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鬃岭镇敬老院,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敬老院大楼之上。院内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花池对应,玉兰清翠欲滴。楼房、餐厅窗明几净,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室整齐排列。老人的房间内,被子、衣服、日常用品摆放有序,干净卫生。老人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悠闲自如,一幅和谐、舒适、卫生、整洁的美丽画卷展现在面前。
走马上任,舍“小家”为“大家”
马鬃岭镇敬老院建院已有数年,过去几年管理上是“脏、乱、差”,生活上是“苦、贫、寒”,气氛上是“吵、闹、斗”。2013年底,李松林跟着镇领导来敬老院办交接,望着偌大冷清的院子,他只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自己的责任重大。李松林对送他来的领导说:“既然组织相信我,我就必须担当起这份责任,干出个样子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松林担任这个院长,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李松林家原来是全镇小有名气的生猪繁养大户,当时家里有母猪30余头,存栏仔猪200余头,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一旦当了“院长”,这份事业就必须忍痛割爱,妻子怎么也想不通,甚至赌气不理他,何况八十多岁、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也无人照料。但看着院里老人们期盼的眼光,李松林还是下定决心。他细致耐心地做通妻子的工作,把家里的母猪、仔猪一次性出售。妻子深知丈夫脾气犟,也就默认了他的想法,两位老人也坚决支持儿子的工作。父亲望着他深情地说:“院里的老人无儿无女,照顾好他们,也就是孝敬了爸妈,去干吧!”听着老人的话,李松林心潮澎湃:“小家”让了路,该一心扑在“大家”上了。
平心而论,敬老院工作是份苦差事,人手少,工作烦,事情累,每月工资补贴加起来也就1000元,可李院长一干起来就没日没夜,还不知倒贴了多少。送老人治病往返桃源、常德,冰天雪地给乡下五保户送棉衣棉被、买物购货,都是用自己的车,连一分钱的油费都没报,家里的田地也都由妻子一人操持。在他的感召下,妻子有空还来敬老院帮忙,为老人们洗衣洗被忙个不停。老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都称赞政府选对了人,是一双“好孝星”。
李松林(右)与五保老人谈心
李松林护理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
情系老人,用“爱心”暖“人心”
李松林把爱全部倾注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身上。敬老院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李松林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
如今老人都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是很羡慕别人过生日。李松林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张榜贴在办公室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他都精心准备,买来生日蛋糕,吩咐厨房做上十来个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齐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到过敬老院的人都知道,李松林的房间紧挨着病号间。70多岁的陈光明患有老胃病,平时李松林给他熬稀饭煮汤菜。一天晚上10点多,陈老胃病又发作了,李松林心急火燎,开着自己的车急忙把他送往县人民医院,在病床前一照顾就是两天两晚。
80岁的易正明,年轻时在工厂工作失去左腿,几十年拄着拐棍,行走极不方便。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李松林带着易老往返常德三次,为他安装了假肢,车费、生活费都是李松林自掏腰包。
老人李长乐因白内障导致眼睛失明,也是李松林陪着到县中医院动手术,使他重见光明。龚金双患有老年痴呆,李松林到处寻医问药,亲自接送医生为其治病,把她从死亡边缘挽救了回来。去年冬天,老人在他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离院出走,李松林冒着凛冽的寒风四处寻找,终于在马鬃岭集镇附近把她找了回来……
这些感人的事例,温暖了老人的心肺。他们逢人就讲、见人就说:“感谢党、感谢政府选对了人,李院长不是我们的亲儿子,却胜似亲儿子。”而李松林自己的母亲去年脑溢血,卧病在床,失去知觉,生命垂危,他也只能在忙碌之中抽空回家一趟,然后又匆匆忙忙含泪离开,打针、喂药、护理全都交给爱人料理,因为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院里的39位老人。
钟吉云老人病逝了,李松林给他擦洗、换衣、整容入棺,烧纸招魂,举行告别仪式后,又亲自将钟老的遗体送回老家,和他的亲属一起为他操度,一干又是一天两晚,直到老人入土为安才返回敬老院。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深知烧纸、操度只不过是个形式,但给了全院老人一个很好的安慰。
时间短暂,真情潜移默化。现在全院老人和谐相处,吵的没有了,闹的绝迹了,脾气古怪的变好了,其乐融融,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务实基础,“发展”靠“实干”
为了把敬老院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李松林认为必须长远规划,为此他狠烧了“三把火”。
一是建立健全院内各项管理制度。学习、管理、财务、安全保卫、卫生等制度经院民讨论后,全部高标准张挂上墙,院委会带头执行,院民互相约束,共同遵守。同时明确了院长、护理员、炊事员、卫生员等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提出了对待老人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护理要求,使老人们都得到亲人般的细心照料,全院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特别是财务账目,做到张榜公布,院民公选代表一月一审议。老人们的零花钱、评先资金及时兑现发放。在健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李松林还时刻不忘为敬老院节约资金,经常自掏腰包办公事。
二是改善、改造基础设施。一年多来,通过李松林的积极努力,上级拨款和社会捐助达10多万元,楼房粉刷一新,科室整齐排列,瓷砖洁白,花木竞艳,近30米的不锈钢晾衣架熠熠生辉。厨房冰柜、清毒柜、桌布餐桌崭新清洁,娱乐室摆放着大屏幕电视,座位整齐干净,饮水机全天供应开水,太阳能热水器耸立屋顶,使院民能随时使用热水。老人们都说:“想不到我们也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了。”
三是大力开展“以副养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李松林知道,敬老院要发展,光靠政府的拨款和工作人员的精打细算还远远不够,他充分利用本村本土的有利条件,在村支部的支持下,在院旁新建一栋占地300平方米、猪舍100余平方米的养猪场,每年能出栏肥猪10余头,增收1万多元,同时老人们餐桌上每天都有肉吃,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目前,李松林在空坪隙地种上了桃树、李树及各种果木,还准备在后山办小型养鸡场,利用前面的堰塘养鸭喂鱼,不久后老人们也能品尝到自产的“土特产”……
(来源:桃源县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