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8|回复: 2

难忘那缕乡思与乡愁 ——品读陈作耕先生《耕园集》之“别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兰居士 于 2025-3-31 20:28 编辑

钟兴珉
                   难忘那缕乡思与乡愁
          ——品读陈作耕先生《耕园集》之“别故乡”
                           
    《耕园集》,收录了陈作耕先生从2013年至2024年近300首诗词。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有50多首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乡思与乡愁。
乡思与乡愁,有人把它比作是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它牵着人的灵魂回到记忆的深处、记忆的起点。这种情结,常常构成了人类最动人的精神寄托。
      陈作耕先生的乡思与乡愁,不单纯是怀旧而是那种血肉与故土、时光与记忆发酵出来的怅惆和不舍。
     下面,我就以陈作耕先生《耕园集》中的三首诗词来谈谈我的肤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诗家特别是陈作耕先生批评指正。
      一、七绝《别故乡》:朝辞澧水艳阳天,车驶南疆半日还。
                                      窗外寒山飞逝去,心牵南北两家园。
    这四句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离乡途中的复杂心绪。诗人那一缕难以割舍的乡思与乡愁,通过时空交错与心理矛盾得以深刻呈现。
   第一句“朝辞澧水艳阳天”,以乐景写哀情:艳阳高照的明媚反而强化了离别的不舍。“澧水”,作为地理意象,瞬间唤起读者对湘楚文化的联想,使乡思与乡愁这种具象化为一条滋养生命的河流。次句“车驶南疆半日还”的“半日”二字极具张力,既写现代交通之迅捷,又暗含心理时间之漫长——物理距离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却永远横亘。这是一种在明媚启程中,表现出的那种暗涌的离愁。
    “窗外寒山飞逝去”,以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现时空转换。这里“飞逝”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物,更是与故乡共处的时光。“寒山”的这个“寒”字温度感与首句“艳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暗示了诗人从温暖的故土驶向未知的寒处。而“心牵南北两家园”的“牵”字,生动呈现了游子精神被牵扯的状态。新家园的“南”与旧家园的“北”在诗句中形成地理对峙,这种空间张力正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就是这种在动态旅程中,表现出那种对故乡依依不舍的凝望
    末句“两家园”的表述尤为深刻,它揭示出当代人在迁徙中的那种文化认同危机。诗人不是简单地怀念故土,而是陷入了新旧两个情感坐标的牵扯之中。这种乡思与乡愁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思乡,升华为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安放那缕乡思与乡愁的哲学思考。
    双重家园中的那种身份,在《别故乡》这首短短的四句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诗人通过"艳阳、寒山"的冷暖对比、"辞”与“牵"的动作矛盾以及"半日”与“飞逝"的时间悖论,给读者构建出一种多维度的乡愁空间。诗人的难舍之情,最终凝聚在对"两家园"的平等牵挂中,这种辩证的乡愁观,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意义。
    二、《七律·闲居》:最爱休闲到朗州,故人何必问缘由。

                                  朝行北岭苍松下,暮钓西江古渡头。
                                  常往诗墙寻雅兴,偶同村叟酌山楼。
                                  长空听得南飞雁,知是桃源又一秋。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意象选择和情感铺陈,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故土朗州的眷恋与热爱。这种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重点欣赏:
(一)、故土作为精神归宿的认同
      首联"最爱休闲到朗州,故人何必问缘由"。这一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了情感的核心。“最爱”二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而“何必问缘由”的洒脱反问,暗示对故土的依恋已深入骨髓,无需什么解释。这种无条件的热爱,正是诗人将故乡视为灵魂栖息地的体现。
(二)、日常场景中的文化根脉
      颔联与颈联通过四组典型意象,构建起故土的文化记忆:
     “北岭苍松”,这里“苍松”也可理解为苍劲的古树。它象征故乡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朝行”于“苍松”之下,暗含了对故土那种精神的承继。
    “西江古渡”,黄昏垂钓的古老的渡口。这里既指物理空间,更是连接往昔的时间隧道。这些,均承载着历史的沉淀。
   “诗墙寻雅”,常德诗墙作为中国现存最长的文化碑刻,诗人于此“寻雅兴”,实则是与故土文脉的对话。
   “偶同村叟酌山楼”,这种与乡野老者的对饮,凸显对乡土人情的热忱。读者通过山楼小酌的质朴画面,可以品读出诗人笔下传递出的那种对淳朴生活方式的无比热爱和珍视。
    诗中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诗人乐享其中,显示出对故土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深度认同。
   (三)、时空交织中的永恒眷恋
    尾联“长空听得南飞雁,知是桃源又一秋”具有多重意蕴:
   “南飞雁”的意象既点明季节更替,又暗喻游子归巢的自然律动,与诗人选择回归故里的行为形成呼应。
   “桃源”,作为常德的地理文化符号,在这里被诗人赋予双重意义:既是实指故乡的风物,又象征诗人心中永恒的净土。
    “又一秋”,这是时间表述。在岁月流转中凸显情感的永恒——无论多少个春秋轮回,对故土的眷恋始终如一。
(四)、隐逸情怀下的坚守
   全诗表面写闲居之乐,实则暗含深层的文化坚守:
   “朝行、暮钓”、可以理解为是种寻诗饮酒的隐逸生活。这,也可以说是对都市喧嚣的主动疏离。
   诗人选择“古渡”、“山楼”等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场景,暗示诗人通过回归故土来守护正在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
   尾句以雁识桃源,揭示只有扎根故土,才能获得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这也是诗中的“知”的顿悟)。
   经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故土的热爱,已把那种简单的乡思与乡愁范畴,上升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自觉选择。在“北岭苍松”的坚韧与“西江古渡”的沧桑中,在“诗墙”的文韵与“村叟”的质朴间,诗人成功地完成了自我与故土的精神同构。这种情感的不舍,本质是对中华文化中“根性意识”的诗意诠释——故乡不仅是个地理坐标,更是安顿心灵的文化原乡。
三、《鹧鸪天.访沙河口》:
      故地悠悠觅旧踪,当年沃野尽葱茏。难忘闸口河鱼美,最爱平湖菡萏红。      人事杳,屋场空。残堤衰草老梧桐。深秋暮色添惆怅,何日乡村改旧容?
    这首《鹧鸪天·访沙河口》词,通过今昔对比与意象选择,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失落。词中情感我们仍分层来进行品读:
(一)、追忆中的深情
    上阕以“故地”、“旧踪”开篇,直奔返乡主题。“沃野葱茏”、“河鱼美”、“菡萏红”,这三个明快意象,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图: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清雅的荷塘。这一些既是实景描写,更是诗人对故乡精神家园的理想化投射。“难忘”、“最爱”等直抒胸臆的词汇,强化了诗人记忆中的美好与珍视。
(二)、现实中的破碎
   下阕“人事杳,屋场空”,这两个小句如同镜头骤转,用极其短促的句式和“杳”、“空”这样沉重的字眼,展现出一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冲击。由“残堤”、“衰草”、“老梧桐”组成了一组衰颓的意象群:残破的堤岸暗示保护不再,枯草象征生命力的消退,老树则成为时间无情的见证。这些意象与上阕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构成了词眼“惆怅”的视觉基础。
(三)、时空交织的怅惘
   “深秋暮色”,既是实写访旧的时辰,更是心理时间的隐喻——人生之秋叠加日暮时分,     这种双重黯淡强化了情感浓度。末句“何日乡村改旧容”的诘问尤为复杂:表面上看起来是期待故乡新貌,深层却暗含了对记忆原貌的固执坚守。“改旧容”三字实则透露出诗人真正的内心矛盾——既渴望摆脱眼前破败(的景象),又害怕记忆中的故乡彻底消逝。
   全词以“觅”始,以“问”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情感结构。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本质上是对自我生命根源的追寻。这种情感在城乡剧变的背景下,具有超越个体的时代共鸣。
   陈作耕先生难以忘怀的的这一缕乡思与乡愁,在其它诗词作品中均有体现,如《回故乡会友》、《故乡鸟儿洲》等。当然,陈作耕先生的这一缕乡思与乡愁,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对故土的怀念,掺杂着对时间本身的一种念想——我们想回去的不只是某个地方,更是永远无法重返的某个时刻的自己。
   祝愿陈作耕先生带着这份对家乡故土永恒的眷念,继续在文化艺术这方田园里不懈耕作,从而收获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5-3-31 22:01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感谢史老点赞鼓励,祝您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4 06:45 , Processed in 0.0312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