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9-10-9 07:00 编辑
颐和园游记三
颐和园三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象征蓬莱三岛。其中,南湖岛风景最优美,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原有三层阁楼,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中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章亭,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余幅画面溢彩流金,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联殿通阁,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步移景换,变化万千。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