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 这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每年的11月1日或“9.18” 纪念日就会在常德城市的上空拉响试放。 恬静的小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们或许不知道七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年代,他(她) 们的爷爷的爹和奶奶的妈们为了躲蔽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在听到警报声后是怎样背着警报袋四处“跑警报”的 那时候,因常德是国统区的川黔门户、军亊战略要地,从1938年10月日寇占领武汉到1943年12月常德大血战的五年中,日宼的飞机隔三差五地偸袭常德,据记载:共出动敌机轰炸常德地区17000架次,炸死炸伤军民10000人以上,常德城区的房屋毁损十之八九,数次一片火海,浓烟滚滾,多日不熄。政府当局为此在经历司湾﹙市第三人民医院斜对面﹚设立防空指挥部,架设防空警报器,发现敌机时立即拉响警报器,呼吁群众快速疏散。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伤兵支部,参加救治伤病员和宣传抗日救亡。地下党工人支部还配合政府当局,发动群众用砖木土石在城区修筑简易防空洞、壕沟、掩体共150多个。为了便于民众疏散出城,除了扩宽出入六个城门的道路外,又在护城河上搭建了骡马甸木桥﹙建设路新村居委会旁﹚和濠坪湖﹙滨湖公园一带﹚边的马木桥﹙青年路市交警二大队旁﹚。規定市民每天早晨6点半听到预备警报声后下乡疏散,下午3点半听到解除警报声后返回城里。人们称之为“跑警报”或“躲警报”,他们跑警报时不论穷富,不分职业,无论风雨交加或者酷暑严寒,男女老少们全都携儿抱女,个个背着一个时刻不离身的沉甸甸袋子。这个袋子叫做警报袋。 警报袋是抗战时期“跑警报”时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它是用“家织布”或“龙头细布”对折后两边一缝,另一边包根绳子缝制成松紧口,平日里盛入金钱、換洗衣服、干粮、帐薄或谋生用的小器具,一旦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将警报袋的袋口绳子拉紧,背到臂上快速地逃跑。因此它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抗战时期每个人的“生命袋”。 几乎每个背警报袋的人,都是长跑、弹跳的达人。只有缠过足的妇人迈着棕子形状的小脚,提着小小的警报袋,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颠颠抖抖,趔趄地移动,她们是跑警报人群中的弱势群体。 警报袋浸透了常德人民的血与泪、仇与恨! 每当敌机飞临前,常德市民成群躲在郊外的壕沟里。大家拥挤在一起,上面盖些树技打掩护,下面垫些稻草,挨饿又受冻,回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一旦敌机队形散开,说明开始扫射了,这时候,千万不要发出响声和动靜。因此,常有哭闹的小孩被自己的母亲堵住嘴鼻而闷死!待到解除警报后,人们还得背着警报袋返回城里,手不住、脚不停地做起生意养家糊口,这样的夜市常常开到晩上十点多钟才打烊。 记得1939年6月12日,日寇飞机39架次空袭常德城,投弹500余枚引起城内六处地方大火。震耳欲聋飞机的俯冲气浪声和打在瓦片上“哒哒”响的机枪扫射声笼罩着整个城市。这次空袭仅城区近郊马木桥的一个简易防空洞内就被炸死100多人。他们的警报袋溅满鲜血,变成了破布碎条,或已无影无踪。 1941年11月4日早晨六时许,常德城区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紧急紧报声。一架日寇轰炸机飞临鸡鹅巷、关庙﹙朗州路青阳阁菜市场路段﹚、高山街、东门外上空,投下大量带鼠疫细菌的大豆、高梁、破棉絮、破布条和稻草。日本帝国主义对常德人民实施细菌战。造成了常德地区鼠疫病交叉传染蔓延,死亡约五万余人。蘸血的紧报袋伴随它们的主人进了火化炉 笔者上三代世居在水星楼巷口。1942年9月,日寇飞机连续不断地对常德城区轰炸,随着紧急警报声的响起,奔跑到水星楼垛子口的人群惊慌失措,慌乱中从十多米高的古城墙上纵身跳下并互相踩踏,死伤致残者不计其数。紧报袋上再次溅透了他们的血与泪。 有天傍晩,水星楼巷口﹙金泰利啇业广场﹚街对面的一家啇户正在吃晩饭,敌机突然临空丢下炸弹,躲在饭桌下的、趴在墙脚下的全家人无一幸免,惨遭灭门之灾。他们的紧报袋人亡袋亦灭。解除警报后只见常清街﹙人民路水星楼路段﹚上到处是残缺的尸体、血红的紧报袋残片和人的手、脚、肠子被挂在电线杆上惨不忍睹。 1943年11月常德大血战時,全城没有留下一名民众,全都疏散到农村去了,这时的警报袋对市民的生存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74军57师的将士们为保卫常德城,留下了血染的风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威武雄壮、高亢激昂的《国歌》就诞生在紧报袋流行的那个年代。现在,国家強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紧报袋也消失了,但人们的心中仍然要有只“紧报袋”,里面装上八字箴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