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东门外堤街 曹先辉
南碈以东的沅安路上,从前是一条东门外的堤街,俗称“东堤”。 沈从文在《常德》和《常德的船》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他所见到的大、小河街和麻阳街风采。其实,东门外的堤街同样精彩纷呈。
东堤的历史渊源 [url=]B[/url]
东堤是夹在一、二、三、四、五铺街(均在人民路东段)与沅江之间的一条防洪堤街。而大、小河街,麻阳街是夹在古城墙与沅江之间的三条街。它们都是常德城里显山露水的水岸商埠。
传说唐代刘禹锡遭贬任朗州(常德) 司马时,就住在东门附近的一间陋室里。他在《堤上行》中描述的“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情景,大概就是东门外这条堤街当时的景致。
明清时期,常德是“湘西门户”。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沿长江进洞庭湖深入到常德腹地。它们大量在常德倾销煤油、食糖、颜料、纸烟及其他工业品和日用品。大量采购桐油、粮食、山货及矿产品出口。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 ,英国领事照会湖南巡抚端方,要求在常德城区沅水沿岸“自开商埠(外国租界)”。朝廷准奏,却遭到了常德商民的強烈反对。他们“邀集郡城八省三堂(各地在常德的会馆)董事在育婴堂会议商埠事宜。”致使常德自开外国商埠未果。
展开建国初期《常德市建政时街道图》。你会发现,民国时期城区最繁华的大河街也只有下南门码头、小码头、木码头、驿码头、仁智桥码头、姜码头这6座码头。而东门外的堤街却有三官殿码头、太古码头、沅竹码头、大码头、油纸码头、小码头、杨家码头(水巷口码头)、水府庙码头、贾家巷码头、仁义巷码头、打鼓巷码头、陡码头共计12座码头。它的码头数量是大河街码头数量的2倍。由此可知,东堤及堤下的码头和一、二、三、四、五铺街同样是繁华无比的水岸商埠。
近代外商的码头
据记载: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常德开埠为“寄货港” 后。英国太古洋行的“湘潭”轮立即航行常德。“抵岸时,观者如堵。嗣后,美、法、德、俄、荷、丹等国商人接踵而至。”常德从此沦为帝国主义争夺利润,掠夺资源的逐鹿之所。这一年,常德进出口额占湖南岳州关进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
英国太古洋行于次年在常德东堤上兴建专用码头、趸船、仓库、货棚等设施。它在东堤的三官殿码头与沅竹码头之间营建的码头就叫“太古码头”。
抗战期间,一些泰囯来的,用铆钉铆成的铁壳轮船流落在常德无法回国。太古码头成为它们常年的停泊之所。
到了民国初年,英国安利英洋行在东堤水巷口以西的油纸码头上面建设了一座桐油炼油厂。在这里兴建了储存桐油的圆形大油罐2座,容量830吨。方形和圆形炼油池各1座,容量130吨。方型毛油池和小毛油池各1座,容量41吨。总容量为1千多吨。并修建了一座二层西式砖木结构楼房。这座楼房将木地板漆成发亮的红棕色,令市民耳目一新。洋行还专门聘用了一位胖翻译官,每月薪金100块大洋。
当年这座桐油炼油厂朝向河岸安装了好几根输油管道直达码头。码头的台阶造型是从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的辐射形状,市民因此称为“螃蟹码头”。
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中国植物油料厂常德办事处成立。这家办事处购买了英商安利英洋行在常德的产权。在它的水巷口旧址上成立了第二炼油厂。它们精炼的桐油运往汉口、长沙,再转运到上海、广州口岸出口国外。常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家植物油料厂办事处,成立了国营油脂公司常德分公司。东堤上的圆形大油罐,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拆除。
闻名遐迩的酿酒糟坊
那时的东堤是条十分繁华的商贸堤街。沿街开设有许多的南货铺、油纸铺、冥币批发铺、绳索铺、酒家、茶馆、剃头铺、裁缝店、竹木店。尤以水巷口一带的堤街最为热闹。
当时东堤的水府庙码头旁边有家很有名气的“马万隆”酿酒糟坊。它是一座倚靠城内的半“吊脚楼”式的大瓦房。这家酿酒糟坊从清朝到民国,世继五代相传,以整粒的稻谷酿造烧酒。它使用大灶、大甑、天侣、醅缸设备,采用小曲糖化、清蒸、清烧、蒸馏工艺,酿造的烧酒酒质纯正,醇香浓郁,风味独特,入口绵甜,回味悠长。誉满沅水流域和洞庭湖地区,被称为“德酒”。常德解放后不久,1952年国营常德市酒厂就在这家酿酒糟坊里成立了。它就是常德德山酒业公司和常德武陵酒业公司的前身。
酆公堤的来由
从前,从东门外打铁街至水巷口那一段东堤还没有构筑。这里当时是用石块铺成的一片平地。每当大河涨水时节,洪水必然从这里淹入东门城外的护城垸,民众不堪其扰。地方政府曾申报过筑堤护垸。但受到与对岸善卷垸有关联的军阀、官僚何应钦及土豪绅士刘乃余等人的百般阻挠。未能施行。
民国二十六年(1937),鄷悌上任常德行署专员,常德保安司令兼县长。他下令清除筑堤的一切障碍,决心破土动工筑堤。动工的这一天,他燃放鞭炮,致开工词。亲自拿起锄头开挖第一块石板。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终于完成了东堤的合拢任务。为了颂扬鄷悌的功绩,常德民众将此段东堤称为“鄷公堤”。 遗憾的是鄷悌在长沙“文夕大火”案中当了替罪羊。以未奉命令,放弃职守罪,被执行枪决。
抗日战争时期,“鄷公堤”是守军防守的重要据点之一。57师在常德会战前夕,在三官殿码头的堤上建筑的一座水泥碉堡,在会战中发挥了作用。
讲述常德东门外堤街的历史渊源和沧海桑田,能勾起常德人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它的历史脉络会让你回味无穷。它的众多记述和传奇,会离我们更近,更贴切。而有的时候,又仿佛会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