽四言诗的表现领域,让四言火起来、闹起来。目前刘明和他的四言群体的几千首四言诗,已覆盖中国山水、中国古村、中国名胜、中国名楼、湖南名胜、常德名胜以及抗疫新冠、节日节气等二十多个领域,这些题材遍及全国各省。对于这些诗和刘明个人,全国有100多家各类媒体予以了报道和转载,大大提高四言诗的影响力和常德的知名度。 就此而言,虽然,我们不能从文学艺术的高度,说刘明四言登峰造极,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刘明四言和他的四言群体,打造了我国文学史上四言的又一个兴盛期,如果不说它是一个高峰,也可以说他们垒起了四言诗的一个新高原。真可谓:踵事增华,笃行致远。脚踏实地,天下遍观。 三、讴歌山水,文化赋能。 虽四言古风,历史久远。然沧海桑田,胜地不常。把四言这一古老体裁用在时下,写什么,怎么写,这是诗人必须面对的选题,如果是卿卿我我,孤芳自赏,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既不能流传,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更何况你用的是古四言体。刘明先生深谙其道,为了避免四言与新兴人类的隔膜,他借用了当今民宿打造的核心理念“外古内今”、“外土内洋”,亦如“旧瓶装新酒”之义。 所以,当新冠疫情抗疫转场之时,刘明就敏锐地觉察到,新的一轮文旅浪潮即将到来,届时,人们的关注点必会是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所以在2023年初,刘明就启动了用四言诗歌吟咏中国5A、4A景区的创作计划。他先从脚下的土地开始耕耘,历经半年,终于完成了常德、湖南4A景区176首四言诗的创作,随后又开始了对全国各省4A、5A景区的扫描。据统计,目前刘明四言诗3500多首,歌咏山川风光的诗就占到了百分之七十。 山水四言诗歌,让刘明的诗清新灵动,更有了读图时代人们最喜欢的画面感。它是讴歌、是推介、是每一个驴友的高德或者百度。你看《滨湖公园》里“经幢铁铸,宋碑赫然。凿石锁龙,周饰云莲。”只要读了这寥寥几句,滨湖公园的神奇和它的景观,必会勾起你到此一游的神往。 我们再看看王仙岭,它是郴州5A景区,倘若看景区简介,你可能要大费周折才会读懂弄通,但是当你看了刘明四言《郴州王仙岭》开头“王仙岭兮,福城东郊。‘苏仙’辖之,景致妖娆。”,短短四句就向你道出了它的位置,点染了它的娇貌。读了结尾处四句“湖南百景,郴州八骄。度假胜地,佳评如潮。”你就马上可以定位导航,启程前往。这就是刘明山水四言诗的魅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后人一定会读着刘明四言游山玩水。就像读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对庐山风光心之向之,足之往之。 据王永刚先生介绍,有一位知名诗评家是这样评价刘明山水诗歌的:刘明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5A、4A景区的四言诗歌创作,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放眼当代诗坛,四言记录山水景区的并不多见,整体呈现更是少之又少,这些诗歌必将在日后凸显出独特的价值。 我说刘明的山水四言诗歌是位置图、是短视频、是推介信、是明信片。以刘明为首的常德四言诗人群,就是这样用四言诗歌讴歌时代,礼赞祖国,用文化产品为常德赋能,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真可谓:吟诵风光,四言成景。讴歌山水,文化赋能。 四、意境开阔,紧贴时代。 诗言志,歌咏情。文学作品必须是时代的产物,他反映的也一定是时代的风貌,无论什么体裁概莫能外。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诗经》全面展示了西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一样。今天的四言诗更要如此,才会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许就是文学理论强调的现实主义吧,就像当代人常说的“同频共振”一样。 如果说同频共振,刘明四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120余首抗疫四言。疫情之初的三个月,他就几乎是每天一篇,有时一天几篇。有纪实、有感悟,主题不离抗击疫情,正如他说 “每日临屏,四言即兴,为抗疫鼓之呼之,借网络呐喊助阵”。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他写的第一篇抗疫四言诗歌,时间是2020年1月24日,题目为《除夕守岁》。这一天是大年三十,更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除夕守岁,由来已久。别称‘熬年’,华夏民俗。新年前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邪瘟驱走。”然而“‘新冠’来袭,气势汹汹。弃疾去病,治防并重。武汉告急,八方行动。天佑中华,复兴正隆。”我们不难看出,除夕之夜,他在与亲友们“杯盏满斟,‘别岁’酒送。”的时候,心里更多的是担忧,是祈盼。随后他紧贴抗疫的节奏,一天一首。 刘明的这120余首抗疫四言诗,全方位地记录了首战三月的抗疫历程。 它是一部新冠抗疫日记。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每天都有。他的写作格式是时间、主题、内容。这一时期发生在武汉、在常德、在中国、在全球,与“新冠”有关的重大热点都有涉及。 它是一部新冠抗疫断代史。这120余首四言诗,涵盖了抗疫之初的方方面面。它以时间为轴线,记载了每天发生在抗疫战场的热点和重大事件。当后人们研究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刘明抗疫四言一定会从另一个角度,给他们以启示。 它是一部新冠抗疫的正气之歌。“己亥暮,庚子初,新冠爆发,武汉危急,神州多染。”疫情是那么的骤不及防,是那么的令人心焦。但是,读了刘明的四言,你就会感到面对大灾大难,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所迸发出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却又是那么的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读完刘明的120余首抗疫四言诗,你还会感到中华文化无比强大的穿透力。刘明抗疫四言上可穿越到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的《诗经》,下可链接中国和全球亘古未遇的“新冠肺炎”这一人类历史大事件。它们都是四言,朗朗上口,声韵流畅,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目前,刘明四言已完成了中国山水、古村、名胜、名楼等20多个系列四言诗歌的创作。真可谓是:物华时令,万千姿态。意境开阔,紧贴时代。(2024年12月6日)
(本文系作者在“正阳网推介常德四言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