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用高山环保蔬菜推进点村产业精准脱贫 6月20日,由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干部职工集体为点村贫困户种植的200亩蔬菜开称收购,标志着该中心产业扶贫项目--壶瓶山镇黄莲棚村高山环保蔬菜隆重上市。 黄莲棚村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87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多年来,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烟叶种植。但随着近年来青壮劳力不断外出打工,留守群众急切盼望探索出一条新的致富路子。为此,县人大、县市场服务中心牵头该村扶贫后把脉会诊,长远谋划精准脱贫方案,倡导该村产业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然优势,组织成立高山有机蔬菜农民合作社,依托县市场服务中心平台优势内引外联,开通环保缓季蔬菜专柜,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你们这个豇豆蛮漂亮,还有花纹的,我可是第一次看到呢。”“别看这个是花豇豆,这可是我们本地的豇豆,又化渣又好吃,落锅炒熟了以后,这个花颜色的就没有了。”上午9:00,记者在村口马路边的菜地里,与帮助贫困户采摘四季豆的黄莲棚村妇女主任王仙凤聊了起来。 黄莲棚村马鞍岭路段一旁的菜地里,一大片高山蔬菜正在疯长,辣椒、茄子、黄瓜等在阳光的照射下青翠欲滴。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驻点村扶贫队队长熊哲荣指着身边的一片蔬菜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三月下旬,我们组织单位的帮扶责任人给我们帮扶对象集体种的。这个叫四季豆,今天就要开称收第一茬了。” 村部旁边的一个农户是已经70高龄的四组五保户林承学、贺翠元夫妇家,他们是今年种植高山缓季蔬菜的大户之一,家门口不到两分地的一小块菜园地,首次采摘的豇豆就收获了200元现金,夫妻俩非常高兴。他们说,家里今年还种了3亩地的茄子和辣椒,另外还有两亩地的土豆也收了不少。虽说唯一的儿子因病早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青壮劳力,自己年纪大了也成为村里的五保户,但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夫妻俩日子也过得充实开心。 下午5点,县市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勇教、林继志等在村部摆起了临时收购点。收购现场,4组村民王洪国告诉记者,村里今年积极种植蔬菜的大户有十来个,一个户最多种植的有五亩以上的,李志国、林承学、杨多有、王文国等这些非常缺劳力的农户,一般家里都种了三亩以上的蔬菜。4组的刘德山家当天就采摘了121斤高山四季豆,但家里实在没有劳力,就委托老王把菜送到了收购现场。 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主任侯愎告诉记者:“今年启动我们的蔬菜产业以来,第一次来黄莲棚收购高山蔬菜,与我们109户农村合作社的社员兑现承诺。我们采用的是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模式,坚持“四不”原则: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违背自然生长规律。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供销两旺,形势喜人。我们一定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 为黄莲棚村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这个高山缓季蔬菜的产业做大做强,让扶贫点村群众依托这个产业,实现真正的精准脱贫,早日实现小康。” 村民王洪国比较健谈,他是因年龄大了从上一任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告诉记者说,黄莲棚村有很多的传奇故事,有非常好的生态自然优势,什么山核桃、野生猕猴桃、野樱桃以及黄莲等中草药都很丰富。由于这里平均气温偏低,特别是春夏季节比山脚下都要晚一个月左右,不仅是一个避暑度假的圣地,更是一个发展高山环保缓季蔬菜的好地方。说着说说,我们一行来到了王洪国的岳父家,黄莲棚村九组程家仕家里。这是一位非常健康、爽朗的老人。听他女婿王洪国介绍,程家仕毕业于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即今天的桃源师范学校,是当时方圆几十里唯一的高材生,但因为只给当地的保长当文书误了自己的前程,以至于一生呆在村里无所作为,只能看书、种菜打发余生。 程家仕告诉记者:“到了哪一个季节种什么菜,都是自己根据季节安排好的,也都是用的自己提前留下的种子。像辣椒、茄子、黄瓜、豇豆儿在平时的培管中,都是用的家肥,也从不没搞尿素等化学肥料追苗。” “您菜地里打不打农药、除草剂呢?生了虫子怎么办?”关于环保,记者有些不放心地追问道。 “从来不用的,我几十年没下山了,有时捎人买点东西上来,也不买那些东西的。菜园里有了虫子的话,我们就撒地灰,就是家里的肚堂里、火坑里的柴禾烧后的草木灰。撒了地灰以后等到再下场雨,就看不到虫子了。” 94岁高龄的程家仕老人头脑清晰、耳聪目明,回答的也非常仔细。在拉家常的对话中,老人还说,吃自己种的菜味道就是不一样的,反正比外面买的味道正些、好吃些。他活到这么一大把年纪,只记得自己在12岁的时候身上出过水豆,这几十年来除了生过这么一场病以外,其他时间连感冒都没有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