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79|回复: 0

失散的红军何之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9 2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河 于 2025-3-16 12:42 编辑

                                                       失散的红军何之逊

  内容摘要:这篇文字是讲失散的红军何之逊的故事。何之逊年轻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是安乡县农民运动一员干将,“马日事变”后,他被迫离开故乡寻找党组织,投奔贺龙领导的洪湖游击队,后在战斗中与部队失散,也离开了党的组织。像一只孤雁,漂泊度日,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得以回乡。

何之逊1892年1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大鲸港镇西城垸,1972年病故。他是大革命时期安乡县农民运动的一个名人,又是失散的红军人员。

一、书香子孙,豪爽江湖

何氏祖籍是由安徽庐江郡搬迁至江西安福,再迁移到安乡县的。何之逊的祖父何崇本是书香门第。何崇本有长子何养典,青少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也习练武术,成年后办过私塾和武馆,中年过世。次子何养模,清末秀才,留学日本获法政大学毕业证书,辛亥革命参加攻克荆州有功,是民国时期军政界任职的大地主。幼子何养训,就读私塾后务农做生意。

何之逊是何养典的次子,他有三兄弟,青少年时期都入私塾求知文理和学练武术。兄长何志荣务农,中年病故,弟弟何志贵,开“何聚泰”商行,在县城经营竹木生意,是安乡县竹木商会会长,生意兴隆后,购买田地。三兄弟只有何志贵一个儿子何以钧,何以钧也只有一个儿子,因此,族长何养模将何之逊三个兄弟的唯一孙子取名“立三”,期望为何之逊三个兄弟立门户。

何之逊居住在安乡县大鲸港镇五合剅村,务农兼做小生意。原配妻向氏,育有二女,大女叫大春英,嫁伍银初在安庆村务农,小女叫小春英嫁李世寿,在五合剅村务农。后娶雷氏为妻,老年收黄家一女为继女,取名何美元。

何之逊中等身材,体质健壮,爱好练功,墙壁挂着厚厚的纸张,每天练习用拳头重击纸张,使纸张掉落,他有武功。他有一副有时严肃认真,有时和蔼可亲的面孔。他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广交朋友,人脉关系甚好。附近乡村农户有难事,他都鼎力相助,有难解的纠纷,都请他出面,纠纷顺利得到调解。在群众中有威望,江湖义气十足,每天都有很多朋友来家中畅所欲言。他的良好为人,使他后来成为安乡县农民运动的一名重要干将。

二、接受新思想,加入共产党

1926年6月,陶季玉受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同周小康、周裕岳、刘绍锋等人回安乡县开展工农革命斗争。10月初,组建中国共产党安乡县特别支部,陶季玉任书记,周小康、熊珊、刘绍锋为支委,特别支部1927年初升格为中国共产党安乡县委员会,委员增加林承恩和刘正俗①。

陶季玉1926年上半年在北平由何之瑜(何养模的长子,1921年底加入共产党)介绍参加共产党①。何之逊是何之瑜的堂兄,他早已知何之瑜在北平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了共产党。陶季玉回安乡后,经何之瑜的介绍与何之逊认识,二人一见如故,交流很融洽。通过陶季玉介绍,何之逊又与周小康相识。周小康是安乡羌口人,家庭富裕,何周两家,族人间早有往来,只是周小康在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何之逊不认识周小康。俩人见面后很亲切,交往频繁。郭理丞家居大鲸港,在安乡县立第二高小(校址老书院)读书,与周小康和周裕岳同班,1924年毕业以后,周小康和周裕岳到长沙协均中学就读,郭理丞因家境比较困难,就在家里读私塾和种田。1926年周小康和周裕岳等四人回安乡县筹办县工会和农民协会,邀郭理丞参加,郭理丞见他们是相好的同学,加上对当局的黑暗统治早就很不满,马上答应参加。郭理丞经周小康和周裕岳介绍于1926年11月16日加入了共产党。何之逊和郭理丞的家都在大鲸港,相距只有一里路,从小就是好朋友。何之逊看到当时社会上很多不平之事,早有变格之意。何之逊和他们相处接触了新思想,在陶季玉和周小康的启发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之堂弟何之瑜和好友郭理丞都是共产党员的影响,何之逊决定申请参加中国共产党,由郭理丞和周小康介绍,得到党组织批准,在大鲸港庄严宣誓②。

三、投身农民运动,任自卫军部长

1926年10月中旬,安乡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11月9日,在周裕岳家召开工农骨干会议,参会人员有陶季玉、周小康、周裕岳、樊哲焕、郭理丞、何志琳(何之逊堂弟,何养模胞弟的次子)七人。会议选举了领导成员,决定大力发展农民协会会员,成立各区乡农民协会,确定郭理丞、何志琳回各人住地筹备组织乡农民协会。三天后,何志琳在七家垸成立“安乡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第一区第一乡筹备委员会”,何志琳任委员长。郭理丞回家后找到好友何之逊,商量确定广泛发动群众,根据上级精神,选择对象的条件有两条,一是要有点知识的,二是在社会上稍有名声的。通过亲串亲,邻串邻,大力发动,只有三天就吸收了500多名会员。报经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批准后,随即成立“安乡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第一区第二乡筹备委员会”,县里颁发了一颗圆形图章,何之逊任委员长,郭理丞任副委员长。由于能力突出,在社会上影响力大,何之逊很快受到重用,11月中旬调县任职,郭理丞接任他的职务②。

在广泛的发动下,安乡农民运动很快就组织起来了。1927年2月,安乡县召开各区、乡农协负责人会议,正式成立安乡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选举张鹤楼为委员长,周裕岳为副委员长,周小康为秘书长,何之逊担任农民自卫军的部长,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③。周小康协同何之逊开展全县农民自卫军建设②。何之逊以农民身份成为了县农协会领导成员之一。县农民自卫军机关设在县城天主教堂,有75个乡农协的农民自卫军组织。自卫军队员佩有“中国农民自卫军”的符号,每人有一杆梭镖、一把大刀或齐眉棍。农民自卫军从国民党团防和散兵游勇中缴获或接收了100多枪支,成为安乡第一个红色军队组织。何之逊领导全县农民自卫军近万人,在农村放哨、开会执勤、打击土匪恶霸②,日日夜夜不辞劳苦,为农民运动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民众中威望很高。

四、“马日事变”,急速应变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高潮迭起。安乡的农民运动亦是热火朝天,迅速发展。四月十二日,风云突变,国民党发起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农民运动被镇压。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强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群众,当日电报代日韵目为“马”字,故称“马日事变”。

“马日事变”的同天,安乡国民党右派县长易凤祺与张玉龙勾结密谋,制造了安乡县的马日事变。张玉龙(土匪头目)原是县团防局大队长,伪装革命成为县工人纠察队副总指挥,掌管武装实权,与反动县政府密谋,在官垱制造了血案。易凤祺在革命运动兴起后伪装合作,谎报川军进攻官垱②。1927年5月21日早上,中共安乡县委书记、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陶季玉在县城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抗御川军的两条决定,会后陶季玉、张玉龙和何之逊商议了军事行动的具体部署,随即陶季玉和农协会秘书长周小川,同张玉龙率领县团防队和警察士兵,乘船赶赴官垱,抵御川军。船到达官垱靠岸,陶季玉离船上岸时,张玉龙趁陶季玉不备,开枪杀害了陶季玉。周小康临危,急速跳河,潜水脱险。从官垱逃避回来的南堤拐农民自卫军中队长张凤翘,在途中忽见一支队伍,约有数百人,前面有一面鲜红的镰刀斧头旗开道。为首的一人腰挂短枪,步伐稳健,他就是农军部长何之逊。张凤翘赶快喊道:何部长出大事了,张玉龙反水叛变,杀害了陶季玉和周小川等人,在官垱正等着你。何之逊说,他们和川军勾结,我们上大当了。吩咐农军赶快撤走,等候通知。何之逊也急忙赶回县城④。

五、奔赴贺龙部,激战中失散

在一片血雨腥风中,安乡大革命运动形势骤变,反动势力猖獗。国民政府悬赏四千元大洋捉拿何之逊③,他逃离了安乡。清乡队捉到了郭理丞,对他说“郭理丞,你今天带我们去捉到了何之逊,可保你的性命”。把他带着从五合剅经东南洲、千弓山、沙河口、大鲸港,回县城走了一个大圈,人未捉到,仍将他收监。后来他家花了500光洋给伪县长熊士炎,送了一件纺绸长衫给清乡队长李清平,才免一死,坐了三年零四个月的牢,至1931年10月才放出来。何之逊先是到湖北公安县新口,在有一万亩的莲湖里看莲子,以管账先生作为掩护,仍在坚持革命工作。常有上级党组织派人来指示何之逊的工作。后来被公安县的“挨户团”(反革命组织)发觉,派很多武装人马到这里抄家抓人,何之逊很机智,很快察觉了他们的行动,马上拿一把锄头,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装着急急忙忙到田里开沟放水的样子走开,乘机迅速逃跑,躲过了追捕。不幸的是他走后,他住户的两个儿子惨遭杀害,那里40多户人家的房子被烧了,还杀了20多个共青团员③,非常的凄惨。

何之逊在公安县避难逃跑后,到汉口找党组织,最后辗转到洪湖,参加贺龙(元帅)领导的洪湖游击队(后整编为红二军)。1929年,他与生死之交的老朋友周小康(时任中共鄂西特委)又战斗在一起了。何之逊在洪湖游击队,赤胆忠心为革命,借助强健的体质和苦练的武功实力,在同敌人的战斗中每次都表现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他是一位双枪手,双枪中有一支手枪,就是由于他的勇敢善战,由贺龙奖励的。在一次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中,敌强我弱,牺牲惨重,他在死人堆中爬出来,从此与部队失散,到处躲藏。那把珍贵的手枪,在逃避敌人封锁线时遗失。

六,漂泊多年,抗战回乡

何之逊离开安乡10多年,除在洪湖游击队战斗外,都是漂泊在湘鄂边境内,到处做又苦又累的临时工生存,甚至做乞丐讨饭度日,因为他是当年被国民政府通缉的要犯,不敢回乡。一直到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后的1937年,他才回到安乡老家。虽然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他没有搞过自首,更没有做过任何有损党组织的事。为了生存,经亲友的资助,他在大鲸港的小湾上,做扎花和竹木生意,周围民众热心支持,那些江湖上的朋友也鼎力相助,生意尚可。

新中国成立后,何之逊由原中共安乡区工委委员孟觉(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同志,1929年入狱坐牢3年多)②推荐,按地下党员安排在常德蒿子港供销社工作。解放初期,对地下党员有严格的审查,很多需要重新登记,有不少地下党员被劝退。何之逊由于离开党组织时间比较长,后被作为脱党人员处理,再一次离开组织,他又回到安乡县五合剅村,五合剅村按五保户对待。

七、历经坎坷,信念不变

何立三1959年大专毕业后,分配在湘西自治州水电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11月回安乡探亲,看望二嗲何之逊,对他说“文化大革命”前4个月,州水电局党组的两位领导介绍我入党,因为我读书时的经济是三嗲供给的,你闹革命,无钱供我读书,所以按组织的规定依经济供给填写家庭成分,我是填的三嗲的地主成分,党支部讨论时,有人说我对剥削阶级家庭的认识不深刻,党支部确定暂停表决。二嗲说,没有入党,是坏事,也是好事,避免了“文化大革命”的残酷批斗(我1983年终于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何之逊向何立三还讲了一些洪湖游击队的事,特别提到与周小康①(原中共安乡县委委员,后为中共湘鄂边特委书记)的亲密关系,讲他俩在安乡县和洪湖游击队的革命工作中配合默契,讲到夏曦(担任过中共湖南、浙江省委书记,当时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在湘鄂边执行王明“左倾”路线,杀害了周小康(后定为烈士)和段德昌(红6军军长,彭德怀元帅入党介绍人,后定为烈士)。讲到这些悲惨往事,何之逊特别气愤,当说到周、段二人含冤死亡时忍不住泪水直流,看得出他对生死之交战友的永不改变的情谊,对祸害红军的左倾路线深恶痛绝。但是,他仍然相信共产党,他说,历史会有认定。

历史果然给了他“说法”。1972年之前,何之逊健在时,中共安乡县委办公室曾多次邀请他座谈安乡大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的情况。按党的政策,何之逊属于失散的红军人员,县人民政府每年派人送生活补贴费到他家中。改革开放后,原中共安乡区工委书记高云霞,在参加安乡县党史收集资料时,同何之逊的孙子何立三多次谈到何之逊在安乡大革命时期的事迹。

八 、落墓故地,精神永存

何之逊1972年阴历6月初6病重,召唤晚辈到家后不久,逝世于安乡县大鲸港小湾上(属五合剅村)租住的一间茅屋里,享年80岁。因为他的独孙何立三远在湘西自治州工作,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又恐耽搁他的工作,家人和亲戚朋友没有通知他。何之逊由住在他家邻近的两个女儿,即何立三的两个姑妈办理丧事。何立三没有见到他的二嗲最后一面,令他终身抱憾。后来他将二嗲和三嗲合葬在他的故土,大鲸港镇五合剅墓地,并为他们树立了墓碑。何之逊虽然已逝世半个多世纪,但他仍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何立三回忆说:想起儿时,二嗲教诲他,做乖伢儿,要刻苦读书,尊敬先生,友好同窗,不欺弱,不畏强,要忠诚厚道,不虚伪。他参加工作后,二嗲叮嘱,服从组织,听党的话,脚踏实地,好好为人民做事情,忠于党,忠于人民。二嗲教导他做人的准则,他那严肃的容貌,慈善的心灵,独特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永留我的心中。

怀着对何之逊的尊敬和怀念,写下这篇文字。何之逊在廿世纪二三十年代舍身为革命,向反动势力作斗争,他的革命精神永存于世。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斗争故事,教育后代记住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的生命和献血换来。

2025年3月14日

主要参考资料:

①、中共安乡党史办著:《中国共产党安乡县历史》24、25、29、41、138、155、18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②、中共安乡党史办著:《安乡人民革命史》20、29、119、120、121、124、125、126、40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③、安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乡县志》113、644页,新华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④徐兴华著:《书院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187至192页,2021年7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 16:17 , Processed in 0.0358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