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源南部山区做野蒿粑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蛇出山的日子,蛇在民间是害虫的象征,人们便在这天做蒿子粑粑塞入蛇洞,让蛇出不来,这种风俗叫“塞蛇眼”。本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塞蛇眼”。
做野蒿粑粑的主要原料是野蒿和糯米。人们在三、四月期间采摘下嫩蒿叶,然后用开水将蒿叶焯一下(去苦味),再用冷水漂洗、拧干切成细段后在太阳下晒成干品,再保管起来,待到腊月大年来时,再把干蒿叶用温水浸泡发开,与糯米粉拌均匀,和水,做成圆的或方形的野蒿粑粑,在锅内蒸熟,成为一道精美好吃的年货,用来待客或成走亲访友的礼品。这种用干蒿叶蒸出来的野蒿粑粑成黑色,黑得发亮。近年来,一些人对野蒿粑粑还进行了改良,学棕子一样用棕叶进行包装,更加清香、绵软、香甜了。有的还加入一些花生、绿豆、腊肉等夹心,味道更好吃。蒿子粑粑可煎、可蒸、可烤,味道都十分好。煎吃一般煎至表面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很绵长,蒸吃却绵软,清香扑鼻,回味无穷。
儿时,我却独喜吃火烤的野蒿粑粑。冬天,在家里的四四方方的火坑里,烧上柴烤火,想吃粑粑时就把粑粑放在火灰中,用火钳抵住粑粑,待粑粑烧烤成两面黄时就可吃了。这火烤的蒿子粑粑无油腻味,尤其清香。喜欢吃甜食的还可把白糖或红糖夹在粑粑中间吃,那时蒿子粑粑成了我儿时的最美的零食佳肴。
桃源的野蒿粑粑是个季节性食品,只有入冬后,这种野蒿粑粑才会上市,乡镇农家、县城超市、饭店就会有得卖,如果你想品尝这道美味,不妨在过年时节来一趟桃源哟!吃上一顿这样的野蒿粑粑,保证会让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