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推广旱稻解决棉田生产出路的建议
我市常年棉花生产面积在150-200万亩之间,是湖南的棉花主产区。近年来,由于天气、品种、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棉花单产大幅度下降,籽棉平均亩产不足250kg。随着国家棉花生产政策的调整和生产重心的转移,籽棉价格最低不到5元/kg。大部分棉田产值不足1200元/亩。由于棉花生产肥、药等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下,加上人工成本,大部分种植户都要亏本。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棉田改种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波改种潮中,因为劳力的限制,用工少、投入少、市场需求大的水稻是首选。但不少老棉区受水利条件和水源的限制,无法改种水稻;其它作物在劳力、市场、效益方面又不太适宜,如果能将这些田改种旱稻,将体现出如下优势:1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亩产500kg计算,全市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5亿kg;2提高种植效益。旱稻种植比棉花生产每亩产值增加150元以上,每亩纯受益增加300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3提高生产效率。旱稻种植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4有利于无公害稻米生产。由于棉地的淋溶作用,使镉等重金属不像水田那样富集,旱地不像水田偏酸环境有利镉的吸收,旱稻稻米中的镉含量将显著低于水稻,有利促进我市稻米输出,增加农民和稻米加工企业收入。因此,我们慎重建议: 一、加强旱稻新品种选育和筛选 我们已经从上海农科院引进旱稻品种31个,在安乡县陈家嘴乡天喜水稻种植合作社开展“旱稻新品种的筛选与应用研究”,目前开局很好,农民期盼试验成功并快速推广。为此建议市政府及科技与农业部门将旱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研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支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旱稻新品种选育,支持老科协团体和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旱稻新品种引进筛选;按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推广的要求,对旱稻新品种进行严格的试验筛选,保证生产安全,提高产量和效益。 二、加强旱稻种植技术研究、推广与示范 旱稻种植对大部分棉农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随着品种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旱稻产量已非往日可比,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本地的生产条件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旱稻的增产潜力;特别是旱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等将是旱稻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筛选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要在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和12396农民科技教育远程平台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要以新品种新技术的结合示范带动旱稻的推广。在安乡、澧县、临澧等县棉区建立旱稻示范基地,增强示范的技术辐射作用。 李伊良 郝界洲 杨年春 贾先勇 二零一五年六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