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软盘抛秧栽培技术 贾先勇 李伊良 采用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抛秧,既提高工效又减轻劳动强度,一般每人每天可抛5亩左右。同时,因秧苗带土移植,根系受损轻,抛植后返青较快,易搭丰产苗架,是一种高产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但因其播种密度大,个体营养空间小,适宜秧龄较短,在晚稻生产上应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种选择 晚稻软盘育秧的秧龄不宜超过22天,播种太早,超过适宜秧龄对发挥品种的丰产性不利,也不能起到早播早熟的作用;播种太迟,超过品种的正常播期,则不能安全齐穗。因此,它只适应晚稻中熟品种配早稻早中熟品种的茬口。我市双晚可采用的品种主要有:岳优518、岳优2115、岳优3700、桃优香占、湘晚籼17号等。 二、育秧准备 1、软盘。每亩所需软盘数根据品种、栽插密度而定。常规稻120盘(353孔/盘)、杂交稻100盘以上。 2、种子。每亩用种量按杂交稻3.0~3.5公斤,常规稻5~6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消毒,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 3、秧床。每亩大田需备足秧床25~30平方米,秧床宽度以2个软盘长度加10厘米(150厘米左右)为宜,秧床间留30~40厘米操作行,厢面应整平。 三、播种 1、播种期。根据前作或早稻茬口而定,一般在6月25日前后,秧龄控制在22天以内。 2、播种量。常规稻一般每孔播3~4粒,杂交稻一般每孔播2~3粒。 3、摆盘和播种。将秧盘摆在秧床后,将秧沟中的稀肥泥,除去杂质,灌到盘孔中,以灌满为宜,播种后将谷种扫入孔穴中,将多余的谷种和床泥全部扫除,以防串根,影响抛植操作。 四、秧田管理 1、水分管理。整个秧苗期,秧盘上以湿润为主,晴天保持厢沟中有水,防止钵土晒过白,秧苗失水。秧苗期可多次施用多效唑控制株高、增加分蘖。 2、施肥。前期可不用施肥,后期视苗情施肥,在抛秧前3天施好送嫁肥,每亩秧田施尿素6公斤。 3、病虫防治。晚稻秧苗最主要的虫害是稻蓟马,隔2-3天要防治一次。在晴天早、晚,蓟马出来活动时施药,可用多种杀虫剂轮换使用。在稻瘟病区种植的宜在一叶一心期和抛栽前施用三环唑防稻瘟病。 五、本田管理 1、增施氮肥,提高大田耕整质量。早稻收割后大多数都是稻草还田,基肥施用碳酸氢铵等氮素肥料是加速稻草腐烂的好办法。一般在旋耕时每亩用30-40kg碳酸氢铵,加部分全效复合肥,比单独用全效复合肥的效果要好。还田稻草要匀,田面高低落差不超过4cm。防止草包造成秧苗“掉气”,田面不平不便水肥管理。 2、抛秧要匀。首先用70%的秧苗普抛,再用30%的秧苗补抛稀空处,抛完苗后2-3天捡操作道时,再一次补匀苗。抛秧时田水要浅;土质粘重的地块要待泥浆下沉后抛秧,防秧苗入土过深;对土质过砂的田,必须边整地,边抛秧,以免泥浆下沉,土壤板结,秧苗不易入泥,出现大量倒苗。 3、做好肥水管理。软盘抛秧的增产原因最主要的是提高了成秧率和争取了低位分蘖,增加了每亩的穗、粒数,在栽培管理上就必需围绕发挥这一优势做文章。要落实重施底肥、早追肥、浅水勤灌、以湿润为主的肥水管理措施,使前期苗架哄得起;苗足及时晒田,既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又促进根系发达,使中期控得住、后期长得稳。在肥料的用量上要比手工栽插的同类型田要略低;在施用方式上,要增加基肥的比例,一般基、追肥比例可达到7:3,具体用量,则根据各个品种的不同,按品种介绍中的栽培技术要求施用。 4、防倒伏。抛秧栽培的弱点在于稻蔸入泥较浅,在高肥条件下易造成倒伏。为避免倒伏的发生,应注意:①在抛秧时大田泥面要融合、抛秧要有一定的高度,使钵土借助重力作用进入泥面;②在秧苗二叶一心期用多效唑或烯效唑喷施一次,矮化植株高度,促进前期分蘖;③中期晒田、后期干干湿湿并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根系发达,防止头重脚轻,增强抗倒能力。 5、增施钾肥。孕穗期是水稻对钾肥的需求最大的时期,每亩可施用氯化钾8-10kg,对壮穗强杆、增强抗倒伏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6、搞好病虫防治。抛秧栽培由于基本没有返青期,来苗快,秧 苗前期生长一般较为嫩绿,易招虫集中为害,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和及时防治。 贾先勇 常德市农科所研究员。 李伊良 研究员 常德市老科协生态农业专家组专家 (常德市老科协郝界洲策划推荐供稿) 2015年7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