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5-4-1 17:13 编辑
两位“冤家对头” 封侯常德的故事 三国时期,关羽、吕蒙名气很大。前者是刘备手下大将,曾因帮曹操斩颜良,解白马之危,曹操奏请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封地在今汉寿县。后奉刘备之命镇守荆州(辖武陵郡)。此时,吕蒙继周瑜鲁肃逝后为东吴大将,他乘关羽北攻曹操之机,夺取了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位于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被吴将斩杀而亡,时年59岁。孙权大喜,封吕蒙为孱陵侯(食邑包括今安乡,南县地域)。但封爵尚未下达,吕蒙就疾发而逝了,年仅42岁。 这两位历史人物,生前叱咤风云,身后享誉却截然不同。按说吕蒙爵位属县级,要高于关羽亭级(相当村级)。但由于功成即逝,在后世便默默无闻了,但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见《毛泽东读书笔记》103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若非此论,人们就只能从史书中查阅其所以然了。 关羽身后享誉则是红极至今。高至武圣,并列文圣孔子。而且不断神化,据常德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自此,“始奉有定号,海内遵行,塑像皆以冕旒”。清朝戴在关羽头上的光环多达20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关圣大帝”,并且制订了统一的祭祀《祝文》,神化褒扬无以复加。关羽就是如此被封建统治者抬进庙堂神而化之的。以致“京师、直省、巨镇、穷村无不庙之。”因而,不少地方为他建祠立庙,引得人们焚香秉烛,顶礼膜拜。在常德城就建有一座宏大的关帝庙,此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被火毁,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建,为表达对关羽汉寿亭侯的尊敬,将庙殿至下南门的街道改名为汉寿街,原庙址在今尚存的消防队旧瞭望塔处。少年时与儿伴去游玩过,虽殿堂破旧,加上日机轰炸部分损毁,但关羽及关平周仓塑像,仍是威武壮观,朝拜者也不少。如果此建筑保存下来,可能成为一大可观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