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常德会战幸存老兵的“最后一跪”
陈自德
2014 年 9 月 3 日的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的青石板上,却又与往日不同。作为一名摄影师,我特意来到这里,想要用镜头记录下抗战胜利 69 周年公祭仪式的庄严时刻,却未曾想,在这里目睹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告别。
人群中,一位被儿子和志愿者搀扶着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个子不高,背已佝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是 93 岁的常德会战幸存老兵吴荣凯。当他踏上这片埋葬着昔日战友的土地时,浑浊的眼中瞬间泛起了光,那是一种跨越了时光的炽热与怀念。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图为2014年9月3日上午,吴荣凯在志愿者的搀扶下到“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祭战友
在众人的注视下,吴老颤颤巍巍地缓缓跪在纪念公墓的台阶前,动作虽缓慢艰难,却无比坚定。他挺直了有些弯曲的脊梁,庄重地为长眠于此的战友们鞠躬叩首,每一次俯身,都仿佛在诉说着与战友们共同经历的烽火岁月;每一次抬头,都饱含着对逝去英灵的无尽思念。那一幕,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空气中弥漫着沉重而肃穆的气息。
轮到吴老发言时,他的声音虽有些微弱,却字字铿锵有力。“如今岁月不饶人,我已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此时此刻,我深深怀念为抗战牺牲的战友们。” 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战友的思念,“让我气愤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对侵华战争仍然没有诚意,反省自责。今天的活动就是告诫我们的青少年,我们的太平日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听着老人的话,看着他布满皱纹却又写满坚毅的脸庞,我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与敬意。
趁着仪式的间隙,我走近吴老,与他攀谈起来。虽然和他说话需要很大声他才听得见,但老人的思维十分清晰,记忆力更是惊人。他耐心地回答着我的提问,眼神渐渐变得深邃,仿佛回到了 1943 年那场惨烈的常德会战。
“有一个叫李宏的战士被敌人的炮弹把肚子打穿了,肠子流出来了,他一手把肠子塞进去按着肚子,一手攥着两个手榴弹往前冲。” 吴老的声音微微颤抖,“11月23 日,日军从马木桥一带集中了40 门重炮轰打东门城墙。那一仗打得惨烈无比,我们不少士兵连人带枪被埋进了断墙里。” 他继续讲述着,“经过10 多个昼夜的激战,守城部队士兵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都是一个对敌人三四个。由于寡不敌众,许多士兵被鬼子刺得浑身是洞。” 听着这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当年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心中对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
吴老还告诉我,1942年他进入国军74 军57 师169 团,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少尉书记官,负责团部的情报、战报等重要工作。1943 年 12 月 7 日晚,在常德会战血战了 16 个昼夜后,师长余程万率百余人突围,最终全师仅存 83 人,他便是其中之一。这寥寥数字,背后却是无数战友的牺牲和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
自 1946 年解甲还乡后,吴老一直居住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白鹤山乡,而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 就成了他对战友永久的怀念。他见证了公墓的变迁,从最初的修建,到后来的修复,每一处变化都印刻在他的心里。多年来,他经常来到这里祭战友,接受媒体采访,参加社会活动,就是为了将常德守城战这段真实而悲壮的历史还原给后人,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跪祭竟成了吴老与战友们的最后一别。2014 年 12 月 8 日 9 时 10 分,吴荣凯老人在家中病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公墓前的那一跪,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印在了每一个知晓这个故事的人的心中。
如今,每当我翻看那天拍摄的照片,看着吴老跪在公墓前的身影,耳边就仿佛又响起他讲述的那些战斗故事,眼前浮现出常德会战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的纪念牌坊、纪念塔、纪念亭依旧庄严肃穆地矗立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无数英烈的牺牲与奉献。这里也成为了人们缅怀民族英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致敬!常德会战中的英烈们,是你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致敬!常德会战的幸存老兵们,是你们用坚持和勇气传承着那段历史。 致敬!吴荣凯老人怀念战友的最后一跪,那是跨越时空的深情,是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