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瓣心雨 于 2017-7-4 09:55 编辑
竹枝词是地方文化重要载体(三) 三、从婚配嫁娶竹枝词中看婚恋习俗 竹枝词中写婚姻爱情内容的比例不小,佳句不少。“峨嵋山头月如眉,画眉夫婿归不归。十日学得眉似月,眉成又是月圆时。”(元陈允平)“妾家红墙江水边,楼前日到上江船。问人问得郎消息,郎到家时月正圆。”(明吴明道)“柳叶如眉枝似腰,赠郎辄挽最长条。条长即与侬心远,不是为侬春态娇。”(元丁复)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婚嫁习俗极具地域性,并且保持完整,是一种特色地方文化。清张芝田《梅州竹枝词》写道: 遇雨迎新猝不防,水鞋油伞给且郎。 讵知彼族豪尤胜,衾褥酬他各一床。 诗下注云:“州有娶妇、嫁女,某两家皆富。且郎到女家猝遇大雨,女家以水鞋、油伞按名给之。娶妇家更豪甚,见送嫁者每人酬衾褥一床”。如此嫁娶,虽有铺张炫富之嫌,但其重视程度无以复加,送亲、迎亲的“且郎”也会格外守礼。同样在梅州,民国钟应梅《梅州婚俗八咏》其二、其三记录的是祈求平安、驱除不祥: 乡村旧俗真堪笑,神话相传事不明。 却怪迎婚开别样,拖青人导彩舆行。 诗后自注:“迎婚时一人拖浓叶树枝先彩舆而行,名为拖青,乡老谓可以拔除不祥。” 迎来花轿拥红绡,步袅轻烟艺嫩茅。 阿叔背人私笑语,榔茶换得小红包。 自注:“新人下舆时焚嫩第一束于舆前,新人跨越之,当启舆门之际,由新郎之兄弟行而童年者,捧一小盘盛槟榔茶叶至舆前,名曰请轿,新人亦以预备之红包置小叔盘中。” “拖青”、“请轿”应该是广东梅州地区独有的婚嫁习俗,虽然夹杂有神明指引的迷信色彩,但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是美好的,经代代传承形成定制程序后,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至于贵州侗族的婚俗又有不同,余上泗《蛮侗竹枝词》中写道:“尖头鞋子细花装,偏向邻家约女郎。半里如云蓝盖伞,担笼携酒送新娘。”侗女出嫁,邻女数十人各携蓝布伞送至男家,三昼夜后则携新妇归,生子后方行聘,皆反奁资,最多的妆奁有数十匹布者。“婚姻仍复倩媒求,不管花中月下酬。颜色自夸阿妹好,聘牛多索两三头。”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再请人说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议婚,就是彩礼和婚配日期,“以女之颜色为聘牛之多寡,”有出价二三十头牛者。从这首诗中看出,漂亮的姑娘真值钱。 回族妇女出嫁,则以垂发样式与未出嫁女区别,“礼拜寺前相见日,红丝窣地绾珍珠。”(清朱紫贵《天山牧唱》)未婚者皆垂发辫十多条,已婚者则发后垂红丝为络,下垂珠宝为饰。 苗族的婚配与众不同,“马郎房”、“女半坐”、“送饭团”、“男人坐月子”等,可谓独居民族文化特色。这在伍颂圻《苗风百咏》中都有体现。 新营野外马郎房,竟绣胸前锦一方。 最喜所欢牛酒聘,头钱多少索能偿。
女儿生小好争妍,半座伊谁得并肩。 恨煞汉家新到客,缘何让坐不相怜?
一鱼一鸭一篮香,捏饭沿途赠送忙。 将至婿家呼抢食,六笙声里接新娘。
郎慈真个似娘慈,扑朔迷离岂易知? 生子守房夫婿事,最难哺乳慰雏儿。 其一是说黑苗各寨野外均造一房,名叫马郎房,未婚女子夜晚胸佩锦绣遮肚,来与情郎相聚所欢,事后男方以牛酒下聘,女出嫁三日即归母家,半年后向男家索要钱礼,谓之头钱,并且必须如数以偿,达不到索偿头钱要求的,女方则另行改嫁。其二是讲贵州丹江、台拱等地苗女,在家见客人来,即移身以半坐姿式让客,客人同意与苗女并坐,一家皆喜,谓女美丽,能得人怜爱。若女让了座而客不坐,则视为奇耻大辱。其三是讲苗女出嫁前,先派人挑着鱼鸭香以祭神,然后有一人沿途捏饭团送人,将至男家时,高呼路人来抢饭,饭抢干净说明这桩婚事吉祥。其四是写郎慈苗人妇女产下婴儿后,由其丈夫坐月子、守产房,满月后才能出门,产妇则同时从事耕作劳动。 湘鄂西土家族男女婚配时,还有“陪十弟兄”,“陪十姊妹”的习俗。田泰斗的《竹枝词》里有描述:“新梳高髻学簪花,娇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名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新娘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女家邀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中未婚子女九人,陪新娘渡过女儿身的最后一晚,除了满桌酒茶、通明灯火外,大家都准备了一些说唱节目,轮流进行,不冷场,其中夹杂有酒令、笑话,羞怯者还能得到桌外围观长辈的提示或帮腔,直到天明新郎接亲,这叫“陪十姊妹。”新郎家也是如此,九个未婚男子陪伴新郎,直到启程迎亲。这是一种相对文明、文化含金量较高的婚俗,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