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清晰的镜子, 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待人接物,都会毫无保留地映射在孩子的生命中。 嘿,我是coken。 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那些孩子们在七岁时的性格与习惯,在二十多年后的成年人身上竟然还能清晰地看到影子。 这正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 谁陪伴孩子度过生命最初的几年,谁的性格、习惯和观念就会悄然刻进孩子的生命纹理,影响贯穿其一生的成长路径。 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简单地基于天赋、环境或教育方法,而是最初陪伴者身上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与习惯,一点一滴地沉淀到孩子生命底层的过程。 1 如果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性格习惯大概率像爷爷奶奶;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则多半会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 人性天然倾向于模仿与依附,尤其是生命最初几年,孩子像一块海绵,吸收着身边一切能感知到的事物。 老人或者我们的生活细节、习惯态度和价值观念,无论好坏,都会悄然刻进孩子的性格轮廓里。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性格不是天生的吗? 性格中“天生”的部分只是基因的倾向性,但如何表达、如何运用、如何实践,这些都是通过模仿和跟随而习得的。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早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人出生时如一张白纸,经验在其上留下种种印迹。” 而这些最初的印迹,往往来自最早的陪伴孩子那个人。 孩子出生时,几乎是彻底依赖身边人的。 谁的怀抱让他最安心,谁的行为最频繁出现在他的眼前,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这个人当作模仿对象,把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当作默认选项。 比如爷爷奶奶带孩子,老人一辈子形成的生活习惯,甚至是面对困难的态度,都会原原本本地复制到孩子的意识之中。 爷爷奶奶如果勤快、整洁、有安全意识,孩子的底色便是积极、规律和有规矩;如果邋遢散漫、安全意识薄弱,孩子在后续成长过程中就很难脱离这种基调。 2 我记得《巨婴国》里面讲过,许多人成年后的心理困境与童年的原生家庭紧密相连,一个孩子最初几年接触最多的人,就决定了他内心世界的初始格局。 如果爷爷奶奶本身就生活无序、缺乏规矩与边界,孩子很容易在未来的自律和秩序感建立上困难重重。 如果爷爷奶奶能够给孩子以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原则,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与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也不能简单认为老一辈就一定不好。 传统里,确实有很多优秀的老人把孙辈培养得非常好。 他们身上的勤俭节约、朴素善良、自律守时、待人宽厚,往往都成为孩子一生受益的宝贵品质。 著名作家莫言在《丰乳肥臀》里提到他的祖母,那位朴素却又坚韧的老人,一生的坚强和隐忍深刻影响了莫言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人生观念。 他感慨道:“祖母就是我写作的根源,她性格里的坚强与温柔都深深印刻在我生命底层。” 3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建议自己带,我觉得,如果非要给老人带(前提身体健康),要考虑到3个方面: 1、经济问题 2、便利问题 3、爷爷奶奶生活习惯 毕竟,不同的人带给孩子的影响截然不同。 如果爷爷奶奶讲卫生、习惯好,最主要有安全意识,那肯定是上班好;但是如果是懒散、邋遢、一堆恶习的老人,还是自己带。 当然,除非你是企业高管年薪几十万,那可以请育儿嫂,否则两三年你也发不了大财,到时候钱没有,孩子也毁了。 生了就要负责,孩子是负责一辈子的事。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并非简单地接受知识教育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从小开始,在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反复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觉的规则意识。 回到文章开头,“孩子是谁带大的,性格和习惯就随谁”深意在于它揭示了一种残酷而真实的教育本质: 人类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理念的简单传播,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把自己的生命模式刻进了孩子的灵魂与骨血里。 写在最后 生和养孩子这件事,一开始就带有严肃而深沉的使命感。 如果缺乏这种清晰的认识,最终可能伤害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与孩子之间,是相互映照与相互成就的关系,孩子最终成为怎样的人,养的那个人要承担大部分责任。 我们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深远、更持久,甚至跨越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