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1-3 06:12 编辑
临澧故事六 临澧名人(三):丁 玲一 丁玲(1904——1986),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苏区中国文协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文联副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文艺报》、《中国》、《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
丁玲幼年丧父。从小深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小学时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林纾译述的外国小说及《小说月报》等。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在这期间,在与瞿秋白、向警予等人的交往中,接触到社会革命的理论,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同时也丰富了生活阅历。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作品。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毛主席甚至还挥毫写下了《临江仙》这首著名的《临江仙.赠丁玲》: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了全国政*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繁忙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 年3月4日 ,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玲是位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作品有着时代的鲜明印记。从1927年至1929年间的作品,收入《在黑暗中》《自*日记》等集中。这些作品描写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情形。莎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富有时代色彩,又写得大胆细腻、形象生动,获得读者的强烈共鸣。从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韦护》通过其独特观察,捕捉出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一九三○年春上海》则刻画了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水》是“普罗”文学重大突破,着重于表现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放弃了对个别典型的刻画。《母亲》则体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以及第一代新女性的坎坷路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反映了热火朝天的土改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