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5-5-14 22:36 编辑
【德老话常德】名享一方的常德京剧 自古以来,常德人具有一种乐天精神,不仅表现在忠贞爱国,克难创业,与人为善上,而且表现在对戏剧曲艺的浓烈爱好上,成为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因而,常德的戏剧曲艺事业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光彩夺目。有文艺家评说:常德是湖南一个“百戏毕呈的戏窝子”。其中常德汉剧和丝弦、荆河戏人们爱看,京剧更是迷人,誉称国粹,展现了它在常德辉煌的历史源流。 清末,京剧已迈入成熟期,便有京剧班社在常德演出,时称“皮黄戏”。虽规模不大,人们感觉很新鲜,追捧者渐多,一代京剧老旦大师龚云甫便是,他成名后说:“自幼酷嗜皮黄”。 常德京剧的成就和发展,概括有以下特点: 第一、出了一位京剧大师—龚云甫。 龚云甫,名瑗,又名世祥,满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九月十三日生于常德。12岁时随祖父、伯父去北京落户,在一家玉器店学徒,20岁时已成为一位熟练的玉工。23岁时入“华兰习韵票房”玩票学老生。26岁“下海”搭班演老生。由于龚云甫扮相清瘦,貌似老妪,嗓音偏窄,先天具有女性“雌音”,故于公元1892年改演老旦,至1932年去世,演了40年老旦。红遍大江南北,盛名享誉菊坛,几乎与“无腔不学谭”媲美,凡演老旦者无不“宗龚”,门下弟子遍布,李多奎早年也宗法龚派,就是侯宝林大师在相声《改行》中模仿他那段卖黄瓜的唱腔也惟妙惟肖,既令人捧腹,又使未听过龚云甫唱腔者感到快意,可见其影响至深。 在龚云甫以前,京剧老旦剧目少,唱作呆板,多模仿老生腔调,且多似“木偶式”配角,不被观众所重视。自龚云甫改演老旦后,大力进行了改革创新,梨园界称他是“剧界革命党”。 首先是革新老旦唱腔。他弃老旦唱腔单纯模仿老生用大嗓演唱的传统,大胆吸收青衣的唱腔旋律,把旦角娇脆柔媚的特点和老生苍老遒劲的味道融为一体,加上自己先天具有的“雌音”条件,使老旦唱腔女性化,创造了老旦特有的演唱风格。例如《钓金龟》中那段[二簧原板]“叫张义我的儿……”的唱腔,就是从青衣唱腔脱胎而来。尤其是“我的儿”的收腔,运用旦角唱腔中常用的那种微微下滑的落音,使之与老生唱腔有了明显区别。龚云甫的革新使老旦唱腔曲折多变,旋律性强,且气度大方,一扫老派唱法呆板、重复、贫腔较多的缺陷,变得字句疏密相间,轻重分明,韵味浓厚,听来没有贫厌之感。 其次是念白上很讲究字韵,但又能根据剧情灵活处理不拘守旧规。由于他生长在常德,湖广音中州韵对他而言并非难事,而这又是念白必遵的规矩,但他并不完全照搬这一陈规,而是参以北京字音,显得京腔音韵更浓。他唱念音调高亢,字音清楚,字字有力,富于生活气息,很合北京人的口味,故大受观众的欢迎,演出盛极一时。 其三是龚云甫不仅以唱念取胜,而且做工面面俱到。为改变以前老旦呆板的做派,龚云甫吸收了不少青衣、花旦的身段,如《钓金龟》、《探窑》戏中出窑、进窑的舞蹈动作等。在表演上,他特重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相切合,尤善运用面部表情。梅兰芳与他同台演出,称赞他“描摹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都恰到好处,演《探母》的佘太君,一望而知是位太夫人身份;唱《钓金龟》张义的母亲,那就是旧时代民间的一位普通老太婆的样子了。”(见《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20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龚云甫在演唱上的高深造诣,提高了老旦在京剧中的地位,一改老旦当配角的局面,创老旦挑班挂头牌之先例。《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评说:“老旦在京剧中,非极重要之角色,未有以之唱大轴、压轴者,然云甫一出,老旦之地位,略与老生匹敌,虽对于谭鑫培,云甫亦不多让焉。” 龚云甫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戏德和人品极好,在梨园界中素以爱护同行著称,扶危济困传为佳话。他演戏认真负责,不论主角、配角,都能全力以赴,从不马虎,且甘当绿叶,拱托荷花,因而,不仅受到同行敬重,而且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2005年《中国京剧》杂志届满百期,评出《中国京剧百美图》,龚云甫位居第6,并刊发他当年演出的剧照,有邢克绍者作诗赞曰: 做工细腻唱新腔,老旦大轴亦先场。 莫道出身琢玉匠,菊坛奇葩一时香。
自清末就有京剧班社在常德演出。抗战期间,不少京剧艺人来常避乱,时有演出。而比较兴旺却是在抗战胜利以后,有胡姓老板在烈士街修建了一座“民众戏院”(人民电影院的前身) 。逃难留下的艺人便组建了群力京剧团,在此院常年演出。 群力京剧团在当时来讲,可谓是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戏德高雅,演技上乘,剧目繁多,加上时有路过的名角客串 ,因而,常德京剧便名享一方了。 小金少山(本名刘绍宗),是该团挑大梁的名角。善长铜锤兼架子花脸,《打龙袍》、《探阴山》、《坐寨盗马》、《霸王别姬》、《铡美案》以及李逵戏、曹操戏皆为拿手。他扮像雄气,声如洪钟,就是无钱买票站在院外“听白戏”的穷苦人也如同“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郑君麟,宗麒派,他演出的《徐策跑城》、《追韩信》、《四进士》、《扫松下书》等麒派名剧,常引得满堂彩,被誉之为常德的“麒麟童” (即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艺名) 。 吕筠秋,以花衫兼刀马旦见长,不仅扮像俊俏,而且演技精湛。《穆柯寨》、《红霓关》、 《辛安驿》、《荀灌娘》等剧目是她的拿手好戏,很受观众喜爱。 安树良,坤角老生,戏路广,表演出神入化。她演戏之认真执著,戏迷评说是“可以拼得命 ” 。 艺名七盏灯的老旦,扮相近似龚云甫。声腔刚柔相济,《打龙袍》、《甘露寺》、《钓金龟》等演出,观众大为叫好。 李迎春,是该团武生行之台柱,长靠短打俱佳。《铁公鸡》是出短打名剧,他演出以真刀真矛开打,扣人心弦,莫不为之捏汗。 陈啸兰,梅派正宗,加盟群力京剧团后,可谓把常德京剧推向了巅峰。她扮相秀美,表演雍容华贵,梅腔梅韵悦耳。她以《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为主打戏,场场爆满,此后常演不衰。不仅倾倒常德戏迷,还引得湘西北戏迷纷至沓来观看。 群力京剧团由于班底硬,观众多,不少京剧名角前来参演,如陈洪声、白玉兰、李仲林、王正屏等曾来献艺演出。 另值一道的是,在民众剧院附近(原烈士街小学处)还有一家名为“南京大戏院”的剧场,原以演北方梆子戏为主,见群力京剧团红火,也改演京剧。邀请程派青衣名家蒋婉华率团来常演出,与群力京剧团头牌梅派青衣陈啸兰唱对台戏,各出名戏绝招,引得戏迷两边轮回观看,把常德京剧事业推向高峰。 1956年,群力京剧团改建为常德市京剧团,邀请上海京剧名家高雪樵出任团长,一批很有水准的京剧艺人如邵云超、李云庭、张云昆、季尚英、王世吉、张春燕、筱长寿等相继加盟,常德京剧又跨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并且陆续招收了5批学员,不少人成为活跃京剧舞台的骨干如熊元珍、李玉贵、翦丽华、熊国芝、白展云、陈小燕,京胡学员熊宣华后来还成为享誉京师的京胡名家。 该团还注重推陈出新,新编历史剧 《血溅东王府》和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天波楼》等不仅获得观众好评,在戏剧会演中还得了奖。八个样板戏的演出大受观众欢迎,不少戏迷不时也学唱一段,很是开心。 第三、群众性业余京剧活动方兴未艾 1985年,市京剧团虽被撤销,但群众性的京剧活动仍方兴未艾。京剧爱好者自发的组织起 “票房”,自唱自演,自娱自乐。市老年大学还开办了京剧班,延聘教师白展云等授课,学者雀跃。 市委市政府对群众这种文化活动非常重视,指示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组建京剧协会。2005年5月2日成立了市京剧协会,由德高望重的王大元同志任会长、诸扬荣、邵云超任副会长。各区县(市)先后成立京剧分会。在协会的引领下票友组建多个票房,成为票友票戏的活动场所,成百上千的票友涌跃参加票戏,把群众性业余京剧活动推向高潮,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现了文明城市的魅力。 业余京剧活动的蓬勃开展,练出了人才,规范了节目,多次参与中央11频道票友竞赛大获好评,夺冠获奖;市京协还组团赴台湾、美国和日本演出,展现了国粹艺术的光彩,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活动,既交好了友谊,又有益扩大国家的影响和常德的知名度,堪值赞赏! 第四、常德京剧活动引得国内名家关注,纷来示范演出,表现在: 1、京津沪名家来常德的示范演唱,传经送宝。 第二届“德成杯”全国京剧票友演唱汇已成功落幕,国粹余音仍缭绕在常德众多戏迷的心怀,尤其是京津沪京剧名家的示范演唱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成为一种难得的高雅文化享受。常德票友受益匪浅。 天津高派名家单佑安演唱的《逍遥津》,是清末高派创始人高庆奎大师的代表剧目,其演唱特色是高亢、激愤、悲壮,善于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活动,以高亢的声腔喷放出来,加以激愤的做派,把人物演得生动壮烈。《逍遥津》中汉献帝唱的十句“欺寡人”,表达了对曹操多种迫害的怨恨,把一个身为傀儡又不甘做傀儡的心情展现在唱做之中。单先生的演唱,使人在欣赏艺术表演中领略了封建帝制的残酷性和腐朽性。有行家指出,学高派老生很不容易,其发音要高于其他老生流派,没有一副高宽的嗓子,加上艰苦的磨练,是难入高派庙堂的。 上海京剧名家李国静演唱的《贵妃醉酒》、《凤还巢》,前者是表现的宫廷贵妇雍容华贵的情调,后者是大家闺秀的声腔。把梅兰芳唱腔的醇厚艳丽,圆润甜脆,宛转含蓄,旋律优美,顺畅流利的特点尽显歌喉之中,是给常德“梅迷”票友的规范演示,难能可贵。 北京京剧名家王蓉蓉与杜鹏伉俪光临“德成杯”演唱汇,使常德蓬筚生辉。前者为张派传人,现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后者为马派传人,现任中国戏曲学院老生行教授。他们双双热情的献演了拿手好戏。王蓉蓉演唱了《状元媒》、《苏三起解》、《党的女儿》,把四小名旦之首的张君秋创立的“张派”唱腔的甜、脆、润、圆,音域宽广,高低自如特色送入观众的耳闻之中,宛如享受了天籁之音的乐趣。三出戏,前者唱得含蓄喜悦,中者唱得如行云流水,后者融民歌于京戏曲调之中,唱出了对党的厚爱,显示了国粹艺术之魅力。 杜鹏先生演唱的《赵氏孤儿》、《苏武牧羊》,使观众近距离的欣赏了马连良创立的“马派”风采。而且,这两出戏的内容皆突出了的一个“忠”字,前者忠于受人之托,后者持节忠于国家,让人们在看戏中受到了怎样做人的启迪。 2、于魁智、李胜素率团来常示范演出,大悦戏迷的盼望。 当代京剧金牌搭挡于魁智、李胜素应国家税务总局邀请,率领中国京剧院精英对全国税务工作者进行慰问演出。常德有幸是其演出点之一,选在常德烟厂大礼堂表演。于、李二位艺术家相继表演,把最为规范的绝艺献给观众,引得全场上千观众掌声不断,不少票友更是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接着随团生旦净精英皆表演了拿手好戏,令观众获得了国粹艺术美的享受。对常德京剧文化的发展是一大促进。期间,邵云超、尹焕楣代表市京协向他们表示慰问,并交流了常德京剧活动情况,他们表示感谢和赞赏。 3、金鸡报晓,国粹生辉 —省、市京剧迎春联谊演唱会观后感 鸡年即将来临,常德人己敲响京剧锣鼓喜迎新春。元月四日下午,华天酒店四楼戏剧小舞台光彩熠熠,台下有多位市级离退休老领导及德成公司总裁沈冬生与京剧爱好者坐满了大厅。在锣鼓琴瑟的伴奏声中,开启了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与我市德成京剧艺术团的迎春联谊演出活动。以李平为团长的省京剧艺术家与我市京剧票友时而联袂演唱,时而各献绝活,彩唱清唱兼融,演的精彩夺目,看的全神贯注,掌声叫好声迭起,二十多个节目,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使人们尽情的享受着京剧艺术魅力的优雅乐趣,不少人赞曰:京剧艺术太美了,又让我们过足了一回戏瘾! 此次联谊演出,有四大看点: 一是省京剧艺术家传经示范。纪瑶瑶表演的《贵妃醉酒》一展梅派的扮妆雍容华贵,表演中规中矩,声腔圆润悦耳的特色;二级男旦演员黄璜宗梅派兼演小荀派,年仅四十却从艺二十多年,他献演的《杜十娘》从道白至唱腔工底十分了得,若非清唱,焉知其是个男儿身,令人叫绝;裘派青年演员唐迎雪,声如洪钟,与我市熊元珍等四老旦表演的《打龙袍》,他的包拯唱段起到了垫底衬托的作用;一级老生演员黄建军献演的《空城计》、《上天台》唱的字正腔圆,满弓满调,韵味浓浓,引得观者拍节唱和,把演唱会推向高潮。省京剧艺术家的示范,无异是给我市送来了瑰宝,将极大地促进京剧艺术的发展。 二是展示了我市京剧票友演技的进步和提高。孙辉、李晓燕、何昕儒合演的《大登殿·讲什么》,不仅唱得字正腔圆,在节奏板点上合而不乱,齐声一辙,与初玩票时比较,渐趋成熟了。樊亦君演唱的《西施·水殿风来》已具有梅派表演的风韵,进步很快,甚为可喜,她们将成为我市弘扬国粹的骨干力量。 三是弘扬国粹后继有人。朱定芳率领的一群娃娃们表演的《沙家浜·智斗》也表演得有板有眼,他(她)们虽稚气未消,但从小就爱上了京剧,难能可贵;曾在央视“一鸣惊人”中夺魁的大大、小小此次表演《花田错》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还有乾明路小学的年仅十岁的小男生周啸龙演唱《珠廉寨》很有板眼,展现了京剧老生的苗胚子。这是我市京剧进校园的耕耘成果,应当珍惜,大力推进。 四是京剧立足创新大有可为。此次演出中,常德京剧人创新的节目《京韵太极》堪为一例。以京胡名曲“夜深沉”为主调,仿京剧《霸王别姬·舞剑》的程式,变虞姬舞剑由几位女票友舞扇,在我市京胡名家熊宣华妙手琴音的助演下,演得很出彩,掌声阵阵。这说明京剧创新的潜力是很大的,虽无虞姬舞剑,但有京剧人舞扇,人们同样是欢迎的。其实,梅大师当年创演虞姬舞剑也是从太极拳和太极剑法中嫁接过来而成为经典剧目的,这在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有明确记载。梅兰芳的一生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一生,学习他的创新精神,京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这方面,常德人要敢为天下先! ( 2017-1-5) 4、常德票友学唱《白蛇传·游湖借伞》接近专业水平。 11月10日晚,中国·常德第二届“德成杯”全国京剧票友演唱汇,在白马湖剧场举行了开幕式。常德票友献演了京剧《白蛇传·游湖借伞》一折,获得满堂彩。我等老戏迷喜感常德京剧票友表演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正在接近专业演员的水平。 一、全剧整体配合默契,四位演员各司其职,围绕以白娘子为主轴,环环紧扣,展现了人仙结合,泛舟西湖的动态形象,引人入胜。 二、白娘子、小青、许仙扮像俊俏,头饰服装典雅鲜艳,给人以美的感觉。 三、唱腔道白规范优美。白娘子唱腔颇有梅派风韵,许仙则有叶派声腔,小青的道白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戏剧增添了鲜活色彩。 四、演技基本到位,一招一式,派头大气,如台步、身段、水袖的飘逸等,符合京剧的传统程式。 五、演出了情感。尤其是白娘子与许仙在小青撑开的伞下眉目相对时的传情,展现了两人一见钟情的恋意,演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白娘子下船登岸唱的“莫教我望穿秋水想断柔肠” ,更是演出了对爱情的殷切期盼,足见演员练功时是下了工夫的,据内行讲,这就叫“入戏”。 这折戏之所以能成功演出,常德票友除细心学习名家唱念做工夫外,主要是在我市京剧艺术家李玉贵女士的精心教授和导演下,经过数月反复排练而搬上舞台的。而饰演白娘子者是自来水厂的女工孙挥,出演许仙的是我市戏工室的青年工作人员,扮演小青的刘艳是金融企业员工。他们都是由业余京剧爱好者,经过自学苦练成为票友而登上舞台演出的。希望通过这次汇演,吸百家之所长,不断锤炼,精益求精,使这出折子京剧成为我市国粹之花!( 2017-11-12) 第五、票友出书普及京剧知识 鼎城区京剧票友陈清华堪称一范例,他不仅老生戏诸如《空诚计》等唱得好,而且潜心研究京剧理论知识,以病残之躯,毕数年心血,在区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撰成了一部60万字的《便捷学唱京剧》,出版后被票友求赐一空。在常德开京剧票友写京剧论著之先河。 市政府退休干部傅启芳,平身唯一爱好是京剧,不仅爱听看,而且对京剧唱词典故进行考究,以助京剧爱好者既看戏又懂戏,对120出常演剧目中的典故逐一考释,撰成《京剧唱词典故选编》一书赠发票友。 市委退休干部伍顺生热爱京剧,将常德京剧票友活动编成《龙凤呈祥》一书,图文并茂,广发票友。 上述书籍对弘扬国粹艺术,纂写常德京剧历史很是有益。 第六、从汉剧演员拜京剧名家为师说起 2005年9月,常德市汉剧院一级演员彭玲在北京拜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优秀传人孙毓敏为师,孙表示:京剧源于汉剧,一定把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演员。以吸取汉剧营养而形成的京剧,今由其名家将京剧精华传授给汉剧演员,真可谓是艺术上的“返祖”佳话,这在当前常德人中已传为美谈。 京剧确实源于汉剧,它经历了一个吸收、磨合、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汉剧的前身即汉调(又称楚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中叶以后,汉剧发生了重大转折,有一支流行于湖北的清戏(弋阳腔的支流),吸取了来自安徽的二簧腔和来自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而发展成为以皮簧腔为主体的新的汉戏剧种。如今,京剧的主要行腔“西皮”和“二簧”即源于此。 何谓“西皮”?因湖北人称“唱”为“皮”,一段唱,叫一段皮,又因唱调来自我国西部的甘、陕,故简称为“西皮”即“西部唱调”之意。 何谓“二簧”?其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共识者是指流行于黄陂、黄冈一带的徽调。 皮、簧合奏,融为一体,不仅使汉剧声腔更加完美,目剧增多(有“汉剧八百出”之说),表演更受当地观众欢迎,而且为后来汉调进京,演变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 。 汉调进入北京早在乾隆年间即已存在,只不过未成气侯。嘉庆年间汉剧名家余三胜进京演唱《四郎探母》,名燥一时,被嘉庆皇帝口封为“戏状元”,为汉调跻身北京舞台做了可贵的铺垫。道光八年(1828年)至十二(1832年)汉剧著名老生王洪贵、李六等艺人以“楚调新声”演出而蜚声京师。如此,以皮簧为主的汉调终为北京人所接受。此后,汉剧演员进京演出便接踵而至。 汉剧艺人相继来到京师,便与先期(1790年)进京的四大徽班相结合,同台演出,逐渐实现了“徽汉合流”,在此基础上,又广 为吸纳北京地区及江南昆曲等各种声腔及表演程式,一个新的剧—京剧便诞生了。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 京剧孕育形成期: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1840年 左右。 京剧成熟期:1840年— 1917年左右。 京剧鼎盛期:1917年— 1938年左右。 京剧盛衰相继期:1938年—1949年。 京剧新生繁荣期:1949年至今。 京剧融各家之长演变发展的历程,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彭玲拜京剧名家为师,其意义正如市委宣传部长覃清香所言:“不仅对她实现演艺事业新的突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常德戏剧艺术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写完上述各点,余趣未尽,兹作七律二首,以为后记。 七律·赞常德市京剧票友 一 锣鼓胡琴齐奏响,常德票友唱皮黄。 竞涂粉墨争奇乐,各显风姿斗艳芳。 京韵京腔和板点,几招几式舞霓裳。 喜看国粹今承继,菊苑飞花四溢香。 二 戏窝票友唱皮黄,各显才能着戏妆。 一式一招规范舞,京腔京韵美声扬。 梅程荀尚传承好,马叶裘谭不缺行。 古剧生辉歌盛世,中华国粹永流芳。 (平水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