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圣华 于 2017-10-29 20:49 编辑
(澧县关工委网上关心下一代工作站:家庭教育辅导文稿)
怎样科学为孩子施爱 澧县教育局关工委 郑传岩
五、合理地给爱。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合理。现在抚育孩子是6+1的状况,长辈们生怕亏待了孩子。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在精神上满足,物质满足。如果一味这样,会造成孩子通过炫耀自己在物质上的拥有和别人攀比,这不仅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也会让父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爱心和孝敬心。只会是自负自私,感情上孤独,难以与人合作。有一个长期被宠爱的六年级学生。有一天,大人的一位朋友跟他妈妈打一个电话过来,当时妈妈不在,是这孩子接的。那位朋友在电话里说: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特祝她生日快乐的,请转告。这孩子说,她过她的生日,关我屁事,说着就把电话挂了。 各位家长先生、女士们: 溺爱孩子只能培养成为既无能又无情的孩子,虽然我们用大量的辛苦钱去供他上大学,种下的是龙种,可收获的是跳蚤啊。 还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只顾乱花钱,大人是有求必应,随时要随时给。在中学上学不几天,连续打几次电话,要打钱过去。这妈妈说:孩子,只要你读好书,家里的钱都是你的。孩子马上接着说,那好,从明天起,你们在家里要省着花钱,钱都是我的。 《新华每日电讯》有一篇文章: 有一位63岁的农民说,他儿子是他家五代才考出的一个大学生,是老俩口苦吃度攒、辛勤劳碌供给他读书的。由于惯示了他,造成了他十分不孝。那是在父亲送他进大学的一天。父亲背起笨重的行囊,走在前边,刚到校门口,他父亲被一根铁丝绊倒了。儿了向周围看了看,用力拉了他一把,说:搞什么啊,丢不丢人啰!尽管双腿摔伤,但还是爬起来背着包裹往学校走。第一个学期共打了三次电话,每次电话都是要钱。老俩口栽三亩田,老头抽空到砖厂打工,他还有一个16岁的女儿初中毕业后给人当保姆,老娘也给人抱孩子,所有挣来的钱都寄给他。后来一个同村的青年打工回来告诉他,他看到了他儿子,正在谈恋爱,很潇洒。最可气的是今年过年回来,还虚报学费。所以俩老心想,到大学读书是不是还开个良心课啊。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给孩子的是要“延迟满足”,合理施爱的。 为了合理施爱,家长对孩子的常用奖励方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可以,但奖励要做到形式多样化。有些家长常会向孩子做出承诺:“如果期末排名班级前五,爸爸带你去旅游……”等等,那么,给孩子物质上的奖励到底怎样才奏效,用什么奖励方式比较好?下面讲讲几点意见: 首先请听:①雷拍实验。这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雷拍选择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AB两组。他告诉A组的孩子“画得好的同学有奖励”;却告诉B组的孩子是“我希望看到你们的好画作”。这里,我先请各位家长,请判断这两组会各得出怎样的结果,是有奖品的强,还是只有希望好画作的强?又为什么? 这位心理学家所实验的结果是:两组的孩子都很开心地开始画了起来。结果奖品都给了A组,而B组的孩子得到的只是每次做出了好的评价。雷拍在三周后发现,A组的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没有最初那么高了,大多数没有兴致再画,因这这是买一送一;而B组的孩子对绘画情绪有增无减。因为每次都得到了好评,是有了他人的认同,这是最好的鼓励。通过“雷拍实验”的结果表明,孩子的良性行为固然能被奖品强化,但是也会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孩子感兴趣的点只在奖品本身,而不是被奖励的感觉。 那些靠物质、口头承诺等引诱所激励的行为,而接下来是要用更新的东西维持的。例如:一位家长答应自己的孩子考好了的话,便带他去吃麦当劳快餐,但孩子终于在去过五次之后吃腻了。学习上孩子也不再用心了,家长十分困惑。事实上物质奖励老是保持一样,下降的反而是孩子的积极性。 ②家长不能对孩子食言。上小学三年级的静静很想要台电脑,于是爸爸与她达成协定,只要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平均超过90分,她就能拥有一台电脑。静静告诉记者:“我这次期末考试平均各科考了93分,爸爸真的带我买了一台新电脑,因为爸爸说话真算数。我也对爸爸承诺:只在周末玩两个小时的电脑”。 ③家长承诺需谨慎。有位家长叫“王生”,职业是医生,他对我们说:“这学期,儿子的考试成绩排入前十名,我就说话算话,便给他买了他喜欢的山地车奖励他。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孩子都会向客人骄傲地说,这是自己学习进步得来的。”我认为家长在奖励物质时应有分寸,家长做出的承诺要说到做到。有些父母只是哄孩子开心,说话乱开口,这会非常打击孩子。 孩子做事的信心来源于父母的夸奖,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兑现,否则也收不到好效果。 有一个孩子叫孟少峰他向记者说过,四年级上学期,父亲为了鼓励我努力学习,当面向我许下诺言,说如果我期中考试成绩能进班上前10名,就奖励我去旱冰场溜旱冰。为了能去真正的旱冰场溜旱冰,那个学期我学习非常刻苦,期中考试,我考了班上第9名。我拿着成绩单喜滋滋地回到家,以为父亲一定会兑现他的诺言。没想到,他看了成绩单后只表扬了我几句,只字不提去旱冰场的事。我以为他忘了便提醒说:“你不是说考进前10名就让我去旱冰场吗?”父亲听了愣了一下,然后敷衍着说:“好好好,以后再说吧。” 以后,父亲再没提去旱冰场的事。他说话怎么能不算数呢? 这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我心想:“你不是总教育我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好孩子吗,可是你自己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呢?” 在这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那是期末考试,父亲又跟我许诺说,如果期末考试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就全归我。这比去旱冰场溜冰更能吸引我,有了钱我不就能经常去旱冰场了吗? 我怕父亲反悔,怕他像上次那样不兑现自己的诺言,我说:“你说话算数吗?你不会哄我吧?” 他信誓旦旦地说:“一定算数,一定兑现。” 有了这么肯定的回答,我放心了。 为了每门功课都能考90分以上,每天晚上,我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找辅导书上的题做。我语文成绩一直不太稳定,分数主要丢在课文默写上,我就在默写上下功夫,连去上学的路上也在背课文。父亲见我如此刻苦学习,很高兴,常拍拍我的头表扬几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不但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语文还得了95分,这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 父亲看了我的成绩单后,脸上笑开了花。我想,这次父亲一定会兑现他的诺言。那些日子,我一天天扳着手指盼过年。往年,我每年都能收到几百元压岁钱,可是那些压岁钱都落到了父母亲的腰包,我甚至连瞅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当我找他们要压岁钱时,他们总是说,“你又不缺吃又不缺穿,你要钱干什么?这钱要留着给你交学费。” 可这次,他们再不会这么说了,父亲会兑现诺言的,我对此几乎坚信不移。想着自己马上就能拥有一大笔钱,我心里又兴奋又激动。 我开始计划着怎么去花这笔钱:去旱冰场溜冰;买一个一直想要的足球;买一套早就想买的漫画书;去公园打激光枪…… 在我一天一天的盼望中,春节终于到了。爷爷、奶奶、叔叔、姨妈、舅舅都给了我压岁钱,一共有800元,比往年都多。这些压岁钱大都是当着我父母的面直接给我的。 可没想到,他们刚一走,父亲就找我要压岁钱。他说:“你身上装这么多钱,弄丢了怎么办?再说了,你这个人管不住自己,有了钱,还不给瞎花了。” 我不服气地说:“你不是说好了每门功课只要考90分以上,今年的压岁钱就都给我吗?” 他脸一沉,训斥我说:“那都是跟你说着玩儿的,你还当真了?90分以上能算好成绩吗?你什么时候给我拿几个100分回来,那才叫真本事,到那时,别说压岁钱归你,我还要给奖励……” 听了他这番话,我简直气蒙了,那天许诺的时候他可是一本正经的,没有一点儿开玩笑的意思呀,怎么现在却说那是说着玩儿的!我有一种很强烈的受骗、受愚弄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学习热情一落千丈,再也提不起精神了,成绩也明显下降。 这时,他开始急了,他又故伎重演,一次次施出他那招所谓的“激励法”,可是我再也不相信他了。我知道,他就像那个手里拿着一块肉逗小狗的人一样,永远也不会让小狗吃到肉。 是他让我认识诺言是个什么东西,说穿了,就是一张擦屁股纸。 我越来越讨厌上学,成绩也越来越差。因为成绩差,我在老师眼里就像是一堆垃圾,他们很少拿正眼看我。因为成绩差,同学都不愿跟我交往,动不动就给我白眼。我害怕去学校,我怕看见他们歧视、嘲讽的目光。在学校,我故意做出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大声喧哗,其实我那样做,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害怕被遗忘,我希望有人注意到我。 我的发型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我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这样我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说到这里,孟少峰还有点儿得意地又甩了一下他的长发。老孟也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没有兑现的诺言会让儿子如此长久地耿耿于怀,会颠覆儿子对父亲所有的信任与尊敬。 孩子们会在大人的欺骗中受到伤害,而这种不经意的伤害也许会伴随他们的一生。而且,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从欺骗中学会欺骗,从不守诺言中学会言而无信! 大多数情况下,奖励分为: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这几种奖励都很受孩子的欢迎。 而笑容、怀抱、击掌、爱抚、眼神都是对孩子的情感奖励;与父母旅游,听长辈讲故事是活动奖励;买玩具、书籍、衣服都是物质奖励。要用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从长远角度考虑能够很好地达到鼓励的目的。 当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一个任务,可以奖励他时,让他自己选择奖励项目这是最起作用的。孩子逐渐长大,情感和精神的奖励应该是家长予以关注的,不要只用物质奖励。奖励要让孩子看得到,奖励要及时,奖励的原因要向孩子讲清楚。也不能把奖励作为结束,不能让孩子满足现状,还得继续努力。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