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0-1-7 23:14 编辑
三大家风成就和美家庭
自强不息、乐善好施、勤俭节约,这就是石门县覃玉华、杨祖毅夫妇和儿子三口之家的“家风”。 夫妻比翼创实业,树自强不息之家风 1999年底,县棉麻公司改制,妻子覃玉华下岗。丈夫杨祖毅表示一定承担养家的义务。但覃玉华扔下一句“我绝不靠男人养活”,只身开始创业。没有本钱,她便从赶集开始,每天早出晚归,在县城周边乡镇和临澧县合口、新安集镇穿梭。第一天是去离县城9公里的新关镇,她挎着两袋子服装,早上五点出发,赶到圩场时刚过七点,“因为舍不得花钱坐公交,一路都是小跑。第一天纯赚了100多元,会喜死。” 因为“不想一辈子赶集”,半年之后她借钱与人合作“做大生意”,结果却被骗个精光。后来又在株洲闯荡……直到最后回石门坐店经营“意尔康”。如今,她已是两大知名品牌鞋的总代理,在县城中心拥有4个300多平方米的门面。 2004年,丈夫杨祖毅也下岗了,妻子本想让丈夫和自己一起干,但杨祖毅“决不吃软饭”。同样从摆地摊干起。第一单生意是贩卖西瓜,那天晚上从广西拉回一大车,卸完车已是深夜,因为西瓜堆在街道旁,他一张竹床往瓜堆旁一放,“连蚊虫咬都觉着幸福”——因为只想狠狠赚“第一桶金”。可连夜一场暴雨造成的内积水,转眼间“满县城都是西瓜跑”,杨祖毅第一笔生意就亏了近万元;他转行干棉花销售,又因市场不稳定继续亏;接着又与人合作办厂,由于缺乏经验,一年就亏了几十万……好在,如今的杨祖毅,已经是拥有三家烟花材料厂的老板,身价不在妻子之下。 夫妻同心做慈善,树乐善好施之家风 在家孝敬父母,夫妻俩早已美名远扬。覃玉华的母亲晚年身患“脉管炎”双脚长期腐烂,父亲晚年因白内障手术失败双目失明。夫妻俩一直精心伺候了10多年直至他们去世。杨祖毅的父亲晚年患严重的皮肤病瘙痒难忍,夫妻俩带着老人全国各地求医,直至5年后彻底康复;杨祖毅的父母无意中透露想坐回飞机,夫妻俩赶忙带着二老到重庆旅游…… 覃玉华的老家在山区。从5年前开始,每年春节,夫妻俩都会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送个200元的红包,孤寡老人、贫困老人则多给一点,每人500元、1000元不等。 “看到别人受苦心里就不好受”。去年夏天,覃玉华的姐姐在县中医院住院,她去探望姐姐,在病房里遇到一位因骨折住院的老人正在吃盒饭,可吃了一半又收了起来。一打听才知道,因为家里没钱,老人准备把一位好心人送给她的那份盒饭当成两顿吃。老人已经70多岁,10多年前失去儿子,两年前又失去丈夫,已无依无靠。覃玉华当场把仅有的500现金给了她,随后又专程送了3000元。这些年,他们仅为贫困群体捐款捐物就达100多万元。妻子覃玉华还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之星”、“全省慈善之星”、“常德市首届道德模范”。他们的家庭也于今年被省妇联评为全省“最美家庭”。 言传身教带儿子,树勤俭节约之家风 谈起自己的儿子,连一向言语不多的杨祖毅也忍不住夸一句:“还好,没让我们白费心。” 作为母亲,覃玉华更愿意盘点儿子的勤俭节约:“2008年上大学,他每个月的开销也就700多元,多给他不要;现在被别人聘为总经理,我想让他打扮得时髦一点,哪怕想让他多带几双鞋子过去他都不要。说他又不是去选美,穿那么好干什么?好多人连日子都过不去!” “跟他父亲一个口板。” 儿子的勤俭节约,显然是来自夫妻俩的言传身教。 这些年,夫妻俩也从不浪费一分钱。别人穿名牌,夫妻俩“只要合身就行”。妻子想让丈夫穿得“像个老板”,但即使偶尔给他买件像样的衣服,也要背着干,还得悄悄把品牌标签撕掉,价格也不能报高,否则他不穿;覃玉华对自己则近于苛刻:丈夫的住地和她的商铺相隔20多公里,别人劝他们每人买辆车,她说:丈夫买车是一天到晚在三家工厂穿梭,我坐公交便宜多了。 儿子被别人聘为总经理后,为他配有专车,可他的司机说:“给杨总开车真轻松,只要有公交,他根本不用专车。” 父母的言传身教的,何止是让儿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读高中时,儿子也经常向母亲开口“借”钱,但都是为了给贫困同学交点生活费。如今,每到春节,还有十多位接受过儿子资助的高中同学上门给他们一家拜年;杨祖毅的父母不愿放弃田地,每到耕作季节,夫妻俩都会抽时间回家帮工,儿子也跟着一起干;夫妻俩当初只身创业,也成了儿子的样板,大学毕业时,夫妻俩本想把他留在身边干,他却坚决要独自出门闯,还真一闯见分晓…… 这就是石门有口皆碑的“优秀人口文化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