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记忆
作者 宋志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湘西少女翠翠,成就了沈从文《边城》笔下悲催的爱情故事,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局令人唏嘘。描绘了那个年代湘西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性美好与心灵的纯净。是作者对当今社会价值观失落的痛心,对物欲横流时代的批判。希望推崇现代人纯朴的生活方式,更要重塑民族的品质和人格。这是一个缘于真实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留下的却是三省边城土家人纯朴善良的记忆。
十月三十一这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郑、曾、宋三家,李曼华、黄佳慧一行共八人,相约一次短途旅行。带着揭秘传说的神秘面纱,追忆过去那些美好民风的心情,来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古称茶峒)。伴随他动情的笔迹,游览边城古镇,踏上翠翠划船的码头,"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为你",寻找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有点像雾像云又像风,看到的只是波光粼粼边城河边的小浪花,听着恰似美妙的山歌,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 边城之美名不虚传。她就像是沈从文笔下的美少女那么楚楚动人,就像行走在梦幻般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无限向往和展望,给予无限想象的空间⋯⋯巍峨壮丽的群山环绕着一条银色的玉带-白河(古称酉水),把湘渝贵三省的山山水水交融在一起,引人入胜。
从张花路茶峒站下了高速,十多分钟便进了边城。街道上铺设着精致的青色石板,古铜色老式建筑映入眼帘,感觉眼睛不够用似的,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也形成边城古老而神秘的独特色彩。这种质朴感,就是给现代社会留下的一些空缺,令人向往和心动。 慕名来到一家特色餐馆,游客不少,典型的湘西土家口味的饭菜,集酸、辣、香、腊、咸为一体,香气扑鼻。一些原始釆集和生态栽种青蔬,原滋原味,本地产的高粱酒,味道浓郁,大家兴致盎然,谈笑风生,让我们全都味口大开。 走过一条街便到了船码头-拉拉渡,机船泛舟,只有轮渡与观景游船,那些货物运输船,在当前国家运输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已是消失殆尽。什么船工号子,纤夫调,男女对歌,都成为历史,只能在历史记录片里才能找到,这满载几千年生活物资南来北往的交易与河流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酉水也将被遗忘在崇山峻岭的角落之间,但它永远是边城百姓的母亲河,它清澈见底,小鱼儿游戏于翠绿的水中,有了无限的自由和欢快。 二 刘邓大军西征大西南,便在这儿渡河扎营,聚集队伍,备粮购物。银行、会场、商贾云集,民居拥趸,老屋旧舍让重庆洪安老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大山深处被整治得很是热闹。虽然没有大城市的那些匆匆忙忙,灯火与阑珊,但却有祖国河山的壮丽美景,宁静而致远。
微风飘来,满满的山城味儿让我鼻子一下子闻到了火锅的香味,而相隔只有一条马路的贵州地界,"贵州酸菜鱼"又是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圈就是不一样的生活习惯,整合的大街颇有些山城的姿态。刘邓高大的塑像耸立在仅有的广场上,就是人民军队南征北战永远的记忆。告诉我们的不单单是小家小河风景,不只是山前屋后的诗意,而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追求。 三 遊走到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界碑,一水一路之隔是不同的边城,一乡一味不同的也是凡夫俗子。桥起路通将三省拉近了距离,让鸡犬虽相闻,来往且相隔变得如平坦通途一般,这一切就近在咫尺,现代化与原始闭塞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虽然这里寄托着过去一些美好的记忆,但现代化才是未来生活的希望所在。
四 夜晚的边城才有那种神秘的感觉,当走在窄窄的巷子里,两只脚踏在青石板上,望着那似亮非亮的红色灯笼,一间间古建筑时隐时现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穿越于神秘而奇幻的世界?觉着过去与现在好近,好奇特。
夜色笼罩下的边城河边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杯盘交错。烧烤,角角鱼,野菌汤等成为本地人及外客的热门菜肴。远处河心岛上闪烁的五彩灯光和地标建筑及更远处半山腰上宝塔一闪一闪的,把近山的一片黑暗驱赶得远远的,静静的白河也变得闹腾起来。这是人的力量,更是现代化带来的重要变化。沈先生如果还健在,他一定会再写一本边城变化,让人更加热爱、期盼小城生活的方式,让人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当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揣的梦想不一样,你会觉得现代更神奇,会有更多更美的故事,美哉,原来神仙眷侣就是你们!(作者系常德经开区公安局退休民警) 2024年11月5日于常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