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乐为不老松 莫纯清 “霜染枫林红,秋浓松更青”。退休不是人生的谢幕,只是角色的转换,只要有激情,同样能为党和人民作奉献。我于2002年10月在家乡(革命老区重点乡镇)----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乡政府退休(2016年与尧天坪镇合并)。原本在常德市城区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月薪3000元,包食宿。翌年,乡镇府接我回乡从事老区建设,任老区办公室主任,主要工作是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没有工资报酬,每月只有200元的交通费、电话费。当时思想斗争比较激烈。接受吧,每月减少3000元收入;不接受吧,自己是老党员,老干部。心想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长茅岭人,在职时对老区建设未作多大贡献,退休后为家乡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老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是对父老乡亲、老区人民的补偿、还债、乐意接受,责无旁贷,无怨无悔,真情奉献,一干就是22年。 一、殚精竭虑,挖掘红色资源 长茅岭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丰厚。境内古城山是历代军事要塞。秦灭楚统一六国,在此建城屯兵,后为东汉沅南县县城。有二千多年的历史。1927年9月10日 ,开国将军潘振武和地下党员戴修文一道举行常德文甲起义,打响湘西北武装起义第一枪,为鼎城区成为革命老区奠定了基础,在中共常德地方党史上留下光辉 的一页。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历史的原因,未开发利用,有的沉睡了几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上任后全身心投入老区建设,努力挖掘红色资源。 2003年5月开始,发扬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对长茅岭乡1926年成立农民协会、1927年潘振武将军在万寿山领导农民起义等15处红色遗址进行认真普查,对文甲农民起义的梭镖、长矛、马刀、火枪和抗日英雄冯冠雄的抗日诗词、文章以及潘振武将军、国学大师余嘉锡的诗书字画等150多件革命文物进行认真考察论证。工作中,用严肃认真、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采取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寻找当事人的后代或知情人了解情况;走访市、区党史办,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采取现场勘察、拍照留影等办法,挖掘、收集整理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并编写了《长茅岭红色遗址与革命文物》资料汇编。为鼎城区申报革命苏区提供了真实详尽的历史资料。 在革命遗址的普查和红色文物的征集过程中,用“挖地三尺”的精神,“沙里淘金”的投入产出法则,重点选择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深入研究,精心规划,给力转化利用,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催生创新发展经济社会之花。如寻找东北蒙边抗日总司令、抗日英雄冯冠雄1932年4月19日在天津大公报发表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积极抗日的文章。冯冠雄的侄儿冯学如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因保存冯冠雄的遗物,曾多次蒙受冤屈、遭受批斗,起初对我的寻访避而不谈,口口声声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查抄焚烧了。根据群众的反映,冯学如是个有文化的细心人,那份报纸很有可能保存着。经过三次真情造访,终于金石为开,挖出埋藏在住宅地下 40年的一个水泥坛子,打开一看,报纸虽已模糊发黄,但仔细察看,是冯冠雄烈士当年声讨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要求政府积极抗日的文章。这份价值连城的文章,是鼎城区成为革命老区和申报苏区的重要文献资料。事后又四处奔走,走访市区民政局为冯冠雄落实烈士的政治待遇,同时还与乡民政所的同志一道,为革命烈士代修文的养子代明全(80岁)老人落实革命烈士遗属补助,每年领取抚恤金8470元。 在普查革命遗址、征集红色文物的过程中,忘我工作,日以继夜,家里的事很少过问,全由体弱多病的老伴霸蛮支撑。老伴曾多次开玩笑说:“老倌子,你怎么退休了还是这么忙,依然是公家的人,家里的“客”。2011年12月31日,老伴因心肌梗塞突然猝死,我却在村里普查征集红色文物。未能送别相濡以沫40年的老伴,成为终身的遗憾和永远的伤痛。 二、呕心沥血从事老区建设 自2013年以来,热忱投入老区建设。首先建议和协助乡政府制定老区建设五大规划。二是亲自在潘振武将军的故居开辟潘振武将军生平陈列室。为建立潘将军的生平陈列室,专程赴武汉市与潘振武将军的夫人冯光晋女士及九个女儿座谈,了解潘将军的生平事迹,收集潘将军各个时期的照片240多幅和革命文物百余件。整个陈列室由戎马生涯、外交征程、主政湖北和情系故里四大部分组成。建成后,每年数千名中学生、党员干部前来参观敬仰,重温入队、入团、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亲自当讲解员。三是2015年全程参与修建文甲起义纪念碑,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防偷工减料,杜绝豆腐渣工程,坚持原则,大公无私,不受贿。为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与施工人员同吃、同劳动,历时一年,冬天手冻坏了,夏天晒黑了,累瘦了,无怨无悔,乐在其中。2015年7月31日,高温酷热,中暑昏倒在工地上,好心的民工送我到乡卫生院打针抢救,才无生命危险。纪念碑建成后,又主动当义务讲解员,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2021年7月以来,投入常德文甲起义纪念馆的建设,从收集文史资料、革命文物,到展馆设计全程参与,再现当年文甲起义叱咤风云的壮丽画面。2021年8月18日,因建文甲起义纪念馆,去长沙望城县考察老区建设,因高温引发冠心病,昏倒在地,幸亏带队的党委记周书礼给我服用随身带的速效救心丸,并送当地医院及时抢救,化险为夷。 三、满腔热忱传承红色文化 首先是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中小学生在文甲起义广场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入团、入队誓词,讲红色故事,唱红歌、颂红诗、赠红书,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是引领青少年、中小学生重走文甲起义的革命路,使中小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进行感恩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著书立说,推升尧天坪知名度。22年来,撰写《红色文化张力可成就老区发展》、《脱贫攻坚,革命老区更需要重点帮扶》、《老区的魅力》、《尧天坪的蝶变》,在报刊发表,建百米红色文化墙,供游人参观,并编写常德丝弦——《红星闪耀长茅岭》。做到说尧天、唱尧天坪、颂尧天,演尧天,提高革命老区的知名度。 学习永远无休止符,工作没有停靠站。我虽然83岁了,但心态阳光,精神矍烁,身体硬朗。我的愿望是保八五、争九十、奔一百,终身为党献余热,初心永驻,矢志不移。传承红色文化,乐做不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