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付蝶 于 2015-4-17 08:35 编辑
终身敬老不言悔 澧县杨家坊乡敬老院院长 彭世娥 同唱《感恩的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姐妹们: 大家好!我叫彭世娥,家住澧县杨家坊乡青山峪村,现任敬老院院长。 说是院长,实际上院里的工作人员包括我总共才2个人。2007年我接手时,敬老院里住着40名来自全乡各村的五保老人。这些老人,有的身体残疾、有的智力低下、有的性格古怪、脾气暴戾。要和他们相处,使他们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使他们住得下来、吃得放心、过得快乐,我每天六点就起床,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打开水,伺候瘫痪的老人洗脸、梳头,为他们叠被子、端早餐。有的老人生了病,生活不能自理,我还要找来调羹,一口一口的喂。忙完上餐忙下餐,有时半夜还要起来检查老人们的睡觉情况,看被子盖好没有。一天下来,累到腰都直不起来,其中的辛苦与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我不光是老人的生活“护理员”,更是老人贴心的“小棉袄”。魏里明老人,因老来丧子,开始进院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每天晚上都要痛哭,哭声非常凄惨,叫人心慌,闹得同院老人不得安宁。为了稳定老人情绪,我帮她洗衣服、叠被子,晚上和她睡在一起陪她聊天,安慰她。一个月下来,幸福快乐的笑容又回到了老人的脸上。孤寡老人孙圣柏长时间疾病缠身,有一次哮喘病、心脏病、高血压3病齐发,卧床不起,连饭都要人喂。病痛的折磨使他脾气更加暴躁,常常耍些小性子,一会挑剔饭菜不合胃口,一会又掀盆子丢碗,还经常将屎尿拉在床上,看见每个人都像仇人,骂这个骂那个,甚至还骂我没照顾好他。我知道他是心里难受,不发泄就会堵得慌,所以,就甘心情愿当他的出气筒,每天都将他床单、被子彻头彻尾换洗几次,从不给他脸色看,还整天变着法子为他做好吃的,给他喂药喂饭。刚开始时,喂饭喂到嘴边他就说不好吃,还打翻了饭碗,我只好又帮他去做,做好重新给他喂。他躺在床上我怕他生褥疮,就给他擦洗身子,但他很难为情,硬是不让我给他擦,我就和他说:“没事的,您当我是您的闺女。”一连几天,老人感动了,悔恨的泪水一下就涌了出来,拉住我的手表示歉意,称赞我比亲闺女还要亲。在我的悉心照料下,老人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好转,现在他的日常起居已经能够自理。 这些年,我把敬老院当做自己的家,把孤寡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但老人们经历了太多人生的痛苦,没有享受儿女亲情,情绪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尽管我处处小心谨慎,使出十八般武艺,可他们当中还是有人不满意,有的在院里吵闹、打架,有的成天叫苦,喊身体不舒服,还有的朝我发脾气,甚至还骂我。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委屈,心想自己忙里忙外,一天到晚忙得骨头都散了架,他们还不觉得好。说实话,刚进院那会儿,就真想辞职不干了。但一看到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看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残孤寡者可怜巴巴的样子,一股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想打退堂鼓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并对自己说:“撑一下吧,以心换心,日子长了,他们自然会理解我。”就这样,我撑下来了,这一撑,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为了敬老院,我对自己的家庭关照很少。尽管自己的家与敬老院近在咫尺,我却无暇顾及家人,有时我实在忙不过来,丈夫就到敬老院里帮我干这干那。2009年11月2日,是我一辈子最揪心的日子,当时我正在为老人打饭,有人跑来叫我:说我的儿子在砖厂出事了。我当时没听清楚,还在厨房给老人打饭添菜。这时又有人大声喊:“院长,你儿子压在铲车下面没命了!”我突然一惊,慌忙放下手中的炊具,连跑带爬跌跌撞撞来到砖厂,只见血肉模糊的一团,可怜的儿子已压在铲车下面,没有了呼吸。我顿时觉得天昏地暗、心如刀绞,倒在地上不醒人事,是乡亲们好不容易才把我搀扶回家。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说不出的苦,说不出的痛,儿子没了,我连死的心都有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每天都以泪洗面,精神恍惚。但看着住在家对面的老人们痴痴的望着我,心里更是难过,自己的儿子没了,老人们不能没有我这个女儿啊,我要是倒了他们该怎么办啊,丈夫也对我说:“你去吧,老人们需要你,家里还有我呢,我们俩能挺的过去。”说着说着丈夫就和我抱头痛哭。于是,我强忍着悲痛再回到了敬老院。 在担任院长的头几年,是最辛苦的几年,财政拨款有限,敬老院的条件很艰苦,连基本的伙食都得不到保证,我就利用空闲时间,把敬老院附近的荒山开垦出来,种上了红薯和蔬菜,并在院里搭建猪舍喂猪。并想各种办法改善院里的环境。就这样,敬老院的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一步步在提高。如今,院里老人们都有单独的套间,还配备了电视。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敬老院被评为全县的“先进敬老院”。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的“敬老孝老之星”。但是对我来说,荣誉只代表过去。作为一名农村妇女,一名基层党员,我最简单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愿意一辈子做孤寡老人的贴心“小棉袄”,给他们送去亲生女儿般的温暖,让他们度过安乐幸福的晚年。 谢谢大家!
建党积极分子学员听完故事谈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