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48|回复: 3

怀念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6 09: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临澧陈长永 于 2025-6-16 09:35 编辑

怀      
                                                 —— 写在2025父亲节
image.png
   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很纠心的日子,静静的坐在父亲他老人家离世前起居的房内,呆呆的望着他的照片,屈指算来,他走了十六个年头。我脑海中他老人家的每个片段,不知不觉演现出来……
    父亲名叫陈贤南,一九四零年九月初四出生,字衡林,号秉南,家中长子。他诞生在日寇铁蹄之下,成长在新中国红旗漫卷的东风里。听我祖父说,父亲出生时,家无片瓦,祖父母靠手艺谋生。感谢共产党解放后成立了新中国,我们村初始在“陈家庙”创办了简陋的小学,我的父亲是这里的第一届学生,读到小学三年级(当时只有三个年级)。后又转入“合口完小”至初小毕业,由于家中原因,辍学回家学农。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常给我讲述我父亲回乡学农、务农的趣事。
    十八岁的父亲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不仅结婚成家,还参加了村上的“青年突击队”。讲政治、学文化,修水利,一身使不完的劲头。这一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件事,使我祖父唠叨了一辈子!前面说到解放前,祖上上无片瓦,只能借宿别人家;解放后,祖父母带着一家人辛勤劳动,好不容易用一点积蓄筹建了三间木瓦房,就在屋架基本建成、刚刚上梁后,我父亲在没有征求家人意见的情况下,就将整个建房捐给了“公社”,支援社会主义大“公社”的建设(当时大跃进建设,物资很匮乏)。当几十人将整体木屋架抬走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叔叔、姑姑,眼看就有自己“真正的家”,可被我爸“搅黄”了,只能继续借宿在别人家,可想心里有多痛。不过一家人顾全大局,笑脸相迎搬迁的人们,没有一个人阻拦。
    1961年4月,父亲受组织任命为回龙大队治安主任;1968年10月,成立回龙大队革委会,父亲被重任为革委会主任、支部书记。从此他将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带领群众建学校、办医疗、改良田、修水利、铺道路、通电力、购农机、拉“村庄”
    他这些务实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肯定、群众的好评。九十年代我到市里一位曾经在临澧工作的老领导家做客,提起我父亲的名字,他立马说:“认得,认得,你父亲很不错,是个红旗支部书记!”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父亲这些片段:
(一)艰苦办学 飏起文化兴村之风
    听老人说,跟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在解放前后,我们这个地方教育资源极端匮乏,大多数人没有学上,是文盲和半文盲;民国时期孩子读书源于在陈家大屋的”私授”形式;大跃进时期,拆了“陈家大屋”,教学点撤至“陈家庙”,破旧的庙里勉强能读个三年级。1968年父亲当支书后,带领乡亲们在集中点,即第七生产队仓库旁(朱家堰北现三支南,也是现陈敬才宅东)建起了几间砖木屋,做为教室,回龙学校从此诞生。后又大胆启用有文化功底的人(那时有文化的人大多出身不好)来充实教师队伍,教室不够,就占用附近陈贤武、陈贤进等村民的堂屋来做教室,硬是将回龙学校扩成了完全小学。1969年春,我就在这里走进学校发蒙的。那样的环境说是“完小”是不恰当的,教室“七零八落”,无法管理,学生的安全也无法保障。父亲为学校事务急中又急,再次选定新址(在三支以北,朱家堰东200米)带领群众筹工筹料,好不容易建起了几间宽敞的教室,加之公社派来的公办老师,回龙学校才真正成为一所完全小学。记得那时陈贤章就开始当这个学校的校长。
    1975年,那时要普及初中,在我父亲的支持下,又筹工筹料,师生动手,勤工俭学,在原学校的东头建起了两间教室,办起了初中班,我的初中就是在这里读过的。学校的生源涵盖了新合公社九合公路以东的各大队。通过几年的努力,硬是将回龙学校建成为继金鸡岗(金岗)、秀峰(富强)后的新合公社的第三个教学中心。  
    当然,随着大队水利沟渠及道路的建设,1977年学校又迁移到加三线以东原队部的位置,1984年再迁移至加三线与总干渠交汇处的东南角(现在的位置)。回龙学校的几次搬迁,扩建都离不开我父亲的心血。记得1984年,我到常德读书,当时还是“支书”的父亲带领郑明银校长多次去常德求助任常德储木场场长的族弟陈贤梅,想“派价”够买木材来修建学校。后面在贤梅叔子的支持下,不仅筹到了修建学校的木料,而且还将多余的木料支持新合乡机关的建设,赚的差价解决了修建学校的经费。父亲的心血没有白费,恢复高考后,从回龙学校考出去了上百名大学生,近万名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有大学教授、有高级教师、有高级医师、有处级干部、有军中骨干、有致富能手……都是新时代建设的急先锋!
(二)竖杆拉电 点亮千户光明
    在我出生的时代,我们农村照明是靠煤油灯,煤油又称洋油,是稀缺物资,家里经常断供。对于远离城镇的农村,电灯电话是一种不可触及的奢望。父亲喜爱启用有知识的回乡青年,在族宗中有一个高中辍学回乡的青年陈贤奎,不到18岁,就被父亲安排在大队当上了“广播员”,搬弄起了电。据他回忆:1968年他刚当“广播员”时,他们使用的是四节干电池。1971秋,全大队都获得了丰收,大队支委一合计:拉电进村。父亲袋里揣着两盒“沅水”牌香烟(父亲平时都是抽的自制香烟),就向县城“进军”,找认识的领导、托关系找关系,电力设备在当时是稀缺中之稀缺,不到一个月,硬是筹到了五公里的电力线路装备和一台变压器。这年底,终于将电架到了村部,稻米加工用上了电力,给沿途群众送上了“光明”,我们学生结束了囊荧照读的“浪漫”历史,那时八岁的我看到了乡亲用上电灯后笑得有多灿烂!
    为了全大队能户户用上电灯、队队用上电抗旱抽水,1974年,父亲又上县城“求爹爹、拜奶奶”,再一次购得大量的电力设施,对全村的电网进行了升级和延伸,完工后,村里办起了各类加工厂,大踏步的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小时候我偶然看到父亲的日记,他记录这次电力升级得到了袁圣保、黄达圣等几位领导的支持。
(三)围湖造田 让群众吃饱肚子
    龙池堰,《县志》上记载为“龙沉堰”,也称“龙成堰”,有些文学作品里又称“龙湖”。区域面积近八百亩,东西贯长七华里。旧世整个堰面碧波荡漾,盛产鱼虾,听老人说,过去重要节日在此张灯结彩,进行龙舟竞赛。解放后实行乡村两级共同管理,它是周围五个村(大队)几万亩水田的灌溉水源。
    1972年夏,一连几个月久旱不雨,稻田干枯开裂,大队的两台柴油发动机全抬到堰边抽水抗旱,可旱情还是得不到缓解。父亲带领全大队劳力用木制脚踏水车,没日没夜“车水”。“车水”跟“拉纤”一样,为减少疲劳,是要喊“号子”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号子”声音高亢有力、节奏明快,龙池堰南北两岸的无数“车水”号子就像大型歌舞剧院多重唱,有时南北两岸(龙池、回龙)跟对“山歌”一样竞赛着唱“号子”,我们这些当小孩的,在酷暑的夜晚就听着这“号子”入睡。大人的辛劳不可想象,父亲一个多月没在家里睡过觉。在众多“水车”的不停运转下,堰里的水位很快下落,与田地的落差越来越大,为了“抢水”,父亲只得带领劳力在堰中开沟渠,再把水车两三架的“串联”起来,那劳动场面更是壮观。
    不多日,龙池堰的水硬是被“抢光”了,人们拿着各种工具在堰中“抢”。父亲带领大家的战斗,勉强将晚稻秧苗插了下去,保障了应得的收成。
那年天旱,肯定减产。既要保证上交“公粮”不减少,又要保障群众不饿肚子。怎么办?可急坏了支书父亲,我看见他在家总闷着抽烟,母亲唠叨他抽烟没有节制,他干脆来到干枯的龙池堰岸边,精神一抖,总算想出了办法:何不把龙池堰的皇堰湾(紧临皇堰外侧的龙池堰湾)围起来改造成良田呢?他急忙跑到公社向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同意。他说干就干,在岸上用三根木材搭起了简易的三角篷,做为指挥所,吃睡在工地,带领几百劳力,靠肩挑手提小推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于一米多深的淤泥深处,垒起了一条三百米长,三米高,三米宽的挡水堤坝。还把围堰内表面的塘泥当作肥料转移到岸上的农田。这样发扬“大寨精神”造出了近百亩口粮田,在贫困时期解决群众挨饿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退而不休 为新农村建设理好事
    跨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后,已从湖南珍珠总公司退休养老的父亲,勇挑回龙村新农村建设的理事,帮着村里拿规划、筹资金、抓质量。他带着病躯的身体,跟支书郑文学一道跑常德、去长沙找老板,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募捐,筹款100多万支持全村道路的硬化建设。特别说通陈长新为组上硬化灌溉沟渠长达两公里多,硬化回龙一组出门道路2.8公里,没有要国家补贴一分钱。
    为抓好建设质量,他白天盯在搅拌机旁,夜里在路上巡查值班值守,生怕路人踩踏没有凝固好的路面,监理工作一丝不苟,他把一组这条公路(从郑明银宅前至连接G353国道)命名为“杰新路”。二十年过去了,无数重车碾过,现在基本完好无损,无数人夸过建设质量“棒棒的”!
    我每当悠闲的走在这条道上散步,就想起了父辈们的艰辛与努力,感慨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
    当然,父亲的历史功劳远不止这几个侧面。他当支书时,无论对方什么身份他都大胆启用有知识、有专长的人才,为了办好大队医疗站,他把下放改造的“右派”名医黄金耀请来筹办医疗站,教得龙泽棉、李学浓两位徒弟当好“赤脚医生”。五十多年过去,这个村级医疗站守护全大队(村)几代人,一万多人的健康。
    父亲当支书时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带领群众大搞兴修水利和园田化建设,摸索着农业机械化。我记得那时我们生产队是全公社第二个购得手扶拖拉机,用手扶拖拉机耕田跑运输的。
    父亲一生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一身正气、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乐善好施,完成了一个个组织交给他的艰巨任务。他爱好抽烟,在我们儿女面前总是少言多行,说教得少,行传得多,父亲的行为模式深深在我童年的脑海里早早的打下了烙印。受父亲的影响,我内心崇拜和敬佩那个时期干部的优良作风,也不断警醒后来从政的自己,这样的精神支撑,让我一辈子都受益匪浅。如今我闲时在村里走走,常常听到乡亲们叙说父亲的故事。
    今天父亲节里,我禀告父亲的是:您过世后,组织上为您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仪式,镇上的镇长主持,党委书记致告别词,感谢他们对您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村里的很多老同事、老党员都来送了您最后一程。为儿的虽不如您优秀,但还是时刻谨记您的教诲,继承了您很多良好的品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金钱时代”,我没有干违背大原则的事,现已问心无愧的退休。相信您的孙辈们也会传承您的优良品行,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修行自己、服务社会。

                                          不孝儿长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2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0 14:0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情真挚,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4 18: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受益匪浅,感佩才情,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4 10:43 , Processed in 0.0407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