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1-22 06:10 编辑
澧水流域细说《一》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是中国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南叉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 中国湖南省西北部河流。发源于桑植县北部山区。东流经张家界、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市,在津市市新洲镇流入洞庭湖後归长江。澧水总长372公里。大部分流经山区,多乱石暗礁,下游可通航。张家界的张家界是著名的自然保护风景区。 澧水属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一。源于桑植一带,上游有娄水,渫水两大支流,下流又有荆沙水系注入,总长约1000多公里,由西向东,浩浩荡荡贯穿澧县进入洞庭湖,再经岳阳与长江汇合,历史上是湘西北水流交通的大动脉。
( 一)船工拉纤:“拉纤”一词,史见于隋,隋阳帝修运河、造龙舟下江南,使用民夫民女拉纤。而那时湘西北地域尚属蛮荒地带,直到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之后,才逐渐开发,船运商业开始萌发,也就是说:明朝中叶,随着船运的兴起,“澧水船工号子”才伴之产生,据澧南80多岁的老船工刘后思口述:他七岁随父母上船,10多岁开始摇橹拉纤。祖祖辈辈以上溯到八九代都是老船工,“澧水船工号子”代代相传,无需专门从师,全凭先人口授耳,迄今约500年。可见“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影响之巨大。
(二)“澧水船工号子”,是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激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但豪气冲天,如“太阳出来红满天,船工汗水湿衣衫”。“山高水险不用怕,步步蹬稳往前爬”。是七字句式,也有五字句式,其唱法:一般是拉纤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也有专门唱给船老板和旁观者听的,如“高山乌云即刻到,拉纤好比过天桥,泥烂路滑难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风儿吹来河儿弯,情哥搭信要鞋穿”等等。由于地域不同,可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上河腔是指石门上,桑植以下,由于山高水急,河面峡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故船工号子显得高亢铿锵、急促而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性,以摇橹数板为主。
由澧县下至津市安乡一带,正是湘北大平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虽时有大风大浪,但较之上河流域还是平缓了很多,故“澧水船工号子”的声腔趋于舒畅而优雅,节奏稍慢,比较动听称“下河腔”。
总之,上河腔与下河腔同出一彻,平板与快板,均可因时因地交替运用,并无绝对界线,只是声腔略有变化。
(三)“澧水船工号子”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①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忠实地记录着澧水船工们的泪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的精神,同时,湘西北又是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来自于少数民族,“澧水船工号子”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拧成一股绳,奋力拼搏,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因此,它是我国人民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②“澧水船工号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粗狂、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用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凡是在全力拼搏的大型劳动场面都能用得上,如抗洪抢险,搬运铁轨、体育运动中的拔河比赛等都可借用这种劳动号子,以发挥集体力量。③“澧水船工号子”曾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民间音乐概论》中,得到了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专家宋大能先生的高度评价,他写道:“湖南澧水船 工号子是十分著名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行船号子,它艺术风格独特,地方色彩鲜明,结构完整成套”。1956年中央民间音乐收集小组曾来澧县专门收集“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歌舞团上京演唱“澧水船工号子”获全国民间音乐一等奖,后由国家歌舞团到匈牙利演唱“澧水船工号子”,又获国际民乐大奖,1980年再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81年又编入《湖南民歌选举》,可以说:“湖南澧水船工号子”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早已享誉国内外,是民间音乐中的一颗绚丽闪光的瑰宝。
(四)“澧水船工号子”原由商船的产生而形成,伴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亦由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具体点说,明清时候,澧水流域商船初起,是“澧水船工号子”的萌发阶段,清末民初木制帆船盛行时期,是澧水船工号子的中兴阶段,解放后,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木制帆船改换机械动力船,“澧水船工号子”便由盛转衰,特别是改革开放,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如蜘蛛网的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何谈船工拉纤,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谋生路。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近百岁,逐渐离开人世,因此名扬中外而古老的“澧水船工号子”已濒危失传。幸好国家文化部门对此十分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几经收集整理,将其演出播放,记入史册。现在又有机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有望这一民间音乐瑰宝得以世代流传。 


|