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老话常德》征文之:
常德的故事
常德:古称武陵,位于湘北;武陵山下,洞庭西侧。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历史文化名城之称。今有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顶桂冠于一身。就连故事按近廿个类别,类类多多,不胜枚举。此话一二,以飨阅者。
一、常德由来,事关远古尧帝。
话说当年,沅水南边这里有座山,名字叫枉山。山上住了位先生,叫善卷。善卷先生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免费教育农家子弟。他行善积德、造福乡梓,远近闻名。尧帝闻之,前往拜访。等一犁耕到头,把黄牛放到山上吃草去了,善卷才对尧帝说:“谁都知道水牛耕田比黄牛好,但我只有黄牛,没有水牛。你刚才问我时,黄牛正在辛辛苦苦为我耕田,我怎么能说出让黄牛伤心的话来呢?”尧帝十分感动。尧帝还向善卷垂询“善德之治”的国策,并想把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谢绝,从此隐居。后来,人们便把善卷生活过的“枉山”改为“德山”。以纪念其德高望重,万世流芳的品德! 在著名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其由来有着清晰的记载。在汉代的时候,就将临沅置县,古代称它为武陵,别名称作柳城,根据科学家的考证之下,宋朝才开始真正称为常德。在北宋时代,徽宗下令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这个含义是由于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这就是常德的来源。 《老子》中出现过“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并且开设过独树一帜的“善德文化” 说明常德的名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教导人们常怀善德、秉公正。这种文化传统为常德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明朝时,今湖北公安县出了个著名的文学家袁宏道。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反对当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弟创立文学史上地位甚高的"公安派",风扉一时。他笔下的《游德山记》称: “江上望山如卷石,微见菁林。已薄岸行,得委巷,崖绿翳日,有丘焉,如覆铛,树蔽之,根狞狞若瘦臂。拿石而上,两峦之凹为涧,前则茉莉夫人鬼宫道也,塔院踞涧后,负高峰而面层壁,葱菁多古树” 得到他的称赞,也是难能可贵。作品语言清新明快,飞速传颂于世,是继《桃花源记》后的又一著名佳作。常德也因此名扬海内外。
二、辖区置县 吴帝现场拍板。
话说三国时期,沅澧为东吴属地,称武陵郡。吴景帝永安癸未(公元263)时,澧水地域发生了山崩地裂现象。明《嘉靖澧州志》说是零阳山,也有人说叫嵩梁山,原名无关紧要。问题是此事惊动了东吴皇帝孙休。东吴太宗景皇帝孙休,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琳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登位后他的举措也的确是造福了东吴国,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他闻听后,亲临现场视察。目睹山崩地裂属实。他见裂处两崖对立如门,高可百余丈。孙休以为这是吉祥之兆,故下令,将此山改名为天门山,同时改武陵郡为天门郡。以零阳、溇中、充、临澧、澧阳五县属焉。这样大刀阔斧改郡置县,体现了孙休对东吴江山“地开天门,千秋万代”的期盼! 今澧水上游一座:巍峨险峻,怪石嶙峋,山势陡峭,景色绚丽,远望两峰,裂如石门者,则为三国吴皇帝所赐名——天门山是也! 这虽说的是故事,也是史志记载的历史。所提及各县,应妥妥享有历史文化古县的殊誉。
三、不拘一格,人才出类拔萃。
爷孙忠烈为社稷的车胤。《晋书 车胤传》载:车胤,字武子,南平郡人。曾祖父车浚,(做过)吴国会稽太守。父亲车育,(做过)郡主簿。南平太守王胡之以知人闻名,见到童年时的车胤,对车胤的父亲车育说:“这小儿将会光耀你的门户,可使他专心学习。”车胤勤奋不倦,学问广博,知识精通。家中贫寒,常常缺少灯油,夏天夜里就用白色丝袋装数十只萤火虫照明读书,夜以继日。等到车胤成年后,风态美俊,机智敏捷,在乡里很有美誉。桓温做荆州刺史时,召车胤为从事,因其善于辨析义理而特别器重他。推荐(他)担任主簿,补救又升任别驾、征西长史,于是显名于朝廷。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是以贫寒博学知名于世的。(车胤)又善于赏玩集会,当时每有盛会而车胤不在,众人都说:“没有车公不快乐。”仆射谢安每逢宴集的日子,就摆设筵席恭候车胤。 宁康初年,(朝廷)任命车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曾讲解《孝经》,仆射谢安陪伴侍奉,尚书陆纳伴讲,侍中卞眈伴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手执经书,车胤与丹杨尹王混选文句,当时的议论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耀之事。车胤多次升迁任侍中。太元年间,朝廷增置太学生一百人,让车胤兼任国子博士。其后第二年,朝廷讨论郊庙明堂的事情,车胤认为:“古代明堂的建制已很难详尽的弄清,况且乐的根本是和谐,礼的根本是恭敬,所以质朴与华美不同,所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既然茅屋和大厦尺度标准不相同,那么何必要遵守它的形式法度而不弘扬其本质顺应时代呢!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没有战火,然后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当时(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车胤)又升职任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为临湘侯,因病离职。不久(朝廷)任命他为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车胤说:“这是周成王尊崇周公用的礼仪。现今皇上正壮年,非年幼的成王可比,在位的丞相会稽王,怎么能做周公呢!名望和能力不及周公十之二三,并不应该如此,(这样做)必然会大逆皇上的意愿。”于是(车胤)称病不办理此事。(王国宝等人的)疏表上奏后,孝武帝大怒,而特别嘉奖车胤。 隆安初年,(朝廷)任命(车胤)为吴兴太守,俸禄二千石,车胤称病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封他为辅国将军、丹杨尹。不久,改任吏部尚书。司马元显有过失,车胤与江绩私下告诉司马道子,准备奏明皇上,事情泄露了,司马元显逼令车胤等人自裁。不久车胤身亡,朝廷非常痛惜。[size=0.8]。 车胤死后,墓葬澧水之南的新州,尚存。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澧州知州水之文举祀三贤祠,供后人祭祀敬仰。他的《囊萤夜读》的成语故事,几千年来,脍炙人口,常传不衰!多少寒门学子从中吸取营养,成就伟业! 揭杆而起的大圣天王杨幺。杨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祝家岗人,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二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南宋初,钟相起事,杨幺为首领之一。1130年2月,钟相竖起武装反抗的大旗,以湖北武陵为根据地建立政权,称楚王。农民群众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40万人,占领了武陵周围今湖南、湖北地区7州19县。南宋任命孔彦舟为荆湖南北路捉杀使,专门镇压农民起义。钟相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中计失败,被俘牺牲。钟相死后,杨幺被推为领袖,自称“大圣天王”,立钟相之子钟仪为太子。杨幺拥众20万,他根据洞庭湖地区的特点,采取“陆耕水战,兵农相兼”的方针政策,豁免赋税,发展生产,坚持斗争,在洞庭湖周围屡败官军。从1130年至1134年,南宋接连派大员率军7次围剿,都以失败而告终。1135年把抗金的岳飞主力调来镇压农民起义,还派右相张俊督战。岳飞采取“且招且捕”“恩威并济”的两手策略,经过激烈战斗,大寨被破,杨幺壮烈牺牲。 杨幺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其事迹在汉寿和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形成了许多民间故事,如《杨幺首义》《杨幺造鳅船》等。他的起义也被视为宋代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杨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南宋初年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勇于揭竿而起,推翻南宋腐败政权的决心与勇气,受到世代称颂。
这些贯穿中国历史数千年之久的故事,为常德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乡大地,增添了一层又一层风采,值得我们去记住,用最深深的情怀去呵护!热爱!欣赏!建设!让常德这块相嵌在祖国大地上的“明珠”蒸蒸日上!永创辉煌! 高家协 2025年4月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