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4|回复: 0

烟雨寻宋玉: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叩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9: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城头山视窗 于 2025-4-3 09:22 编辑

烟雨寻宋玉: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叩问

       文/易宗明

清明将至的澧水之滨,太阳才露头便躲进了青灰的云纱之中。乍暖还寒,好在朋友车上余有一件夹克助我穿行烟雨之中。澧县澧州屈原学会在屈原广场举行了拜谒活动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临澧,去烟雨里寻找一个被岁月风化的名字——宋玉。道水河畔的柳丝蘸着水汽,恍惚间竟像是楚辞里飘出的墨痕,将我们的脚步引向两千年前的苍茫。
正辨明真伪:“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宋玉墓葬于澧州道水河畔之谜,至此才彻底解开了疑团。

这方高冢分明是座文化火山,岩浆在时光中凝固成黑色的叹息。《安福县志》记载的“十里书声”化作田间散落的残碑,曾经承载《九辩》墨香的竹简,是否已化作春泥护着新栽的油菜?触摸着冰凉的断碣,突然懂得何为“萧条异代不同时”——那些被风雨侵蚀的铭文,恰似楚辞在后世文脉中渐次模糊的注脚。
水云深处的文化基因

后人为了怀念宋玉,遂立碑、筑城、修庙祭祀。宋玉住过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泛舟湖。

“魂兮归来哀江南”。放舟湖面浮着细密的雨脚,恍若宋玉当年停棹时未干的墨滴。传说他正是在这方水域完成《楚辞》的编撰,将屈原的《离骚》与自己的《九辩》合为双璧。此刻乌篷船划过的地方,是否还沉淀着楚地巫风与中原雅言交织的韵律?看花山上的杜鹃开得正艳,让人想起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咏叹竟萌发于春日的花影——或许真正的文人,总能从绚烂中看见萧瑟的预兆。
在九辩书院遗址,仿佛有丝丝细雨正顺着新砌的仿古飞檐滴落。清咸丰年间的捐资碑记与智能手机的闪光灯同处一框,构成奇异的时空叠影。在望城街道楚城社区,展厅演示着启蒙前祭拜古礼,稚童们认真模仿的模样,让人想起《风赋》里“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隐喻——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恢弘的叙事,恰是这般细小的仪式在血脉中流转。
湿地新柳中的文化重生

道水柳林湿地公园里,宋玉文化广场的汉白玉塑像沐风而立。设计师用现代语汇解构楚辞意象:不锈钢材质的《九辩》篆书在水幕中流转,全息投影让《招魂》的巫祝之舞与街舞少年隔空对话。这让我想起临澧一所中学正在排演的《宋玉传说》校园剧,孩子们用塑普念白演绎着“阳春白雪”的典故,竟有种天真烂漫的和谐。

归途中回望宋玉城遗址,无人机镜头下的考古探方宛如大地袒露的掌纹。考古队长介绍新发现的战国竹简时,眼睛比探照灯还亮。我想起澧县屈原广场的晨练老者,他们打太极的招式里依稀带着《九歌》的韵律。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的标本,当小学生在宋玉墓前吟诵“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那些沉睡的楚简文字,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抽芽。

离别的车轮碾过湿漉漉的207国道,车载广播突然飘出用电子音色改编的《楚辞》吟唱。雨刷器摇摆的节奏里,我仿佛看见宋玉的青衫背影——他正从放舟湖的烟波中转身,将一卷竹简递给玩着无人机的少年。道水河依旧东流,带着古老的平仄奔向数字时代的海洋,而两岸的文明,永远在毁灭与重生中生生不息。
mmexport1743643159120.jpg
mmexport1743643149955.jpg
mmexport1743642959042.jpg
mmexport1743643205233.jpg
mmexport174364295008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4 06:39 , Processed in 0.0321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