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3|回复: 3

难忘,澧县梦溪镇的糍米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6 2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5-1-9 09:52 编辑

      难忘,澧县梦溪镇的糍米堰
      
      糍米堰,曾是梦溪镇边的一大片湿地,因常年长满野瓷米(荸荠)而得名。如今,那片荣枯过无数春秋的糍米堰,早已无迹可寻。需凭当地老人指点,才能找到它曾经的大致方位。它似一枚落满时光尘埃的古币,搁存于老一辈的记忆抽屉。
     糍米堰的成因,我私下做过一些分析,估计是古涔水河因截流改道而留下的一滩遗迹。这还得先从涔水说起。涔水是澧水的一级支流,源头有南北两支。北支发源于太青山东麓的白岩壁,南边一脉发源于石门燕子山。南北两源在王家厂水库汇合,融为涔水干流,经王家厂、大堰垱、中武、彭家厂、梦溪、涔澹蓄洪区、涔澹农场、永丰等地,最后在小渡口汇入澧水。
      涔水流至彭家厂的赵家河河段,向东作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高高的涔河大堤,和河堤上高高的水闸,斩断了涔水南流的念想。古涔河自此改道东行。水闸南侧那条弯弯拐拐,似堰非堰似河非河的水迹,正是涔水蜿蜒数百年的古河道。从高空俯瞰,这条似断非断的水流,像一条钻入水草的蟒蛇,自西北望东南方向,匍匐而行。由彭家厂新堰村的长河堰,向东南拐至白果堰,再向东,是三合村的陆家垱。一路向东,古河道愈来愈细,进入三星村境后,蟒蛇头似乎已完全钻进水草丛中,地表只能看到零星的蛇鳞光点。从北面包抄过来的涔水干流,在原澧县第五中学旧址边,将它彻底斩断。自赵家河边一路逶迤而来的古河道,就像一截被生生切除的盲肠。
      站在原五中边的涔水河堤上,朝西南而望,北边熊家台,西边朱家塔,东南边刘家湾,如垒起的三面灶台,围出一片锅底地。即曾经的糍米堰。解放前,这口方圆百余亩大“锅”,常年盛水,“锅”中不见一星粮食。居民不敢围水造田,更不敢栽种任何作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田园化改造,新修了纵横沟渠,并在峪阳口增设了大型电排站,“锅”底中积水,大都沥干,终于可看到满地的沙性土颗粒,而表层粘土稀泥,早被历年的滔滔洪水卷走。这也是古河道曾在此地泛滥冲刷的物证。这种土质,小孩子想玩摔响叭的游戏都难,因泥巴很难捏成器。这也为不喜黏性土壤只喜水的糍米,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
       不知从那个年代开始,野生的糍米,年复一年地在此生长。春天一片泽国,夏天一片葱绿,到了秋冬季节,水位缩减,入眼一片枯黄。齐成人屁股深的糍米梗,像荒原的野草,却又不带野草的韧性,霜风一吹,便成片倒伏,像给地面铺上一层褐色的草毯。只有古河道中的那一带瓷米梗,还像折梗枯荷般支愣着,孤单又突兀。
       随着水患问题彻底解决,先前百余亩的糍米堰湿地,已缩至一条窄窄的浅水沟。沧海桑田,古河道再现残破风貌。那一条断断续续的浅水中,仍有一撮一撮的野糍米在野蛮生长。仿佛它们从岁月的长河中走来,一直不曾消失。尽管糍米堰的声名,已随它的版图,在人们的视线里,日渐模糊。
      我对瓷糍米堰印象深刻,是因我外婆家就在糍米堰边的熊家台。儿时,我常带妹妹去外婆家。沿自家屋前的涔河古道,一路往东走,便能找到外婆屋。两家虽距十来里,我从不担心会迷路。
       熊家台是一个住有十多户人家的大土台。应为古人防范水患而筑。台上翠竹古柳繁茂。远看像一座绿岛。上“岛”前,能远远看见那条断断续续的古河道。这也是糍米堰给我的最初印象。倘若夏秋时节,还可看到河道中青乌茁壮的瓷米梗。梗上偶有点点褐斑,像栖息的灰白蛾子。梗顶端开出的白花儿,比蛾子稍白一些。微风乍起,蛾子与花儿一起摇晃,犹如蛾子撼动了身下青梗,摇出一波波的细草浪。
      糍米梗开花,自然也结果。只是这野生的果子,比人工种植的要小得多,只有指头大小。且果肉又干又糙,不及人工种植的甘甜多汁。但牲畜却喜欢。
      据我外婆讲,每到冬季,糍米堰便变成了农户的放牧地。农家孩子上学前,牵出生产队的耕牛和自家的架子猪,在糍米堰随便选一地方,钉下绳桩。放学后,再将它们牵归屋,尽管牲畜们泥星满身,肚子却圆鼓。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糍米堰成了附近人的第二粮仓。别处闹饥荒,找不到东西吃,糍米堰周边的社员,却因有这片天然的野生食料,全都存活下来。社员们出完集体工,抽空翻挖野瓷米,洗尽泥巴,铡成小块,再用石磨磨成渣,做成糍米粑粑,晒干后便成干粮。周边上了年纪的人,对野糍米都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外婆过世后,舅舅举家迁往城里,再去曾经的外婆家,已没多大意义。我曾无比熟悉的糍米堰,像我熟悉的外婆一样,日渐离我远去,最终变成一个空洞的名字。每每忆起,仍有一份说不出的亲切劲。              (赵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7 07: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7 15: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受益匪浅,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8 08:4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07:08 , Processed in 0.0319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