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39|回复: 2

县城到学校,用了六天《十年津澧路-棠华篇.(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7 1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听涛 于 2025-1-16 22:20 编辑

       县城到学校,用了六天
               《十年津澧路-棠华篇》(1)

   《十年津澧路》系列回忆录是接着《南湾湖军垦忆》续写的。军垦农场分到常德的共229人,有一部分分到市里的一些系统或部门,其他人分配到各个县市,那时没有张家界市,大庸等县属于常德地区管辖,在市里等候分配期间,我没有提任何要求,名字出现在分配到澧县的18人名单中。

     1970年3月31日,我们分配到澧县的十八人上午十一点半常德汽车北站乘十七次车出发,因为天雨,因为中途汽车爆胎,因为张公庙等候搁浅在河中的轮渡,82公里路程,竟然花了五个小时,下午四点多才到达澧县县城。

      我喜欢观看车窗外的景色,沿途看到因战备要求从上海迁过来浦沅机械厂;看到了不远处一些山坡上规模宏大的南京大学中南分校(也是三线建设而内迁单位,南大将几个机密专业迁来,没有公开:,学生佩戴校徽是 654);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先进典型蔡家岗,公社书记刘春樵同志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看到了临澧县县城附近的一座壮观的石桥;看到了澧县境内的公路边稻田里有很多妇女在雨中平整秧田;....汽车直接把我们送到县委招待所,晚上集体观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

      第二天上午,县革委和文教口农林口的有关领导与我们在招待所的一个会议室见面,我们这十八个人中农林口6人,文教口12人,县革委的领导简单讲了一下分配原则,都要准备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然后两拨人分开,两个领导各自拿着本系统的学生花名清点人头。文教口领导朝我们扫描了一下,问道:“里面有女生没有?”有人回应:“没有。”“这个周定珍不是女生啊?”他有些不解。几个常德师专毕业的学生把一个壮实的长着咯腮胡子的大个子往前推了一下,说:“这个大胡子就是周定珍。”引发一阵笑声。估计他们是要一个女生到局里上班,真的奇怪,十二人是居然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此前我们还不曾留意。“我们今天将会根据各单位的需要对你们进行安排,明天上午把派遣证发给大家。”文教口领导接着便宣布解散休息。接着发现有三四个同学找这个领导交谈,估计是在提自己的要求吧。

      这个周定珍,在农场就认识,因为他是常德师专的风云人物,好像还结合到地革委领导班子,在军垦农场里他在距我们三连不到两里地的二连,我们三连有他十多个同学,到我们连来过多次,只是没有交往。机缘巧合,六年后我们成了澧县六中的同事,他的夫人黄新知也和我同在一个教研组,这是后话。

      这天是四月一日,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九大开幕,下午,县里召开一周年庆祝大会,我们被要求参加。

      四月二日上午,有人到招待所给我们发放报到单,澧县是个大县,有四十多个公社,当时澧县革委会有一个豪迈的口号:“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大学不出县”。当时,县里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我一直没有去“共大”参观过,既不知道办在哪里,也不知道学员和教材如何。至于“高中不出公社”,据我所知,大约七成以上的公社办了高中,文革中不少教师被打成“黑鬼”被安排到“五七”干校劳动或遣送回家,导致教师奇缺,我们大部分都分到距县城较远的这种高中去了。具体安排是这样的;
        大坪;裴梅村    澧阳:李生炮
        车溪:周尚明    渡口: 万三元
        二中:赵志政    白衣:熊光中
        棠华:陈本明    陈友光
        官垸:周定珍    易继炎
        澧东:蔡诗意    陈克珩

      那时候位于县城的中学就只有澧县二中与城关中学,澧县一中建在津市对河襄阳街西边的山上,与津市一中毗邻,1965年我们就是在澧县一中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安乡没有设考场,我们上一届是到常德去考的。澧县一中在七十年代后期回迁县城,其地盘被湖拖收购并办了一所技校。

      农林口的六人都不怎么熟,没有打听他们的分配情况。

      领了报到单,午餐后便各奔西东,我们往渡口,白衣,棠华, 官垸四地的都得到津市后再乘轮船。津市与澧县相距约二十里,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但有自行车出租业务,租车行设在出城口的多安桥附近的道路边,我们每人花两角钱各租一辆自行车一溜骑行,约摸一个小时,四点半到了津市,行李则请人统一用板车运到津市的汽车站寄存。

       一进入津市就看到津市电子管厂,当时在津市这可算上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大厂,它是从七机部和重庆与长沙的曙光电子管厂的技术支援下建立的。

       万三元、熊光中和我三个人,对我们将去的地方都不熟,只有陈本明的家在棠华与白衣交界处,对那里很熟悉,他说带我们一起去,没办法,我们只得听他的安排。而他要去一个地方会一个神秘的人,到津市后他立即一个人走了,要我们在津市等他。晚上,我们住在津市招待所。

       第二天,我们三个人把津市跑了个遍。津市在湘鄂交界处的老百姓心目中,是非常繁华的城市,可与湖北的沙市比肩,两省交界处的几个县流行一句口头语:“湖南津市,湖北沙市”。虽然利润丰厚的津市卷烟厂早被地区收到常德去了,但津市蚊香畅销全国各地,食品厂的高粱饴在本地的声誉也绝不输上海的小白兔,还有缫丝厂的丝织品也特受青睐,还有莲花味精也是名牌。几天前还在常德期间,地革委会副主任任青怀同志在介绍各县市情况时说津市有“小上海”之称,不过此时,津市由津市市改为津市镇了,但地区仍以市来对待,独立于澧县之外。据我们观察,津市的秩序与物资供应都比常德好。在南湾湖一年半花钱不多,工资尚有结余,这天在津市花掉四十多元,相当于今天的七八千吧,主要的物件是用三十多元购买了一床至今还在用的金黄色的纯羊毛毯。另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九大”文件袖珍本。 在这里,昨天听说分到津市的几位都安排在一二三中,然而一夜变天,除刘美玉一人仍在津市二中外,其余全都到所辖几个公社完小戴帽的初中去了。

      第三天,上午几个人受邀到刘美玉家去玩了一会,她家距招待所不远的建设路6号。下午陈本明终于来了,看样子不太顺利。我们一行人去汽车站将行李运到轮船码头寄存,顺便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的船票,这是津市到长沙的航班,每日一班,途经保河堤,我们将在那里登岸再步行到终极目的地。

      在津市还巧遇去新洲开会的乔伟泰,他被安排到澧县畜牧站,算对口。听他说,农林口的王中庆也分到棠华公社,叶普仁分到西湖渔场,后来才知道西湖渔场就紧靠保河堤附近的毛里湖,距渡口仅十多里。王中庆家在澧县的某个公社,回家探亲去了,未能与我们同行。

      在这天还遇到了柳九英,她和刘美玉一样,以前我们同在团文艺宣传队,所以认识,她也是津市人,住河东路18号,没分回津市却安排到澧县王家场公社,已经到岗,这天她从澧县来,遇到我们,邀我们去她家玩,我们因为有事未去。最近听后来长时间在津市工作的王中庆说,柳九英的家在澧县的某个公社,这个河东路18号可能是她男朋友的家。还告知柳九英在澧县工作几年后就调到他男朋友工作地益阳去了。

      这样, 分到澧县农林口的六人,王中庆,柳九英,叶普仁,乔伟泰四人已知下落,另外游正国及与还有一个连名字也不知道的垦友不知去向。

      我们分到澧县一共18人,当时澧县有四十多个公社,而棠华仅一个公社去了陈本明、王忠庆和我三个人,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从侧面说明棠华的偏僻与落后。

      我们买了到保河堤的轮船票,住宿河边距轮船码头不远的东风楼旅社,这是一幢盖着琉璃瓦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地理位置优越,很有名气,在楼上可以观看近在咫尺的清澈的澧水之上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轮渡在津市与襄阳街之间往返不停,将人们送到彼岸。此楼以前叫望江楼,文革让它改名换姓了。

       久负盛名的刘聋子粉馆就在望江楼西边不远处,虽已改名东风饮食店,我们依旧在这里吃晚餐。粉馆与旅社,都在文革中以“东风”命名,可见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时髦词语。

       四月五日,我们四人起得很早,取行李后乘坐四点启航的长沙班轮船,启航半个小时后在新洲首次停靠接纳乘客,六点不到轮船便在保河堤靠岸,我们各自挑着行李上岸。保河堤旁边,长江航道局设立了一个水文观测点,叫“石龟山水文站”,那时前后很多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播报完毕后都要播报长江沿线一些重要位置的水位高度,后面还补上一个字:“涨” 或 “平” 或 “落” 。在洪水季节,我们湖区人们非常关注长江沿线水位的涨落情况。石龟山就是这些重要观测点中的一个,因为它是澧水流入洞庭湖前的一个关键位置。时间太早,很多人还没有起床,我们便没有去吃早餐,万三元挑着行李一人直接步行去十七八里远的渡口公社,我与陈本明的行李在毛里湖通过毛里湖水路往棠华托运后,陈本明规划是经过李家铺,再去白衣,再到石板滩,再去棠华。我们三人轮换的挑着熊光中的行李,在李家铺吃了早餐,然后将熊光中送到白衣中学,这一路全是弯弯曲曲的山区小路,还不时要上坡下坡,很难走。在白衣中学填饱肚子后,我和陈本明俩沿一条拖拉机路走十来里,到了白衣与棠华交界处的石板滩,终于到了在坐落在路边山坡上的陈本明的家,这一天我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少路。在陈本明家过夜,已感累极。

      陈本明的母亲早已过世,家中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妹妹。其父身材瘦小,但精力不错,在家开了一个铁匠铺,为周围的老乡加工铁锹锄头镰刀菜刀火钳火叉这些小型农具和家庭用具,正因为有此手艺,他老人家在四年后被渡口中学请去,还带了一个徒弟,开设火炉,成为学校的“校办工厂”。他老用“陈毛儿”来称呼他的儿子,不管旁边有没有其他老师或学生在场。

      记不清当时澧县文教局对我们报到的时间有没有约束,反正陈本明是一点也不慌,而我身处生地,完全摸不准方向,只能“客随主便”,听任于他。我以为早餐后就感到棠华中学去,可他老说“不慌”“不慌”“隔学校不远”,直到午饭后,还休息了一会,他才引我踏上碎石铺就的拖拉机路,不到一个小时,看到道路右边折转几十米的一个山洼处,山脚有一幢较大的木板壁的青瓦房,屋后的山岗只有几十米高,长满松树,房屋前面有一个水塘,塘里没有栽种什么,大概是纯供饮用与灌溉之用,这就是他中学同学鲁万洪的家。我两到屋前,主人鲁万洪迎了出来,我不清楚陈本明事前与他联系没有或是怎么联系的。他身高约一米七左右,嘴的周围刮胡子后颜色铁青,看模样好像比陈本明稍大,他在新洲粮店上班,妻子个子不太高,身材匀称,长相俊秀,热情大方,我们到后,她杀鸡备酒,忙里忙外,安排晚餐。家里没见到孩子,可能是还没有生吧。

      鲁万洪家境较好,家里间房很多,而且每间卧室下面都有高出地面二十多公分的用来隔潮的实木地板,山区是不缺木料的。因为他在城里上班,单位又是粮食部门,家庭的生活水平远超周围的社员,所以那时村里但凡有安置四清或蹲点的干部住宿以及临时派餐之类,他家一般是首选之处。时值四月之初,气温舒适,尤其山区空气清新,酒足饭饱聊天胡侃之后,我们在装有木地板的镇板房内美美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四月七日,早餐后,鲁万洪热情地陪同我们一道步行到距此七八里路的棠华中学去报到。不过我后来在棠华期间没有再造访鲁家,现在回想,这里大概是棠华公社的官堰大队。

      四月二日从澧县招待所出发,四月七日才到学校,这一路算来,从县城到棠华,八十余里,前后花了六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6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听涛老师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2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美文学习欣赏为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09:23 , Processed in 0.0314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