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5-1-27 11:19 编辑
百禄记忆:他们是古镇时间的掌控者
刘亚波
一、白驼寺钟声 在湖南汉寿百禄古镇,时间似乎流淌得更加缓慢,也更加有韵律。早在在1943年之前,日本侵略者的阴影尚未笼罩这片繁荣而宁静的土地,古镇的时间,是由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寺庙——白驼寺来掌握。 白驼寺,坐落在古镇靠近湖边的一处山丘上,它的钟声,不仅仅是僧侣们修行的伴奏,更是全镇百姓生活的节拍器。每当晨曦初露,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那深沉而悠远的钟声便悠悠响起,穿透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中的居民。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这句古老的禅语,伴随着钟声的每一次回荡,仿佛在给古镇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安宁与希望。每天凌晨五点,白驼寺的大钟便会准时敲响,那是一种独特的节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重复两遍,总共一百零八声。这一百零八声钟响,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每一声都敲打着古镇百姓的心弦,提醒着他们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勤劳的古镇百姓,似乎被这钟声所赋予了力量。他们纷纷起床,披上晨露微湿的衣裳,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男人们或挑着担子走向田间,或扛着工具走向工坊;女人们则在家中忙碌起来,生火做饭,缝补衣物。孩子们也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向学堂。整个古镇,在这一刻焕发出了新的朝气,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希望的气息。
这日复一日地敲钟,却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维持这座古钟的运转,古镇百姓们自发地承担起了责任。每年老历年之前的几天里,白驼寺的大和尚便会带着年轻的和尚们,挑着箩筐,挨家挨户讨要“敲钟米”。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每户人家都会慷慨地奉上一升大米,约莫相当于现在的一公斤左右。这些大米,汇聚成了古镇百姓对白驼寺的感激与敬仰,也凝聚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当年的古镇是一座繁荣的商业码头,商业兴隆,仅饭铺就有上百家,每年有超过200户居民向寺庙敬奉“敲钟米”。
就这样,白驼寺的钟声与古镇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些被钟声唤醒的清晨,那些伴随着钟声劳作的日子,都深深地刻在了古镇百姓的心中。即使岁月流转,时光荏苒,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却如同那悠远的钟声一般,永远回荡在古镇的天空。
二、张古佬的打更声
在1943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5月的一个星期里,与百禄古镇相距20多公里的南县厂窖镇,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惨案。侵华日军在那里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短短一周内,超过三万名无辜的中国军民惨死。这消息像一股寒风,迅速吹遍了周边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百禄古镇。
百禄古镇的居民们听闻此讯,惊恐万分,纷纷收拾家当,逃离了这个曾经祥和与繁荣的地方。一时间,古镇变得空荡荡的,仿佛被遗弃的孤岛。就连白驼寺内的和尚们,也一个个悄然离去。清晨,那曾经悠扬而庄重的钟声,再也听不到了。
时光荏苒,一年多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败退,那些逃难的商户和百姓们,又陆陆续续回到了这个久违的家园。古镇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烟火气再次升腾。但遗憾的是,白驼寺的钟声,却再也没有响起过。
这时一位名叫张古佬的老人,走进了古镇人的视野。他住在百禄古镇的后山上,离那座寂寞的白驼寺不远。张古佬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镇上的人只知道他的这个绰号,至于他姓甚名谁,却几乎无人知晓。据说,他曾经是个军人,战败后落魄至百禄古镇。
张古佬每日以售卖亲手制作的白粒丸为生。那白粒丸,晶莹剔透,口感细腻,而且价格实惠,深受镇上居民的喜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白粒丸小贩,却突然肩负起了古镇打更的重任。
每当夜幕降临,张古佬就会放下他的白粒丸担子,拿起那面古老的铜锣,沿着古镇的青石板路,一圈又一圈地行走着,敲打着。他的打更声,清晰而有力,穿透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也敲进了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在老历年之前的几天,张古佬还会像白驼寺的和尚们一样,挑着一担箩筐,在古镇挨家挨户地讨要“打更米”。每户人家都会乐意地献上一升大米,只为能在这没有手表、没有时钟的年代,依然能精准地掌握早上起床的时间。
至于张古佬是如何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依然能如此精准地掌握时间打更的,这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他心中有一杆无形的秤,能衡量出时间的重量;也有人说,他每晚都会仰望星空,从星辰的变换中读出时间的流转。但无论真相如何,张古佬的打更声,已经成为了百禄古镇老百姓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三、郭泰昌掌握时间的“神秘法器” 在古镇的记忆中,郭泰昌布庄藏有一件计时的“神秘法器”,据说是郭家世代相传的宝物,能够精准地测量时间。这件法器名为日晷,然而,由于“晷”与“鬼”谐音,古镇的百姓们亲切地将其称为“日鬼”。更有甚者,流传着更为神奇的传说,称郭老爷子能将时间收纳于法器之中,待到需要之时,再将其释放出来。 郭泰昌布庄的郭老爷子,是那个时代创新与潮流的化身。他招揽生意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在商铺的后方,紧邻湖泊之处,他精心修筑了十余级的麻石码头,后院则种植了柳树、桂花树等,使得十里八乡的乌棚船都愿意停靠于此。因此,郭泰昌布庄总是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其人气远超其他商铺。 更令人惊奇的是,郭老爷子紧跟潮流,竟在店内摆放了一台手摇式留声机。悠扬的音乐与轻盈的布匹交织在一起,为顾客在选购布料的同时,带来了一场场听觉的盛宴。此外,自行车、鹅绒被子等在当时尚属奢侈品的物件,也在他的店里悄然亮相,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 那件掌握时间的“神秘法器”——日晷,其实是一块比圆形石磨稍薄的圆盘石头。圆盘上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中央则插着一根金属针。当太阳照射到金属针上时,会在圆盘上投下影子,只需根据影子的位置,便能准确地判断时间。 每当郭老爷子使用日晷测量时间时,整个百禄古镇都会沸腾起来。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更是奔走相告:“郭泰昌布庄要用法器捕捉时间了,大家快来看啊!”一时间,郭泰昌布庄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观众,大家都想亲眼目睹这一神奇的景象。 只见郭老爷子将一张大八仙桌置于店铺前,桌上用木盆盛满水,以调节八仙桌的水平位置。待水平调准后,便将木盆拿走,然后将那个像石磨一样大小的“法器”抬上桌。接着,他用一个巴掌大的指南针校准法器的方位。一切准备就绪后,郭老爷子便根据法器上那根金属针的影子准确报时。当针的影子落在“子”上时,针影上下竖立,那便是12点;若针影斜了,落在“丑”上,那便是下午1点。 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奔走相告:“中午12点了!中午12点了!”这也是古镇除了白驼寺敲钟报时外,另一种准确计时的方式。 大约在1935年,郭泰昌租商船前往汉口进货,批发布匹。在返回时,他顺道购回了一口需要上发条的挂钟。这口钟上一次发条能走三天,并且每到整点就会自动鸣响。 这也是百禄古镇的第一口挂钟。郭老爷子将这口钟悬挂于店铺之中,使得古镇的老百姓都能前来观看准确的时间。 后来,同泰布庄、久昌布庄以及德义生南杂铺也分别从汉口购回了挂钟,并悬挂于各自的店铺之中,以方便古镇的老百姓看时间。 尽管古镇有了这么多挂钟,但这些老式挂钟的精准度并不高。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出现时间偏差,有时甚至会因为忘记上发条而导致偏差更大。这时,还是得依靠郭泰昌老爷子的计时法器——日晷。每隔一段时间,古镇上的几位老板们便会相约将自己家的挂钟抱到郭泰昌家聚集。他们使用郭老爷子的日晷测量出准确时间,然后再将各自的挂钟统一校准,再抱回家挂上。 解放后,随着手表、挂钟、闹钟以及电子钟的普及,郭老爷子那捕捉时间的法器——日晷,也成为了古镇老百姓们心中永恒的回忆。(2025年1月20日,于百禄桥照相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