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紫妹”的庄园梦
——石门县丰瑞乐家庭农场场长黄云华典型事迹材料 今年9月4日,美籍华人、美国国家农业部研究院、康奈尔大学博士生导师余龙喜来湖南石门蒙泉镇一个农家妇女创办的家庭农场参观后大发感慨:“你的农场比美国的还好,不仅水稻产量高出许多,而且是立体种养,太了不起啦!” 这位农家女名叫黄云华,1975年出生,湖南省首家注册家庭农场——石门县丰瑞乐家庭农场场长。出身农民的她,1995年从湖南常德农校毕业后,在广东打过15年工。2010年回到乡下老家,在蒙泉镇潘家铺开农资店,同年8月牵头成立“石门县金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13年3月注册成立全省首家家庭农场,注册资金300万元。回乡创业短短4年,她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成功之路。截至目前,合作社聚集入股社员已达748人,入社耕地面积4280余亩,年创产值在800万元以上;她自己的家庭农场流转租赁土地达681.4亩,其中盘活了117亩抛荒土地。今年,农场固定用工9人,人平月工资3500元;季节性用工30人,人平月工资4000元。两项合计年支付工资将达68.3万元。并形成了水稻、马铃薯、水果、玉米、特色蔬菜等高效种植和田间套养青蛙、泥鳅等立体种养模式,年产值在150万元以上。
每到夏天,黄云华都会被晒得像她引进的紫色马铃薯,后来注册马铃薯深加工产品“紫妹”商标时,合作社想请代言人,明星请不起,社员们风趣地说:反正我们合作社就你一个妹儿,平时也晒得像个紫薯,干脆就由你自己代言“紫妹”吧!黄云华的“紫妹”由此得名。 难以想象的是,她的创业之路完全是靠一个人打拼而来,连家人都自始至终不理解。父亲因心疼女儿让她别找罪受,丈夫因为不理解至今仍在外打工。 “紫妹”究竟为哪般?
步入创业之路,是因为眷念这片土地 回想农校毕业后在广东打工的15年里,黄云华的日子其实挺安逸。她一直在当建筑包工头的哥哥身边工作,哥哥顺理成章照顾妹妹,给她安排的岗位是管施工队的后勤,走上岗位时每月收入就有2500元左右。成家后,丈夫也跟她哥哥一起干,小家庭挺让人羡慕。2010年她决定回老家时,丈夫不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但黄云华让谁也“拉不回头”,还拿出了好几条理由:家里的老人要照顾,孩子要上学了,她一个农学专业生还怕在农村养不活自己? 回到家后,她立马开了一家农资店。由于比别人更清楚科学施肥,农资店的生意也迅速兴旺起来。 可回家没几个月,她发现自己对这片故土的感情,远不仅仅是一边过日子一边告诉乡亲们学点农技知识。老家一直有种马铃薯的习惯,那年的收成也不错。可左邻右舍开始挖马铃薯卖的时候,行情却不好。他们非常急,黄云华也替他们急。这一急,把黄云华逼上了帮老百姓寻找马铃薯销售市场的路。 在日夜奔波在田间地头收购马铃薯的日子里,黄云华渐渐被另一种情愫死死钳住了:当前的农村,年轻人几乎都在外打工,留守老人们一方面不想荒废田地,一方面又无能为力,许多上好的耕地已杂草丛生。长此以往将会是什么局面?从几年前开始,中央连续几个一号文件讲的也是“三农”,说明党和国家也意识到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 正是对故乡的这种忧虑,让黄云华从为乡亲们代销马铃薯开始,让忧虑变成动力,首先延伸到组织父老乡亲成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随后再顺应农村改革大潮,成立了全省首个家庭农场。
不怕吃苦受冤,是因为曾经受过苦难 黄云华说:她相信没有一个创业者没吃过苦。 成立马铃薯合作社的第一年,老百姓响应得并不积极。为了吸纳社员,她没日没夜走村串户,口口声声都是成立合作社的好处:只有规模种植才能吸引大客商,只有依托大客上才能保证销路,只有销路打开了才能保证稳定的价格……四处游说的过程中,她随身带着《回收合同》,让老百姓一字一句斟酌。就这样,一个冬天的奔波,不少老百姓抱着试试的心态,终于与她牵手合作,首批入社面积达到840亩。 种植面积落实后,她采取从良种引进到科学施肥,从整地下种到培管一条龙的免费服务。2011年初夏,转眼进入合作社第一个收获季节,她又马不停蹄跑广州、进长沙考察市场行情,得到订单急忙往回赶,回家又得连夜组织货源。马铃薯容易损伤,为保证上市的鲜度,老百姓一边挖,她就一边打包,再过称、记账、装车,又连夜送货。送到广州要跑22小时的长途,白天不能进城,常常是凌晨三点到达市场,忙着下货、交货,再简单吃个早餐,跟车就返回。 再苦再累,黄云华乐在其中。因为黄云华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七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一人养育4个儿女,因为住在山里,常常挑着一担红薯、一担南瓜、一担木柴早出晚归赶集,换回几块钱的毛票还要塞给她几毛。可她从来不敢自作主张用一分,因为她明白,老师随时可能要求买学习用品;女孩子都爱漂亮,下雨天里,黄云华最想有一把小雨伞,因为别的女孩都打雨伞,可她只能戴父亲编织的塑料布斗笠,常常还得遭受同学们的讥讽……
因为受过太多的苦,黄云华早把创业之苦置之度外。可黄云华没想到,有时候,委屈比苦难更难以承受。 成立合作社后,黄云华没日没夜地奔波,老百姓的马铃薯不像以往愁销路了。一开始大伙还挺感激,可看到她没日没夜带着客商整车整车往外拉,情形渐渐变得微妙起来。有人背后议论:她得拿我们的马铃薯赚多少钱啊? 向她转告这种议论的,是自己80多岁的父亲。那天,她凌晨两点才从广州赶回家,父亲一声叹息,既生气又心疼,最后问:“幺妹儿,要你不搞你硬要搞,有了农资店日子又不是过不下去,到时候钱没赚到还赚一身话,图哪一宗啊?”
这样的委屈,对黄云华或许还不算什么。可没想到更糟糕的局面第二天中午就出现了。在客商收货现场,有个成员打电话给她:“黄总,你赶紧来,我这里硬是乱了套!”她骑起摩托车赶紧跑过去,隔老远就听见有人在骂:“你们是个么得合作社,就是个骗子社!”原来,老百姓把对黄云华的议论暗自变成了对抗。为了经济利益,根本不顾合作社的质量把关,把一些差果藏在好果里面。客商发现后非常生气,把装上车的马铃薯也全部撤了下来,还打算马上离开。
但黄云华依然没有低头。亏本就亏本,她不相信年年亏!她需要的是老百姓的理解。接下来,她每次与客商结账时,总要把社员喊过来,让他们亲眼看合同收购价格。客商从不给现钱,都是运走马铃薯后一个星期才会打钱过来,她就自己先垫付给老百姓。 日久见人心。如此三回九转,老百姓终于相信黄云华了。这是人格魅力带来的结果。
农场越做越大,是因为心怀人生梦想 2013年成立家庭农场,是黄云华真正追梦的开始。她觉得,有了自己的农场,一方面可以时刻为社员们示范,什么时候下种最合适,下什么种产量最高,怎么施肥最节约成本,收获时怎么分级才能卖个好价钱……等等,她就是样板。事实证明,只要向她看齐,收益必定好。去年以来,凡是跟她步调一致的社员,一季马铃薯每亩收入最高就达3000元,与黄云华的收入处于同一水平。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后,合作社签约面积也比2010年增长了整整5倍,高达4280亩,亩平创收2000元以上。另一方面,有了自己的家庭农场,黄云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向立体化农业迈进。
短短4年的打拼,黄云华现已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与广州市60多家超市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去年,拥有20多家超市的广东省供销社旗下的“小仙驿站”总经理陈晓清、副总经理梁敏峰同时向黄云华提出:愿意和黄云华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让人没想到的是,黄云华却拒绝了。理由是:“那会儿我一年最多也就是两三个月有货供应,签个长期供货协议,那不是出自己的丑?” 这话看似谦虚,实则昭示着这位普通农家女的“野心”。眼下,占地30亩的农场“总部”正在筹建之中,总投资将达2000万元以上。工程全面竣工后,黄云华将建起自己的综合办公楼、农产品仓库和深加工生产线。现在,她的农场已经形成8个工作区的格局,购置了农业生产机械30多台套;产品也早不是单纯的马铃薯了,而是种养立体化。种植业包括:紫、红、黑色有机水稻和超级稻、优质稻;紫、黑、黄色马铃薯,紫色红薯;水果玉米、优质油菜、油葵、高粱、黄秋葵等保健系列蔬菜等。立体养殖业包括:蔬菜+青蛙+稻田鱼+稻田泥鳅。
“稻田养了青蛙,青蛙可以吃虫,根本不用打农药,水稻没有农药残留了,还节约了成本,多了卖青蛙的收入。一举三得。” 她还注册了“紫妹”、“丰瑞乐”两大品牌商标,并开发加工了“富硒稻蛙米”、“紫薯粉丝”、“生态食用油”、“紫妹土豆”、“丰瑞乐青蛙”等六大系列20个产品,今年10日18日在本县夹山寺的一次庙会上,她运过去的一大车产品一抢而空,“彩色大米”卖到60元一公斤。 短短几年,她先后市县两级近10个奖项。
“现在,我每年可以保证8个月有产品供应!而且半点也不愁销路!” “紫妹,我家的田租给你行不行?” “紫妹,我也想到你场里去打工,还要人吗?” 这就是眼下黄云华听得最多的乡音。
(本文由石门丰瑞乐家庭农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