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26|回复: 2

两心相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3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远新 于 2025-1-23 10:03 编辑

两心相印
——纪念文学大师周健明逝世四周年

作者:杨远新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524.png
周健明(左二)与父亲周立波(左三)、妻子徐裕豪、女儿周仰之、
儿子周牧之于1973年10月21日在长沙烈士公园留影(供图:徐裕豪)

   四年前的今天,即20211月18日,文学大师周健明离开了我们,到另一个世界,与他的父亲周立波一道,开拓新的文学事业去了。尽管时间无情的流逝,但怎么也无法冲走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真情与真爱。他挚爱战斗英雄的举动,永远铭于我心间。

一、  几十年铭记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的事迹,绝对不能放过当面采访他的机会

      那是1983年11月间,周健明对位于西洞庭湖畔的汉寿县作了为期七天的访问,其中有一天走访养殖专业户,回到县招待所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他对我说:“小杨,明天我要走访戴笃伯同志,请你安排一下。”我问:“您以前与他有过交往吗?”他答:“有神交, 没面交。
       他随即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一段如下的文字: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的成年。
    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我要向你们报告,毛泽东教导下的知识青年们,在朝鲜战场上,怎样度着自己的青春。
青年团员戴笃伯,他,二十四岁,是湖南的一个中学生。在志愿军某连当文化教员。他碰到的第一次战斗,是飞虎山战斗。他带着一个担架组抢救伤员。当部队冲上又高又陡的山头、跟敌人展开激战的时候,他还在山脚下蹲着。这时候,像一般初上战场的人一样,他觉着敌人的每一颗炮弹,每一颗子弹,都像专朝着自己飞来。但是,他想:“我能够这样地害怕战争吗!我为什么老蹲在这里?我不是在决心书上写过,要迎接对我的锻炼和考验吗?”他这样想着,就站起来,往山上爬。他刚钻进一个小树林里,霍然,有一颗炮弹正落到一棵树上,把大树炸断了。他又连忙蹲下。这时候,在炮火闪闪的红光里,他看见山头上,一个战士滚下来。不知道是被子弹打中的呢,还是被石头绊倒的。可紧接着,那个战士又从山坡上爬起来,高举着手榴弹,喊着什么,又冲上去了。年轻的戴笃伯心里想:“难道我就不能够前进吗?”他又站起来,努力把腰伸直了些,带着担架小组爬了上去。这时候,阵地已经被我们攻占了。连长一见戴笃伯来了,急忙关切地问:“怎么样呵,戴笃伯?你这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哩!”戴笃伯笑了笑就准备把阵地上的一个伤员抬下去。可是,山陡,路小,没法抬。戴笃伯就说:“那么,让我来背。”连长不答应,想让别人来背。戴笃伯急得红着脸说:“连长,我的决心书不是白写的呀!”他说着,就把那个伤员背起了。可是,在陡坡上没有走下多远,就满头满脸的汗,跌跌撞撞地走不动了。又挣扎着走了几步,觉得心慌,口渴,头昏,眼花,腿又酸、又软,每迈一步,腿上都像有千把斤重。他想:“一个人怎么这样的重呵,我休息一会儿才好呢。”这当儿,也不知道怎么把伤员碰着了,只听背上“哎哟”了一声。这使他的心比受了最严重的责备还要难过呵。他只扶着一棵小树儿定了定神,就脸朝后,手扒着陡坡,几乎是爬行似的,咬着牙背了下去。……他到底把伤员背到了绑扎所。
    当戴笃伯第二次赶往阵地去的时候,已经不害怕了。而且,他把战士们的水壶灌满了水,叮叮当当背了一身。战士们接到水壶几乎乐得跳起来,拉着他的手,笑着,叫着。……敌人开始冲锋了,大家劝戴笃伯下去。可是,他说:“不!我一定要打一个手榴弹!”敌人冲到面前了,到底戴笃伯跟战士们的手臂一起,平生第一次扔出了一颗手榴弹。这不是一颗普通的手榴弹,这是一颗光彩的手榴弹,这是中国知识青年的锻炼决心!这颗手榴弹,在世界黑暗势力的面前爆炸了;而且,年轻的戴笃伯,他亲自听见了这颗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在战士们的请求下,给他记了一功。庆功会那天,他曾经对人说:
    “这是我,戴笃伯平生最快乐的一天!”
    年青的朋友们!你们有过这种快乐吗?你们愿意有这种快乐而光彩的青春吗?
     ……
       周健明背诵到这里,两只眼镜片背后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没想到他的记忆力如此之好,我被惊讶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我暗想:从古至今,记忆力超群的人,无不成就一番大业。他有今天的成就,这是必然。而我则过目即忘,无所作为,也是必然。
  他见我始终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他,他又对我说:“我初读这段话时,还很年轻,担任当时的汉寿县第六区,即武圣宫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因工作需要,我订阅了一份《中国青年报》,记得是1951年6月15日该报第3版刊登了魏巍的长篇通讯《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记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青年英雄事迹。我刚才背诵的这段话,就是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我为汉寿县有戴笃伯这样的青年英雄而倍感骄傲和自豪,我就背了下来,经常讲给武圣宫的青年团干和年轻人听,要求大家都向他学习。”
   说着,他强调:“戴笃伯是我崇拜已久的英雄。这次有了拜访他的机会,我绝对不能放过

二、  向全国劳模讨教农民发家致富的经验, 融入长篇小说《柳林后传》

   第二天,我陪他用早餐,他放下碗筷,就要往汉寿县供销社走。我说已经申请了小车送他,很快就会过来。他嘴里要我赶紧打电话退车,双腿已经迈出招待所大门口,走上了大街。我在大门内的总服务台打完电话,追过几棵梧桐树,贴近他身后,伸手欲给他提包,他则紧紧抓住不肯松手,微微一笑说:“还是我自己拿的好,这也是一种体力锻炼。”
   那时的汉寿县城不大,但也不小,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位于县城中心,被称之为十字街。县招待所位于南正街的东侧,县供销社位于北正街的西侧,两处相距约2100米。那个年代的街道两面,不像现在全是些小店小铺,而全是国有公司下面的大门店,如饮食服务公司下面的大饭店、二饭店、一理发店、二理发店,百货纺织品公司下属的一百货店、二百货店,副食品公司下属的多家门市部,医药公司下属的多家门市部,肉食水产公司下属的多家门市部,这些均属县商业局管理。农资公司门市部、日杂公司门市部、废旧物品回收公司门市部、棉麻公司门市部,这些均属县供销社管理。这些门面雄踞南北大街的黄金路段,从早到晚,生意兴隆。尤其是十字街,四面呈棱形状,东南面是百货大楼,西南面是餐饮大楼,西北面是新华书店,东北面是副食大楼。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里人,都可以在这里不用讨价还价购买到价廉物美,而又完全放得心的商品。
      周健明脚穿一双胶底黑面布鞋,行进时步履轻盈,我稍不留神,就落在了他后面。他边走边观察街道两侧的门店。
当经过理发店时,周健明对我说:“戴笃伯担任县商业局长、党委书记期间,曾经多次带领理发师傅,为伤残转业退伍军人和孤寡老人上门理发。这事一直铭刻在我脑海里。他的经商理念绝不单纯是为了赚钱,而是把服务、方便群众摆在第一位。”
  当经过农资公司门市部时,他特意走进去,对我说:“我要买把芦瓜瓢。”他如愿以偿,从营业员手中接过一把黄澄澄的芦瓜瓢的那一刻,简直笑得合不拢嘴。
  他付了5角钱,又将那把芦瓜瓢交还给美丽大方的营业员,说:“我把芦瓜瓢暂存在你这里,等我办完了别的事,再来取,你看不麻烦吧?
  营业员乐呵呵地说:“不麻烦,一点都不麻烦。不管是我上班,还是别的同志上班,您都随时可取。”
我对他在汉寿买那么一把土里土气的芦瓜瓢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与他家里的生活用具完全不匹配。
  他主动告诉我:他的一位医生朋友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有位农村老大妈向这家门店的营业员提出购买一把芦瓜瓢,不仅没买到,反而遭到营业员的讥笑,说都什么年代了,人们都用铝瓢锑瓢塑料瓢,哪还有人用那早就过时的芦瓜瓢。这话正好被暗访的戴笃伯听到了,他向大妈保证,一年之后一定让她用上芦瓜瓢。当年,他就在山区重点抓了芦瓜瓢产业。他的医生朋友的母亲对芦瓜瓢情有独钟,所以就托他在汉寿买一把带回去。
  说着,走出农资公司门市部,就到了柑子园巷的口子上,往西走几十米,南边是县农资公司,北边是县供销社。快到大门口,我看到一个“短小精悍”的中年男子,正从那座石狮子身后走出,朝巷口张望。我上前打招呼:“凌主任您在等谁呀?”
      他就是县供销社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凌其纳。
  凌主任回答:“昨天下午下班之前接到县委宣传部的通知,省文联执行主席周健明今天要来采访戴主任。他昨天在月明潭过夜,今天早上赶回来。我正在这里等他。”
       我连忙把他和周健明拉到一起,作了介绍。
       这时,一辆吉普车驶到门口停下。
   车门拉开,走出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硕大的脑袋,宽阔的额门,脸膛十分周正,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幅黑框眼镜。身上那件洗得泛白的中山装外衣解开,露出里面的灰布棉袄。他就是戴笃伯。他抬手扶了扶黑色眼镜框,用歉意的口吻说:“周主席,我回来晚了,真的对不起啊!”
   凌其纳赶紧介绍:“去年,戴主任在龙潭桥乡指导水果生产,使全县濒临绝种的传统优质水果太平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水果专业村、组、户。他定期到那里检查指导。他昨晚在村里召开座谈会,今天一早从那里赶回来的。”
   周健明与戴笃伯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两人携手走过办公楼前坪,走进办公楼里。这栋办公楼很特别:坐北朝南,呈一字型排开,每层并列15间办公室,被中间一条宽1.5米的走廊,分隔为独立的前后间,南北两面都是宽敞高大的玻璃窗,室内既有充足的光线,又有流动清新的空气。南面还有一条贯穿东西,长52米,宽1.5米的阳台。唯有东西两间办公室,夏季各当东晒、西晒。在新楼落成分配办公室时,由于戴笃伯的倡导,一至三楼,东西两端当晒的办公室,都分给了党委的主要领导。
      二楼西端的最后一间,是戴笃伯的办公室。宾主入座,说话直奔主题。
   周健明首先介绍:他正在创作《柳林后传》,想在其中表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经。说着,他从手提包里拿出《农户致富经验》一书。又说:“这本书中入选了全国24个省市区的农户致富经验,其中您总结的汉寿农民致富经验占了很大的篇幅。我就想听您具体地谈谈,然后融入我的作品中。”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518.png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健明长篇小说《柳林传》《柳林前传》《湖边》(供图:徐裕豪)

   戴笃伯回应:1981年,他在月明潭乡谷家冲村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家庭副业协会,组建7个专业小组,发展种养加工生产,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户经济发展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俩交谈热烈时,忽听办公室门外啪的一声响,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的老农,左手拄根拐杖,右手往室内拖进一只装满板栗的竹筐,对戴笃伯说:“老儿(注:汉寿人对弟弟的昵称),这板栗是我家从园艺场分得的。决不是公家的,你和弟媳、侄儿侄女只管放心地吃。这是我和你嫂子的心意,用不着像上次那样按照市场行情付款。”
  说着,老人那条半截裤管空空的左腿,倚靠拐杖,配合右腿往外走。到了门口,他又说:“老儿,乡亲们要我转告你,没有你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今年的板栗丰收。无论老幼,都从心底感谢你!”
      说完这话,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走廊里回旋拐杖敲击地面的咚咚声。
      周健明镜片后面的眼睛有一种敏锐地发现,他赶忙起身,从走廊追了上去。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514.png
年轻时的周健明(右)与父亲周立波合影(供图:徐裕豪)

三、   凭借非凡的洞察力,挖掘到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周健明一直追下楼,追至前坪,将老人拉进传达室,询问板栗背后的故事。
       传达室的张伯热情地给他俩让座、上茶。
   周健明以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从老人嘴里挖掘到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距县城十公里的清水坝园艺场,种植了一千多株板栗树,长得枝繁叶茂,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就是不结果实。有人建议:何必浪费土地,干脆砍掉它改种红薯。这事,传到了戴笃伯的耳朵里,他专程考查园艺场,面对一千多株伞状的板栗树,心想:一株幼苗长成大树,好不容易呀!要是这一千多株板栗树都能开花结果,那将给人们带来多大的贡献呀!既然是板栗树,就一定要它结出丰硕的板栗。于是,他带着县供销社多种经营培植科的科长和一名技术干部,住进园艺场,白天和板栗树打交道,夜晚和人们促膝交谈,充分了解板栗树的种植、培养、管理过程。他们得出结论:板栗树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机肥料。戴笃伯回到县供销社,又亲自发动和带领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出阴沟,淘厕所,将一车车有机肥料,好似“雪中送炭”,送到清水坝园艺场,施在每一株板栗树底下。
       到了秋末冬初,清水坝园艺场那座宽大的水泥坪里,铺满了壮鼓鼓的板栗,被暖阳涂上了一层金辉。人们从中挑选出又大又饱满的板栗,装了扎扎实实两麻布袋,送到了县供销社。戴笃伯本要立即退回去,但又担心乡亲们觉得他太不领情了。他嘱咐财务基建科科长李新国,将两麻布袋板栗分给全体机关干部职工,按照市场牌价收费,分文不少地付给园艺场。
       ……
   传达室的张伯也乘机向周健明介绍:一年四季都有农民给戴笃伯送各种土特产品,岩嘴公社的农民送黄花,文蔚公社的农民送甲鱼,南湖渔场的渔民送银鱼,聂家桥公社的农民送金橘,无论送什么,也无论送多少,一概被他挡在传达室,每次都是费尽口舌,好说歹说,才把他们劝回。也有个别实在劝不回的,到最后他迫不得已亮出绝招:“戴主任有言在先,我要是放进一个送礼人,就要扣发我一个月的奖金。”送礼人听了,便止步不再往里面闯。
       周健明如获至宝,飞速地作了全部记录。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507.png
周健明与夫人徐裕豪
       接下来,周健明对机关干部职工分别进行了访谈,他的益阳话与汉寿话沟通起来,就像沅水与资水交融,流畅而顺利。
   办公室主任凌其纳对戴笃伯的介绍如数家珍,他说:老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赴朝参战。他出生入死,浴血拼搏,参加了飞虎山等激烈战斗,曾三次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经多方抢救医治,仍右眼失明,左眼仅存0.01的光感,身上残存13块弹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一级战斗功臣的光荣称号。他被评为特等残废军人。去年,12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受到金日成主席的亲切接见,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际荣誉勋章。
  财务科长李新国动情地说:老戴本可以坐享清福,但他1955年3月,从荣誉军校自愿申请回乡,一直从事商业供销工作,任股长、门市部负责人、公司副主任。1972年后,历任县商业局长兼党委书记、县供销联社主任兼党委书记、监事会主任等职。他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顽强拼搏的坚韧毅力,克服多种伤残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去年他当选中共十二大代表。
   培植科长介绍:1971年起,老戴先后协助二十六个社队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帮助农民普遍建立小果园、小药园。1978年、1979年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他根据省政府扶贫工作指示精神,把科技扶贫作为供销社的一项工作制度,号召每个基层社、公司开展扶贫工作,要在5年内使112个重点扶持的特困户脱贫致富,他被评为常德地区扶贫先进典型。《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和《湖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作了宣传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戴笃伯要在机关食堂招待周健明。他推托,理由是下次再来。戴笃伯轻声对我说:“健明同志是不想给别人添半点麻烦的人。你跟着这样的老师,会学到很多东西。”
       这次,周健明与戴笃伯、凌其纳留下了合影,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影像。我主编的19851月问世的《沧浪》创刊号,登载了他俩的合影照。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502.png
周健明(左)与戴笃伯在汉寿县供销社机关院内合影(拍摄:杨远新)

   那天我陪周健明回招待所的路上,他激动地说:“现在有一股否定英雄,否定劳模的歪风,不择手段地玷污英雄和劳模,说他们都是假的,都是文人编造出来的,真是昧着良心说瞎话。戴笃伯的成长经历和英雄事迹,就是对这种阴谋论的有力回击。”
对他的观点,我深以为然。我连连点头,但不插言,生怕打断了他的话。
   周健明加重语气说:“戴笃伯的所作所为难道都是假的,都是文人凭空编造出来的?!简直是一派胡言!这些人的险恶目的就是要毁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作家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描写英雄,颂扬忘我无畏的精神,就是最好的灵魂塑造。”
  他拍了拍我的肩,满怀期望地说:“你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多写反映老戴事迹的文章,公开发表出版,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此后,我积极落实他的指示,采写了《朝鲜归来情似火》《戴笃伯嫁女儿》等多篇散文和报告文学,被《中国财贸报》等媒体采用发表,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戴笃伯英雄壮举的曲艺作品,被搬上舞台演出。
     今天,在纪念周健明逝世四周年之日,回想起这些,感到格外温馨,倍受鼓舞。任何时候,作家与英雄,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因而才确保了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2025年1月18日至22日于多伦多1409号)

微信图片_20250123094451.png
杨远新近照(供图:陈双娥)

     【作者简介】: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湖南省首届公安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安文联理事。迄今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8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与杨一萌、陈双娥合著)《百变神探》《爱海恨涯》《东追西捕》《拟任厅长》《红颜贪官》《春涌洞庭》,中篇侦探小说《特区警官》《惊天牛案》;中篇纪实小说集《中国刑警大扫黑》《中国刑警在边关》,长篇儿童小说《欢笑的碧莲河》《小甲鱼的阿姨》《牛蛙大王》《险走洞庭湖》(与陈双娥合著)《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中短篇儿童小说集《落空的晚宴》《今夜,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十五个日日夜夜》《走进福山福水》等,2014年出版18卷本880万字《杨远新文集》。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首届一等奖、二届二等奖、三届三等奖、四届二等奖,文化部和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编辑奖、湖南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首届儿童文学奖等各类奖项58次。散文《我的祖母》入选大学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3 10: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3 22: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09:31 , Processed in 0.0467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