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33|回复: 9

竹枝词是地方文化重要载体(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4 09: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瓣心雨 于 2017-7-4 09:49 编辑

                       竹枝词是地方文化重要载体(二)
            二、从生产劳作竹枝词中看农耕文化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写竹枝词的诗人们深入民间,在底层劳动者哪里获得材料、吸取营养,不断诠释着竹枝词源于民间、成于文人、唱于民间的本源意义。在生产劳作竹枝词中,按不同类别,有《田间竹枝词》《蚕月竹枝词》《采茶竹枝词》《河工竹枝词》《渔猎竹枝词》《栽秧竹枝词》等若干类。
       2015年湖南、江苏、福建省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题中有一道题:“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车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要求回答这首竹枝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什么,答案是“翻车”,属于田间竹枝词大类。最早写劳动竹枝词的是竹枝词鼻祖刘禹锡,“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中唐时期三峡人刀耕火种的情形可见一斑。元代刘诜是第一个系统描写农业劳动竹枝词的诗人,他的《秧老歌五首》专写江南农夫插秧的场面:
    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
    红妆少女荷饭出,白头老人驱犊奔。


    五更负秧栽南田,黄昏刈麦渡东船。
    我家麦田硬如石,他家麦田青如烟。


    昨日田秧乱如毛,今朝南风摇翠涛。
    翁头浊酒莫厌尽,厌酒尽时秧又高。


    春寒风雨来满川,牛蓑走偏东西阡。
    郎君骑马莫问渡,江头自有官渡船。


    前年东家得早禾,去年西家粳稻多。
    我家今年定何似,努力耕作无奈何
      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插图,农历三四月间,全家男女老幼出动,白天黑夜地抢栽抢插、使牛打耙、送饭送茶,甚至还有牵绳打垄、稻谷品种的细节。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时代,农民世代耕种、日夜劳作,全靠风调雨顺才有较好收获,该诗还可贵在记录了农家精耕细作的雏形。在写生产劳动的众多竹枝词中,劳动者的苦和累表达得相当充分。苏辙《竹枝词》“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天寒地冻,上山砍柴,下河背水,天天如此,手背都开裂了,连背水回家都显得很吃力,这是何等艰辛,与范成大“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如出一辙。明杨慎《竹枝词九首》被誉为“与刘禹锡异时同工”的竹枝词,则记录了又渔又猎又耕的劳作情形:“日照峰头紫雾开,雪消江面绿波来。鱼复浦边晒网去,麝香山上打柴回。”“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青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写的是自给自足的农家温饱知足的生活,完全没有凄冷愁绝的痕迹。
       宋代杨万里是写船工号子的大家,《历代竹枝词》辑他专写三峡船家的竹枝词有五篇22首,其中有“峡里撑船更不行,棹郎相语改行程。却从西岸抛东岸,依旧船头不可撑。”“大矶愁似小矶愁,篙稍宽时船即流。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石矶作意恼舟人,东起波涛遣怒奔。撑折万篙浑不住,石矶赢得万余痕。”“莫笑楼船不解行,识侬号令听侬声。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磋前五里程。”等名段名句,把船工的形、声、神写得惟妙惟肖,其中更有一股不向困难屈服,不达目的不住篙的韧劲。杨万里《圩丁词十解》描绘的是江东水乡溧水县圩于们辛苦修筑圩堤的劳动场景,前五首是这样写的:
    圩田原是一平湖,凭仗儿郎筑作圩。
    万雉长城倩谁守,两堤杨柳当防夫。


    何代何人作此圩,石顽土腻铁难如。
    年年二月桃花水,如律流皈石臼湖。


    上通建德下当涂,千里江湖缭一圩。
    本是阳候水精国,天公刺赐上农夫。


    南望双峰抹绿明,一峰起立一峰横。
    不知圩里田多少,直到峰根不见螣。


    两岸沿堤有水门,万波随吐复随吞。
    君看红蓼花边脚,补去修来无水痕
      题注:“江南水乡堤河两涯,而田之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何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这五首介绍围田规模和修筑情况,后五首为圩丁集体修筑的宏大场面,写出了农民艰苦修筑圩堤后的自豪感,“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诗中劳动者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集体劳动智慧,不仅被水乡泽园人们代代传承,更宜各行各业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竹枝词的诗人们深入民间,在底层劳动者哪里获得材料、吸取营养,不断诠释着竹枝词源于民间、成于文人、唱于民间的本源意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农耕文化的详尽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农耕文化的详尽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4 12: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劳动者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集体劳动智慧,不仅被水乡泽园人们代代传承,更宜各行各业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5 1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竹枝词的诗人们深入民间,在底层劳动者哪里获得材料、吸取营养,不断诠释着竹枝词源于民间、成于文人、唱于民间的本源意义。在生产劳作竹枝词中,按不同类别,有《田间竹枝词》《蚕月竹枝词》《采茶竹枝词》《河工竹枝词》《渔猎竹枝词》《栽秧竹枝词》等若干类。
恭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7: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国,竹枝词的创作非常普及,但竹枝词研究比较少。古今研究竹枝词的专论、专著没有几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9: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9: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7 02:27 , Processed in 0.0418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