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84|回复: 6

介绍我的一部旧作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 06: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任振敏 于 2015-7-2 12:20 编辑

振敏先生和他的智慧
-                                  --------写在《知识  聪明  智慧》出版的时候
                                                                                        郭新民
  与振敏先生同在湘北澧阳镇长大,两家相隔不远,可惜我小他几岁,这在小时候是很显距离的,所以虽经常见面却无缘接触。只是时闻大人们议论,黄家的(振敏先生从母姓)两弟兄都会读书(其弟现任湖南师大教授)。于是,我童心里就生出许多羡慕,就用类似现在青年追星的目光,在上学的路上看他。那时街上没有汽车,少年振敏喜欢边摸索走边看什么书。我疑心他看的书都是极深奥的,而且那大龄学兄成熟的背影,在我当时看来,就是学问的化身。时光如驹,今天,都是50多岁的人了。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我喜欢他《吕氏春秋》般的知识结构,杂而不乱的。我也常为他谈话中不时蹦出来的骇俗的高论所兴奋。在潜意识里,我至今仍然保持着仰视的角度,
     以后,我们那几届青少年不分大小,几乎在同时碰到了“文革”后期的经济萎缩,无业可就,全部被送到乡下,大家都没有了消息。及至“四人帮”被擒,落实政策招工回城时,我已经有了老大蹉跎的感觉。谁知此时石破天惊,听到振敏先生考上大学的消息!这消息对周围人的震撼之强烈,是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那时候的青年,下农村劳动多年,连报纸也看不上。很多人患了文字饥渴症,见书就想读,忽然有机会去读大学,还不欣喜若狂?只是文革10年的学生全都挤在一起,报考的人多,大专院校经过10年的萎缩,招生的名额少,所以录取率特别低,百取其一。何况振敏先生当时已在乡下结婚生子。
   振敏先生学的是数学专业。不久,听到一个奇怪的消息,振敏先生在大学里搞了一个汉字编码方案---最大汉字编码法,要到成都去开会。那时候,我只在书上看到电脑这个名词,却没有见到过实物,更不会想到汉字编码问题什么的,振敏先生确实棋高一着!那次的成都会议对于汉字的电脑化过程,是有决定性意义的。由于设计方向的优势王永民先生的五笔码占了鳌头,这是汉字使用者的一件幸事,但是出席成都会议的一百多位编码设计者的功劳也是不可没的。设想如果没有大家的辛勤设计,哪有成都会议百花争艳优中选优的喜人局面?古人言,不以成败论英雄。
    有一次我同振敏先生聊天,在座的还有几位学中文的同学。果然是高人不出凡语,振敏先生发了一通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的高论,令中文学子们耳目一新。
     出于专业的原因,学中文的自然崇拜普通话。可是振敏先生却劝大家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不妨也研究一下方言。他说,普通话的主要功能是异域交流,其实,在域内,一些方言往往具有特殊的涵盖力和穿透力,用普通话词汇难以替代。如澧县人说:“这声气好闹(nao,2声,读如“挠”)人”。这个(闹nao2声),本意是吵闹。方言里却包含有既厌恶又无可奈何等主观感受的复杂意义成分,这就大大增强了他的表现力,换成普通话的“闹”(nao,4声),其内涵就单薄多了。又如普通话的“大”,是不褒不贬的中性词,但方言“dai4声”的,却能稍带出褒义,普通话这功能是不具备的。词义的约定俗成性,决定了方言词汇内涵的丰富性。因为在相对狭窄的方言域内,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有足够的约定辐射力和足够的时间来赋予方言词汇以丰富的词义;而普通话恰恰相反,使用的地域太广,使用的时间不长,人为的推广痕迹重,缺乏自然过程的历史厚度,加上普通话的适用范围多停留在书面和媒体,浮在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的上面,难以获取养料,所以普通话词义单薄是必然的。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振敏先生的高论,正符合语言发展的辩证法这正式一篇很象样的关于方言普通话关系的论文。一位数学系的学生,把语言文字学思考到如此深度,实在难得,于是在座的几位中文专业学子听了很自卑。   振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杂家”。凡有人找他不遇,他家的彭大姐会以一种既埋怨又自豪的口气告诉你:“俺家的呆子老是在图书馆里。”振敏先生不烟不酒不牌,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他涉猎极广,古今中外,理工农医无不驻足。在今天出版的《知识   聪明    智慧》书中,他有一些关于中医学的表述,医理药名,信口道来,不认识他的人完全有理由怀疑他是不是当过郎中。书中有一段关于秦楚战争的分析,观点极为独到。传统说法是秦灭六国,而振敏先生却说一统归楚。他的论据是刘邦的基本队伍是楚人,曾与同为楚人的项羽同时受命于新上台的楚怀王。天下归汉的实质是天下归楚。如唯正史是读之我辈,不读大量的野史,不了解刘邦队伍的原始结构,是万万想不到这一层的。沿着这个大胆的假设再去小心地收集史料,完全可以演绎成一篇历史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
    邓拓先生的《燕山夜话》书里有一篇《欢迎“杂家”》的短文,是提倡知识分子要有意识地自我筑建一个博杂的的知识体系。邓拓先生认为“专”与“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有了广博的知识基础,专业上的发展就能左右逢源,顺风顺水。振敏先生在这本书中关于各科教学的一些思考就是建立在他的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甚至连下围棋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他说他在数学专业上的一些小成果,也得益于其他知识的辅佐。
       他解出浙江《中学教研  数学 》中的难题。在应征者中,全国只有两人解出。《数学通讯》中“优秀选手”问题,他首先解决了有7个优秀选手存在的情况。2003年数学高考 全国卷第(21)题,他提出的解法别出心裁,虽全文连试题不过300多字,被江苏《中学数学月刊》单独列名发表。
      振敏先生 是一位本色写家,他一舍著作装腔作势的娇柔之气,用零距离谈心的口吻,直接写自己亲历亲见的事,并且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对这些事进行哲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剖析。《知识  聪明  智慧》这本书的益智功能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读这本书,都可以受到某些方面的启发,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进行有意的调整,有心的读者如能得起精髓,能得到终身的好处。

    现在中国教育界疯长的应试教育风气,已经成为扼杀下一代创造性思想的公害。他是两千年封建教育的继续,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是几个人,几年时间,几个文件能够根除的。因此,卓越的教师和有见地的家长会选择躲避,尽量减少它的戕害。但是如何躲避,各有各的说法。显然,消极躲避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是一张大网,学龄儿童青少年尽在其中,回到私塾时代是绝不可能的。这就选择勇敢应战积极躲避方法,加大阅读面,垒宽知识基础,强化实践活动。老师和家长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稳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可以保证学生在哪怕是及传统的考试中李煜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如此这般,通过以两代人的努力,中国教育就有可能走上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
    当你看过振敏先生的《知识  聪明  智慧》一书,你一定会被作者广博的知识所折服,你一定会渐:什么是智慧,怎样才能启迪智慧;什么叫素质,怎样才能优化素质;什么叫人才,怎样才能让你的学生,你的孩子,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 07: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 1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知识  聪明  智慧》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5-7-1 10:19
祝贺《知识  聪明  智慧》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高人不出凡语,确实是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2: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5-7-2 10:00
果然是高人不出凡语,确实是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6 05: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1:43 , Processed in 0.0333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